北部非洲六國
北部非洲地區是指非洲北部撒哈拉沙漠及以北廣大地區,簡稱北非地區,通常包括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稱埃及)、蘇丹共和國(簡稱蘇丹)、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群眾國(簡稱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簡稱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共和國(簡稱突尼西亞)、摩洛哥王國(簡稱摩洛哥)和西撒哈拉地區。北非地區可分為東北非地區(包括蘇丹、埃及和利比亞)、西北非地區(又叫馬格裡布,包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西撒哈拉地區面積26.6萬平方千米,人口近60萬,是個未獨立的地區。突尼西亞是北非六國中面積最小國家,國土面積16.4萬平方千米,人口1170(2019年);利比亞是北非六國中人口最少國家,人口637萬(2017年),面積為176萬平方千米。北非地區總面積837萬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5億。

埃及國旗
北非六國的經濟發展水準都不高,人均GDP最高的是利比亞(為5019美元),最低的是蘇丹(為714美元),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四國均在3000~4000美元之間(2019年世界貨币基金組織資料,按國際匯率計)。據聯合國發展計劃署《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2018年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和埃及四國為“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摩洛哥為“中等人類發展指數國家”,蘇丹為“低人類發展指數國家”。蘇丹還是聯合國認定的“世界最不發達國家”。
北部非洲地圖
柏柏爾人
北非地區最早的居民是柏柏爾人,是歐羅巴地中海型人種,講閃含語系的柏柏爾語(阿拉伯語也是閃含語系),散布在西起阿特拉斯山區及大西洋沿岸,東至利比亞沙漠,北到地中海沿岸的廣大地區;他們曾在公元前3世紀建立過努米底亞王國,定都錫爾塔(今天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市),從遊牧轉向定居農耕,種植小麥、大麥、椰棗等,創造了文字,成為地中海地區的強國,直到公元前46年被羅馬所滅。柏柏爾人在公元12~13世紀建立的穆瓦希德伊斯蘭王朝(西班牙語叫阿爾摩哈德王朝)疆域包括今西班牙南部、摩洛哥全部、阿爾及利亞北部、突尼西亞北部及利比亞北部的廣大地區,先後以馬拉喀什(今摩洛哥)、塞維利亞(今西班牙)為首都,發展農耕、商貿,興建清真寺與宗教學校。13世紀摩爾人(中世紀北非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非洲黑人混血的後裔)在今天西班牙南部建立格拉納達埃米爾王國,建起有“宮殿之城”、“世界奇迹”之稱的精美的“阿爾漢布拉宮”(格拉拉達埃米爾王國王宮,在今西班牙格拉納達市,為“世界文化遺産”)。公元14世紀後阿拉伯人大舉遷入北非、16~17世紀薩阿德王朝(摩洛哥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蘭王朝)的建立,柏柏爾人被大批同化,少量不願被同化的被迫逃入阿特拉斯深山、撒哈拉沙漠深處。目前北非的柏柏爾人大多是以農業為主的定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實行一夫一妻制,婦女主持家務,外出不帶面紗,行動較自由。現在柏柏爾人總數在1000多萬,80%居住在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柏柏爾人占摩洛哥總人口約20%,占阿爾及利亞總人口約19%,占突尼西亞總人口10%左右。
利比亞國旗
突尼西亞國旗
今天的北非地區絕大多數是北非阿拉伯人,利比亞人口的95%、埃及人口的90%、突尼西亞人口的90%、阿爾及利亞人口的80%、摩洛哥人口的75%、蘇丹人口的50%都是阿拉伯人;北非阿拉伯人屬歐羅巴地中海型人種,講閃含語族閃米特語族阿拉伯語(有埃及方言、阿爾及利亞方言、摩洛哥方言、突尼西亞方言等),使用阿拉伯文,信奉伊斯蘭教(大多數是遜尼派)。北非阿拉伯人在公元7世紀以來随着伊斯蘭教的傳播而由阿拉伯半島遷移而來,至當代半數居住在城市從事工礦業和服務業,居住在農村的阿拉伯人也多數定居農耕。
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是世界最大的沙漠,也是地球上僅次于南極洲的第二大荒漠,位于非洲大陸北部,北到地中海和阿特拉斯山脈,南到蘇丹、查德、尼日爾、馬裡一帶的薩赫勒草原(約北緯14度附近的半沙漠,250毫米等雨量線一線),西至大西洋沿岸,東抵紅海,東西長4800千米,南北1300~1900千米,總面積約900萬平方千米,占非洲總面積的近1/3。撒哈拉沙漠分為西撒哈拉、中部幹旱高原山地、東部利比亞沙漠等幾部分,地形主要是高原、平原台地和窪地盆地,最高點在查德西北部海拔3415米的庫西山,最低點為埃及北部海拔-133米的蓋塔拉窪地;主要高原有提貝斯提高原(查德北部)、大吉勒夫高原(埃及西南部)、阿哈傑爾高原(阿爾及利亞南部)、阿伊爾高原(尼日爾中北部)等,海拔多在500~1500米;平原主要在利比亞北部沿海、阿爾及利亞北部地中海沿岸。
利比亞沙漠中綠洲
撒哈拉沙漠中的單峰駝
撒哈拉沙漠約在500萬年前形成,終年受副熱帶高壓帶和東北信風帶控制,幹旱少雨,有世界上最高的蒸發率,有世界大面積連續多年降水量為零的地區,為熱帶沙漠氣候。撒哈拉沙漠幹旱地貌類型多樣,由石漠(岩漠)、礫漠和沙漠組成;石漠多在撒哈拉東部、中部地勢較高的地方;礫漠多見于沙漠與石漠之間;沙漠是撒哈拉最廣闊的地貌,著名的有利比亞沙漠、東部大沙漠(阿爾及利亞中東部)、西部大沙漠(阿爾及利亞西部)、賴蔔亞納沙漠(利比亞東南部)、舍什沙漠(馬裡北部和阿爾及利亞西南部)、朱夫沙漠(茅利塔尼亞北部)、比爾馬大沙漠(尼日爾東北部)等。利比亞沙漠位于撒哈拉沙漠東北部,包括埃及中、西部和利比亞東部,為南高北低的高原(海拔多在100~500米),面積有170萬平方千米,高大沙丘連綿不絕,地表水貧乏但地下水分布廣、埋藏淺,出露處形成許多綠洲;利比亞沙漠中的著名綠洲有錫瓦綠洲(埃及西北部)、賈盧綠洲(利比亞東部最大綠洲)等。撒哈拉沙漠裡的沙丘形态複雜多樣,既有高大的固定沙丘,也有較低的流動沙丘,還有大面積的固定、半固定沙丘。
阿特拉斯山脈
阿特拉斯山脈在非洲大陸西北部,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橫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西亞三國,把地中海西南岸與撒哈拉沙漠分開,長2400千米,南北寬450千米,最高峰是摩洛哥西南部的圖蔔卡勒峰(海拔4167米)。阿特拉斯山脈地質上是與歐洲阿爾卑斯山體系相關聯的年輕的褶皺山脈,不同于非洲大陸廣闊古老的高原;阿特拉斯山脈又分為中阿特拉斯山脈(摩洛哥境内)、大阿特拉斯山脈(摩洛哥境内,是平均海拔2500米的主脈)、泰勒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及利亞北部)、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阿爾及利亞境内)等。高大的阿特拉斯山脈攔截了西來的一部分水汽,帶來的雨水滋潤了荒涼的山地,形成阿特拉斯山脈西北坡的亞熱帶山地森林(生長着橄榄樹、無花果樹、阿特拉斯雪松等,但南坡無森林),孕育了烏姆賴比阿河、塞布河等河,烏姆賴比阿河是摩洛哥最長河流,長556千米,注入大西洋。
地中海猕猴
在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的阿特拉斯山區生活着一種瀕臨滅絕的珍貴動物——地中海猕猴,是猕猴屬中較為特殊的動物,主要特征是尾巴短,具有儲藏食物的頰囊,栖息在阿特拉斯雪松林中,主要吃草、樹葉、水果、樹皮等,目前有1200~2000隻。
黑人的土地——蘇丹共和國
蘇丹共和國位于非洲東北部、紅海沿岸、撒哈拉沙漠東端,國土面積188.6萬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積第三大國(僅次于阿爾及利亞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居北非六國第二位。蘇丹曆史悠久,是努比亞人世代居住的地方。公元前2800年~前1000年曾為古埃及一部分,約公元前950年擺脫埃及統治獨立,建立庫施王國。7世紀後阿拉伯人大量進入,15世紀出現芬吉王國,17世紀富爾人建立科爾多凡王國和達爾富爾蘇丹國,1899年由英、埃(英國保護國埃及)共管蘇丹,1956年正式獨立建立蘇丹共和國。蘇丹現政治體制是總統制共和制,官方語言是英語和阿拉伯語。蘇丹總人口43010萬(2019年),蘇丹阿拉伯族約占總人口一半,努比亞族約占總人口40%,還有主要居住在蘇丹達爾富爾地區的富爾族等。努比亞族是蘇丹的世居民族,屬尼格羅蘇丹人種,身材較高,膚色深黑,講尼羅——撒哈拉語系沙裡尼羅語族努比亞語,使用阿拉伯文,信奉伊斯蘭教。蘇丹共和國國名就來源于阿拉伯語“黑人的土地”。
蘇丹的努比亞族
蘇丹絕大部分國土在熱帶,受太陽直射,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北部是高溫少雨、幹燥多風沙的熱帶沙漠氣候,南部是降水較多的熱帶草原氣候。蘇丹首都喀土穆有“世界火爐”之稱,年平均氣溫30攝氏度以上,4—7月為最熱季節,一般白天氣溫在40攝氏度以上,酷熱季節氣溫可達50攝氏度。蘇丹礦産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鐵、銅、銀等,目前石油的開采量較大。
蘇丹生産的阿拉伯樹膠
蘇丹是經濟落後的農業國,人均GDP僅714美元(世界貨币基金組織資料,按國際匯率計,2018年),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農業是蘇丹的經濟支柱,80%的人口居住在農村,主要生産高粱、谷子、玉米、小麥、棉花、花生、芝麻、阿拉伯樹膠等農林産品,其中阿拉伯樹膠産量世界第一,占世界總産量的60~80%;蘇丹還是世界第二大長絨棉生産國(僅次于埃及)、第五大花生生産國(僅次于中國、美國、印度、阿根廷)、第七大芝麻生産國。蘇丹中部的傑濟拉平原(位于白尼羅河與青尼羅河之間)是非洲最大的灌溉農業區。蘇丹首都及最大城市喀土穆就坐落在傑濟拉平原的北端。
蘇丹國旗
喀土穆位于尼羅河與其最大支流青尼羅河交彙處,原來隻是一個小漁村,1884年成為英、埃共管的蘇丹首府,1956年成為蘇丹共和國首都。喀土穆現為蘇丹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有鐵路北通納賽爾水庫,東北通往蘇丹最大海港——紅海之濱的蘇丹港,郊區有喀土穆國際機場;喀土穆有蘇丹第一所現代大學——喀土穆大學(建于1902年)。喀土穆現有人口100多萬,包括周邊的北喀土穆和恩圖曼組成的大喀土穆有人口700萬以上。喀土穆城市知名度較高,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231名。
喀土穆風光
地跨亞非兩洲的埃及
位于非洲東北的埃及地跨亞非兩大洲,國土的大部分在非洲,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屬亞洲。埃及地理位置重要,扼守世界重要通洋運河——蘇伊士運河,南與蘇丹為鄰,西與利比亞接壤,東北與以色列相鄰,國土面積101萬平方千米,是北非六國面積第三大國(僅次于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埃及現有人口1.08億(2019年),是北非六國及中東地區人口最多的國家。埃及主體民族是埃及阿拉伯人,占總人口80%以上,講阿拉伯語8大方言中最大的一支方言——埃及方言,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當代埃及阿拉伯人傑出人士有前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2005年諾貝爾獎得主默罕默德·巴拉迪,前埃及總統、1978年諾貝爾獎得主默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8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著名作家納吉布·馬哈富茲等。科普特族是埃及第二大民族,占總人口15%左右,是埃及世居民族,為歐羅巴地中海型人種,講科普特語和阿拉伯語,信奉基督教(科普特正教);前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就是埃及科普特人。
默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18——1981年)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默罕默德·巴拉迪,2005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前聯合國秘書長布特羅斯·布特羅斯·加利(1922——2016年)
埃及國土的95%是沙漠半沙漠,占國土4%的尼羅河谷地及尼羅河三角洲是埃及的“精華之地”,集中了埃及99%的人口。埃及大部分是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礦産資源以石油、天然氣、磷酸鹽礦、鐵礦儲量較大,已探明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别居非洲第五位和第四位,是非洲主要石油、天然氣生産國之一。
蘇伊士運河
埃及是非洲第3大經濟體、北非六國最大經濟體。埃及主要經濟部門是農業、工礦業和旅遊業,大量生産小麥、大麥、水稻、玉米、馬鈴薯、蠶豆、棉花、甘蔗、柑橘類水果、椰棗等,是世界最大的長絨棉生産國,糧食不能自給,但能大量出口棉花、大米、馬鈴薯、柑橘類水果等農産品。工礦業以開采石油天然氣、紡織、食品、煉油等工業為主。旅遊業同石油天然氣、僑彙、蘇伊士運河為埃及四大創彙産業,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旅遊資源特别豐富,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産”就有孟菲斯及金字塔群、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努比亞遺址、開羅老城區等7處。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資料,2018年到訪埃及的國際遊客1130萬人次,居非洲第二,旅遊收入近百億美元。
愛資哈爾清真寺
坐落在尼羅河三角洲頂端的埃及首都開羅是埃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埃及也是非洲及阿拉伯世界最大的城市,包括開羅市、吉薩市、赫勒萬市等的大開羅有人口2200多萬。開羅7世紀中期阿拉伯人來此建立了一個據點——胡斯塔特城;973年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征服埃及定都于此,取名開羅,意為勝利;16世紀被奧斯曼帝國占領;18世紀末被法國人統治;1882年英屬埃及首府,1922年成為獨立的埃及王國首都,1953年成為埃及共和國首都,現為阿拉伯埃及共和國首都 。開羅有800多座清真寺,有“千塔之城”之稱,有名的清真寺有建于878年的開羅最早的清真寺——伊本·圖隆清真寺,有建于14世紀被認為整個中東地區最美的清真寺——蘇丹哈桑清真寺,有建于972年設有伊斯蘭教大學的愛資哈爾清真寺(愛資哈爾大學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學之一)。開羅是埃及最大的工商業中心,集中了埃及一半以上的企業,有紡織、機械、化學、煉油、鋼鐵、汽車裝配、食品等工業,總部設在開羅的大企業有埃及石油公司、埃及國家銀行、埃及航空公司等,埃及石油公司是世界第22大石油公司、非洲第二大石油公司。埃及郊區的開羅國際機場是非洲僅次于南非約翰内斯堡的第二繁忙國際機場,年旅客吞吐量僅2000萬人次(2018年)。開羅也是重要的國際性城市,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就設在開羅。開羅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97名、非洲各名城第3位(僅次于約翰内斯堡和開普敦)。
開羅
亞曆山大市中心
埃及第二大城市及最大海港亞曆山大市坐落在埃及地中海之濱,曾是古埃及托勒密王朝都城,公元前332年亞曆山大大帝來此興建城市,取名“亞曆山大”,一直是東地中海地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有人口300多萬,是埃及最大港口城市,有“埃及的第二首都”之稱。亞曆山大市城市品牌價值較高,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375名。
非洲面積最大國家——阿爾及利亞
阿爾及利亞北瀕地中海,東鄰利比亞、突尼西亞,東南和南部分别與奈及利亞、馬裡、茅利塔尼亞接壤,西部和摩洛哥相連,海岸線長1200千米,國土面積238.2萬平方千米,是非洲面積最大國家,也是全球陸地面積第10大國家。阿爾及利亞公元前是羅馬帝國行省之一,公元8世紀被阿拉伯人征服,16世紀淪為奧斯曼帝國一個省,不久遭西班牙、葡萄牙、法國等殖民者入侵,1903年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全境,1962年阿爾及利亞從法國獨立。阿爾及利亞現政治體制是總統制共和制,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99%的國民信奉伊斯蘭教。阿爾及利亞人口4220萬(2017年),80%是阿拉伯人,19%是柏柏爾人,還有圖阿雷格族等少數民族。
阿爾及利亞以泰勒阿特拉斯山脈為界,北部為地中海濱海平原,南部是占全國85%面積的撒哈拉沙漠。阿爾及利亞的森林都在泰勒阿特拉斯山區及地中海沿岸地區,有北非規模最大的人工林,全國森林覆寫率為11%!阿爾及利亞礦産資源以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鐵、鉛鋅礦、鈾礦等儲量較大,石油的已探明儲量約17億噸,居世界第15位、非洲第三位(僅次于奈及利亞和安哥拉),且為油質較好的撒哈拉輕質油;阿爾及利亞是非洲天然氣儲量最豐富國家,現已探明儲量4.6億立方米,居世界第10位、非洲首位。
阿爾及利亞是非洲第4大經濟體、北非第二大經濟體,2018年GDP總額是1883億美元,人均GDP3980美元(世界貨币基金組織資料,按國際匯率計),居北非六國第二位(僅次于利比亞)。阿爾及利亞農業以種植小麥、大麥、燕麥、油橄榄、葡萄、柑橘、椰棗為主,糧食不能自給。工礦業是阿爾及利亞經濟支柱,油氣産業規模大,油氣産業占該國GDP的30%以上,石油及天然氣出口額占該國商品出口總額的95%;目前阿爾及利亞是世界主要石油生産、出口國之一,年石油産量居非洲第三位,天然氣産量居非洲首位、世界第9位。阿爾及利亞是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氣出口國,天然氣主要向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出口,建有兩條跨地中海海底的輸油管道,其中阿爾及利亞——意大利輸油管道是世界最大的跨海輸氣管道,自阿爾及利亞亞哈西魯邁勒氣田經西西裡島直至米蘭,全長2500千米,每年向意大利輸氣100億立方米以上。
阿爾及利亞國旗
阿爾及爾是阿爾及利亞首都及最大城市, 坐落在地中海南岸阿爾及爾灣西岸,南靠雄偉的泰勒阿特拉斯山脈,為冬多雨夏炎熱幹燥的地中海氣候,935年由柏柏爾人、阿拉伯人所建,1526年并入奧斯曼帝國,1830年成為法屬北非殖民地統治中心,1962年成為獨立的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是 阿爾及利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最大海港,有建立于1879年的阿爾及利亞最大公立大學——阿爾及爾大學,有非洲最現代化的體育場之一——奧林匹克體育城,有世界文化遺産卡斯巴哈(阿爾及爾濱海有2000多年曆史的老城區) 。阿爾及爾還于2004年主辦了第十屆泛阿拉伯運動會(該運動會有22個阿拉伯國家聯盟成員國參會)。阿爾及爾現有人口370多萬,入選《2019年全球城市500強》,列榜單第147名。
阿爾及爾
北非花園——摩洛哥
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東部及東南部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緊鄰西撒哈拉地區,西瀕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扼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國土面積45.9萬平方千米,海岸線1700多千米。摩洛哥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中部和北部是阿特拉斯山區,東部和南部是高原,僅西北部沿海一帶為狹長平原。摩洛哥北部是地中海氣候,東部、南部是熱帶沙漠氣候,北部阿特拉斯山區年降水量可達600~1400毫米,而南部降水不足100毫米。由于斜貫全境的阿特拉斯山脈三面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摩洛哥大部常年氣候宜人,花木繁茂,有“烈日下的清涼國土”、“北非花園”的美稱。摩洛哥森林覆寫率約20%,有阿特拉斯雪松、杜松樹等;礦産資源以磷酸鹽、鐵、鉛、鋅、油頁岩等儲量較大,其中磷酸鹽礦儲量在1100億噸以上,占世界總儲量3/4,是全球磷礦石儲量最豐富的國家,有“磷酸鹽礦王國”之稱。
摩洛哥國旗
摩洛哥最早居民是柏柏爾人,先後受腓尼基、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統治。公元788年建立了第一個阿拉伯王國,15世紀至20世紀初,摩洛哥先後遭法國、西班牙等殖民者入侵,1912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956年獨立,1957年定名為摩洛哥王國,政治體制是君主立憲制。目前摩洛哥人口3624萬(2018年),75%是阿拉伯人,20%是柏柏爾人,均信奉伊斯蘭教;官方語言是阿拉伯語,通用法語。
摩洛哥是非洲第五大經濟體(奈及利亞、南非、埃及、阿爾及利亞之後)、北非第三大經濟體,2018年的GDP是1182億美元,人均GDP是3345美元(世界貨币基金組織資料,按國際匯率),居北非六國第三位(僅次于利比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經濟以農牧業和工礦業為主,種植小麥、大麥、玉米、水果(主要是柑橘)、蔬菜(主要是蕃茄、洋蔥等),飼養牛、羊、駱駝等,漁業較發達,是非洲海洋漁獲量最大國家;工礦業以磷礦的開采、加工最重要,磷礦石年産量世界第二(僅次于中國),以磷酸鹽為原料制成的磷肥(化學肥料)、磷化工産品是摩洛哥最大宗出口商品,占出口總額的近1/5。地處直布羅陀海峽南岸的丹吉爾港建有摩洛哥最大的集裝箱碼頭。
丹吉爾港
摩洛哥是旅遊業發達國家之一,據世界旅遊組織釋出資料,2017年摩洛哥接待國際遊客1140萬人次,排名世界第31名、非洲第一名,超過瑞士、愛爾蘭、澳洲、南非等傳統旅遊大國。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拉巴特、馬拉喀什、非斯等都是世界著名的旅遊名城。拉巴特是摩洛哥首都及第二大城市,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210萬,始建于12世紀,城内有始建于1184年的哈桑清真寺,有1912~1930年法國作為摩洛哥保護國設計和建造的拉巴特新城,2012年拉巴特城區(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
達爾貝達市容
摩洛哥最大城市是坐落在摩洛哥西部大西洋之濱的達爾貝達,早在12世紀柏柏爾人就在此建立了一座叫“安法”的濱海城市,在18世紀末期到20世紀中期曾名卡薩布蘭卡(西班牙、法國殖民時期),1956年摩洛哥王國獨立後改為原名達爾貝達。達爾貝達現為摩洛哥經濟中心和交通中心,有達爾貝達—拉巴特—丹吉爾高鐵(是摩洛哥及非洲首條高鐵),有全摩洛哥最大的海港——達爾貝達港,有摩洛哥最大機場——達爾貝達國際機場。達爾貝達是摩洛哥曆史古城,也是氣候宜人、風光優美、依山傍海的非洲著名旅遊名城,有“大西洋新娘”的美稱,建有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西北非最大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哈桑二世清真寺建于1987年,竣工于1993年,耗資5億多美元;清真寺通體采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占地9公頃,其宣禮塔高200米,塔頂裝有雷射裝置,夜晚打開的雷射束長達35千米。達爾貝達現有人口300多萬,城市知名度很高,入選《2019年全球500強城市》列榜單第116名。
達爾貝達的哈桑二世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