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表演藝術家王汝剛忙着與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從業人員商讨落實垃圾分類主題的連環畫第二冊出版事宜。與此同時,由他領銜的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創作的垃圾分類滑稽戲《頭等大事》已演出52場,在笑聲中,觀衆們領悟到“頭等大事”重要性。

2019年7月1日上海正式開始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同一天《頭等大事》在市委黨校禮堂首演。《頭等大事》由王汝剛、姚祺兒、陳靓、曾懿等滬上知名笑星聯袂演繹。故事在環境優美的幸福小區展開,王老闆和杜雅仙各自經營着一家餐飲小吃店,兩人卻隻為經濟利益,全然不顧環境衛生,雙方沖突重重,互不相讓。王老闆的兒子咚咚在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工作,杜雅仙的女兒叮叮是綠化環境設計師,盡管雙方父母是水火不容的競争對手,叮叮和咚咚卻是一對恩愛的小情侶。由于兩家飲食店垃圾不分類,随意傾倒污物,造成退休勞工老張摔倒在地,被送往醫院搶救,這起生死攸關的事在幸福小區掀起軒然大波。
《頭等大事》是全國首部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滑稽戲,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公德心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指導,通過兩代人觀念沖突與一連串發生在街巷裡啼笑皆非的故事,将垃圾分類的知識、分類的重要意義、分類規則以亦莊亦諧形式娓娓道來。“濕紙巾雖然是濕的,但它是幹垃圾;幹果仁雖然是幹的,卻算是濕垃圾”……垃圾分類小常識通過笑聲讓觀衆牢記在心間。
《頭等大事》誕生後參加了上海國際喜劇節,并在金山、奉賢、浦東等區巡演,還将這個上海故事推向浙江等長三角地區,所到之處,幽默的語句、生動的沖突沖突,引得掌聲此起彼伏,也引發觀衆共鳴,“對垃圾分類有了新的思路,看完要繼續做好垃圾分類這件‘頭等大事’”。
《頭等大事》深受市場好評,離不開紮實的幕後創作。主創團隊提前4個月開始籌劃,在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學習“垃圾分類”,以求将最準确的“分類資訊”寫入劇本;大家還到各個社群垃圾投放點、分類站觀察市民的日常行動、對垃圾處理的困惑和解決方法。王汝剛表示,“‘垃圾分類’是事關上海市民生活的‘頭等大事’,《頭等大事》也是日日更新日日新,不斷與時俱進。”
《頭等大事》中既有“侬是什麼垃圾”這樣的“靈魂拷問”,呼應網絡熱點,又有傳統滑稽戲中越劇、滬劇唱段以及民間小調的融合,展現濃郁的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韻味。老中青滑稽演員齊上陣,彙集王汝剛、姚祺兒等老藝術家,中生代陳靓、曾懿,還有達娃卓瑪等新人。
編導張佩琍是首批觀衆,她直言,聽說要排演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頭等大事》時曾有擔心,因為垃圾分類流程相對簡單,展現在舞台上會否顯得情節單調,但看完戲後,她欣喜地發現很有趣。
《頭等大事》演出後,王汝剛還受邀擔任上海市垃圾分類形象大使,根據王汝剛經典舞台形象設計的4款男女老少垃圾分類卡通形象,用輕松愉快、平易可親的方式向廣大市民推廣垃圾分類知識,号召大家一起踐行。新的主題連環畫面世,進一步将“頭等大事”垃圾分類推向深入。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張熠
來源:作者: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