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撤桶行動在廣州各區、各街道正全面、迅速地展開。海珠區海幢街環監所的垃圾分類宣傳員曾佩儀為此做了許多準備工作,“這兩周街道樣闆小區即将撤桶,10月31日前街道轄區内20餘個小區要全部完成撤桶。”她的工作内容不少,小區“擺攤”宣傳,為撤桶入戶宣傳,垃圾分類設施及分類運收車輛配備……件件都要“操心”。面對多方面、各環節的繁雜工作,曾佩儀努力用政策解決問題。

分類、撤桶都要講政策
垃圾分類宣傳、樓道撤桶推廣都要用政策,是曾佩儀在工作中摸索出的一個道理。
在小區撤桶的入戶宣傳中,曾佩儀遇到了部分“頑固”反對的居民,“請家人說服”是她的一個妙招。“一個家庭中往往不是每個人都反對,有時我們請家人,比如媽媽或老婆多勸一勸,家人的勸說比我們的管用許多。” 曾佩儀表示。
接着曾佩儀還解釋道,這些小區的物業從業人員,如管家、保安、水電工,如果與“反對撤桶”的業主家人關系較好,一般就通過熟人勸說,再請他們給家人做“說服”。這種“深入式”的勸說給曾佩儀的工作帶來不少成效。
曾佩儀還提到街道在垃圾分類宣傳上也使用了不少政策。
具有街道特色的宣傳資料讓曾佩儀費了不少功夫。一方面,“上級上司不希望每個街道都是模闆式的宣傳,要我們發揮創造力。” 曾佩儀表示,同時這套宣傳資料非常重要,“物業若沒有統一的宣傳資料很難開展工作。”
于是,海幢街“獨一份”的宣傳資料誕生了。“我們街道自己設計做了一個宣傳小冊子,裡面有投放指南,垃圾分類倡議書,在後面還有給居民的一封信。” 曾佩儀表示,結合市、區裡統一的宣傳海報、傳單等資料,他們努力把垃圾分類的宣傳工作做得更貼近海幢街居民的生活。
聯合建設銀行,派發分類垃圾桶,是曾佩儀在垃圾分類工作中的另一個政策。“區城管和街道辦事處與建設銀行合作,派發一套兩色的分類垃圾桶給樣闆小區的居民們。” 曾佩儀回憶道。這在宣傳垃圾分類的同時,也友善居民分類投放垃圾,“居民可以家中分類,省下塑膠袋直接提着桶下樓投放垃圾,希望能起到環保作用。”
這套分類垃圾桶共将派發給3000戶居民,可不是個小數目。曾佩儀笑着補充:“廠家還缺貨了,因為廣州各街道、機關都在訂購分類垃圾桶。”曾佩儀還表示,現在許多街道都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和富有創意的妙招,希望能夠更詳細地分享,将有助于垃圾分類工作的推進。
家中不忘分類,女兒成“小專家”
曾佩儀的工作還影響了家人,她表示上國小的女兒對垃圾分類也非常積極。“有次我把垃圾分類宣傳的卡片和小桶帶回家,她在那兒玩了兩個小時,還出問題考我們。” 曾佩儀忍俊不禁。
在與女兒的垃圾分類小問答中,曾佩儀還學到了不少知識。“要不是她出題,我都不知道用完的牙膏皮是可回收的,我一直以為是其他垃圾。” 曾佩儀表示,關于垃圾分類她一直是邊學邊做,家中與家人們也常會聊起分類相關的話題。
曾佩儀還發現由于學校的環保教育,女兒的環保及分類意識提高了很多。“學校裡不光是教知識,還有實踐性的活動。” 曾佩儀表示,學校曾給孩子們派發袋子,請他們上學來時帶上家中的舊衣服、過期藥品、廢電池等,來做個分類回收的實踐性教學。
“學校裡有老師教,孩子對垃圾分類接受比較快。”曾佩儀表示,街道的垃圾分類推廣工作同樣也要通過宣傳和教育,持續不斷地推行。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全傑 實習生 張雨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檔記者:楊耀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