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影《平劇搜孤救孤》點映,王珮瑜:做傳承者,也做傳播者

當代平劇人,應當不止是一個傳承者,也是一個傳播者。——王珮瑜

電影《平劇搜孤救孤》點映,王珮瑜:做傳承者,也做傳播者

圖說:《搜孤救孤》海報 官方圖 下同

  昨晚,由平劇演員王珮瑜主演的紀錄電影《平劇搜孤救孤》在上海藝海劇院舉行超前點映。影片真實再現了舞台演出現場,包括觀衆的掌聲和喝彩,甚至還有演出過程中被蹬歪了髯口并迅速調整的“小瑕疵”。主創人員還拍下了排練時的珍貴畫面,并通過映前訪談的形式,向觀衆介紹優秀的傳統藝術。

  紀錄電影《平劇搜孤救孤》是戲曲界進行的一次嘗試,它是中國首部以電影的攝制規格錄制而成的高清舞台影像。該片将于10月28日在全國各大院線正式公映。

  1947年9月8日,梨園傳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在中國大戲院上演,成為“冬皇”告别舞台的一曲廣陵絕響。時隔71年,也就是2018年9月8日,平劇演員王珮瑜登上同一方舞台,精心複刻“冬皇”唱腔,重制了這版《搜孤救孤》。

電影《平劇搜孤救孤》點映,王珮瑜:做傳承者,也做傳播者

圖說:《搜孤救孤》劇照

  影片展現的這台演出,王珮瑜在吐字、發音、用氣、行腔等方面精心排程、嚴謹工整、渾然一體;她飾演的程嬰外形俊雅,在俠肝義膽中帶着一些從容不迫,心如朗月。

  除了全紀錄,影片還包括遲金聲、劉連群、柴俊為在内的平劇名家及傳統文化研究者在鏡頭前講述諸如“傳統平劇藝術的文化場”“做戲如做人”等文化理念,讓當代觀衆乃至後世看到這一跨越時空、豐富多彩的優秀藝術形态。

  昨晚,是王珮瑜第一次觀看這部紀錄電影,也終于實作了“坐在台下,看一次自己演的戲”的願望。面對追随多年的老戲迷、老觀衆,她感慨道:“透過大銀幕再回看那一場表演,這是我們不斷複盤演出、時時磨戲,積累多年舞台經驗的成果。”

電影《平劇搜孤救孤》點映,王珮瑜:做傳承者,也做傳播者

圖說:王珮瑜(右)在首映見面會

  “在當下,平劇演員不隻是一名傳承者,也要學着做好一個傳播者。”王珮瑜坦言,借助高清影像的形式,能将平劇的魅力傳播給成千上萬走進影院的觀衆。

  當然,拍攝了影片也不代表王珮瑜就不再在舞台演出《搜孤救孤》了,在昨晚超前點映的演後談上,她向戲迷承諾,明年,将是她全面回歸上海舞台的一年:“我應該會在逸夫舞台持續不斷地演出,歡迎大家來捧場。”(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記者手記|信心比票房更重要

  近年來,戲曲電影拍攝數量不少,但能真正進入院線擁有排期正常放映的卻不多。很多耗費巨資拍攝的戲曲電影,往往播放一兩次就被束之高閣,有些影片播放次數甚至還沒有舞台演出場次多。

電影《平劇搜孤救孤》點映,王珮瑜:做傳承者,也做傳播者

  都說電影讓戲曲插上了翅膀,可是若找不到一片飛翔的天空,徒有翅膀也是無奈。拍攝于兩年多前的紀錄電影《平劇搜孤救孤》早已啟動影片後續宣發。據悉,現已排定了全國400多家影院的放映檔期。昨日,王珮瑜高興地說:“在九亭,都有觀衆買票觀影,給予我們莫大鼓舞。”

  不過,院線排片多少場、票房銷售好不好、能不能上熱搜,這些在王珮瑜看來雖重要,但也沒那麼重要。作為出品方成員之一,她更看重的是做成這件事給予當代喜愛平劇的觀衆以信心:“平劇是最好的藝術,它是屬于中國人自己的,我們應該把這樣好的、有獨特性和唯一性的表演,用高清影像方式記錄下來,讓更多人來關注戲曲當代生态。”(朱淵)

電影《平劇搜孤救孤》點映,王珮瑜:做傳承者,也做傳播者

圖說:王珮瑜給海報簽名

相關連結|平劇《搜孤救孤》

  平劇《搜孤救孤》又名《八義圖》,是老生傳統戲,改編自中國古典戲劇《趙氏孤兒》,講述了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趙氏因奸臣陷害而慘遭滅門後,門客程嬰與公孫杵臼救出并撫養趙氏孤兒長大,最終報仇雪恨的故事。1933年,高慶奎據此創作并首演了全本《搜孤救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