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他是合川區太和鎮的周承後,也是涪陵區蔺市鎮的陶春友。10月24日,這兩個名字重疊。上午10時,涪陵區蔺市街道,白玉村村民陶春學失散62年的小弟陶春友,終于回家認親。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蔺市街道白玉村七組村民陶春學家從沒這樣熱鬧過,仔細清掃打理過的院壩中放着許多闆凳,或坐或站聚集着一撥一撥的人,牆上面紅色的條幅寫着:歡迎回家。坐在車上的周承後心情複雜,有些忐忑,也有些期待。要不了多久,他就要見到62年未見的家人。他不知道見到後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景,會說哪些話。下車後的周承後有些緊張,他一隻手不自然地抓着衣角下沿,一隻手緊緊地握着兒子,從鬧哄哄的人群中穿過,看到哥哥姐姐的第一眼,強忍着的情緒一下繃不住了,幾人相擁而泣。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1959年,父親帶着三哥與年僅五歲的周承後一起乘船到重慶解放碑遊玩,周末人流湧動,父親一個轉身,小兒子周承後就不見了人影,從此與家人分開。走失的周承後被好心市民送到重慶市兒童福利院後被合川區太和鎮周姓養父收養。此後,周承後一直在合川區生活并在某中學校工作至退休。

“我一直記得房子旁邊有個水凼,屋頭的燈都是燒的桐油,屋裡都不亮堂。我記得有六姊妹,有兩個姐姐,上面還有三個哥哥,每次我們幾個娃兒回家都是穿過一片竹林,從老屋後門回家。”雖然當時年紀很小,但周承後一直記得自己是個走失的孩子。他記得父親帶着他和哥哥坐船到的重慶,記憶中多次出現“長壽”一詞,便誤以為自己來自長壽區,多年來一直在長壽區找尋家人,但一直尋親未果。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2021年6月,周承後的女兒看了中央電視台尋親欄目《等着我》後,便向浙江台州警方尋求幫助。浙江省台州市警察局路橋分局刑偵大隊接尋親資訊後,于6月27日采集了周承後的血樣并錄入到全國公安機關查找失蹤被拐兒童資訊庫。

“經過技術分析,于今年9月周承後的DNA比中涪陵區陶姓男性家族DNA後,我們将線索及時傳遞給涪陵區警察局。”浙江省台州市警察局路橋分局民警施偉說。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涪陵區警察局接到台州警方資訊和公安部指令後,迅速組織民警開展摸排走訪,發現蔺市街道白玉村村民陶春學在1959年的時候有個弟弟走失,他們便采集了陶春學的DNA送到重慶市警察局法醫DNA室進行檢驗比對。

涪陵區警察局刑警三大隊教導員李斌說:“今年10月22号,陶春學的DNA比中了周承後的DNA。經公安部專家複核比對,周承後就是陶春學1959年走失的弟弟陶春友。”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一份由浙江省台州市公安司法鑒定中心出具的鑒定書證明了兄弟倆的血緣關系:通過DNA親緣關系比對,确認走失兒童家屬陶春學,與走失兒童周承後符合生物學遺傳規律。盼了62年,自己的弟弟終于回家了,陶春學非常開心,“我的心情很激動,六十多年了終于找到自己的親弟弟,說不出的高興,我心情激動,也說不出哪樣話,謝謝你們!”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按照當地風俗,回家先祭祖。三哥陶春學陪着周承後先後去爸爸媽媽的墳前上香燒紙。每次跪下,周承後都重重叩頭。

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

弟弟回家後的第一頓飯,陶春學特意請來廚子在屋門口擺壩壩宴,各式肉類魚鮮占了三分之二,一層擺不下就疊起二層。哥哥帶着弟弟一桌挨着一桌敬酒。每一次端起酒杯,周承後都會收到同樣的祝賀詞,“歡迎回家!”

從合川到涪陵,相距176公裡,從失散到重聚,隔着62年的漫長時光,雖然父母已經離世,不能為他們盡孝,但能夠找到自己的家,與哥哥、姐姐相見,周承後也感到十分欣慰,表示今後一定會常回家走走、看看,因為這裡有他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