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家陪孩子,後面複工一陣子後就讓孩子外婆幫忙帶帶,陪伴孩子的時間瞬間就減少了。

前兩天我回到家,媽和我說孩子狀态不佳,心情很不好總是鬧,我忙去安撫孩子。

"寶寶,怎麼啦?"

尼莫卻嘟着嘴不說話,把頭扭到一邊,在我使勁全身氣力詢問和安撫後,才知道,原來孩子覺得我對他的情感變淡了,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

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複工後的這段時間我确實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很多時候一回家我就累的癱在沙發上,刷刷手機解解疲勞,但是卻沒有關注到孩子情緒的變化。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一聊生活中我們的"情感忽視"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影響。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h1>

在聊這個話題之前,想和大家推薦一部最近看的法國的獲獎短片——《傷痕俱樂部》。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這是一部非常緻郁的電影,看到中間我就有些看不下去了,但是這确實能夠引起家長們的深思。

短片講述了一群童年受過創傷的孩子的故事,他們有的是因為被打罵而形成的有形傷痕,有的是因為父母的冷漠忽視造成的無形傷痕。

在短片中有一個小男孩,他和另外兩個男生朋友和一個女生朋友走在一起,他們四個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有"傷痕"。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不同的是,其他三個小朋友的"傷痕"是紅色的,而他的卻是藍色的。

後來他才知道,原來這三個小夥伴的"傷痕"都是被打出來的,而他自己的"傷痕",則是因為媽媽的冷漠造成的。

在他的家裡,回家的媽媽隻會每天看電視,當他想要和媽媽聊聊天時,都會被媽媽往旁邊推。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他和媽媽就坐在同一個沙發上,中間卻好像隔着千山萬水。

媽媽每一次對自己的"冷漠"、"拒絕"、"不理睬"、"不搭理",都會加深他内心的"傷痕"。

最後這條藍色的"傷痕"越來越亮,就好像要淹沒他整個人一樣,就像媽媽給他造成的傷害越來越嚴重,到他最後無法承受,隻能被慢慢淹沒。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這些冷漠、不理睬、不搭理、不溝通、不交流,導緻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都受到傷害,就是所謂的"情感忽視"。

知乎上有人問:"被父母'冷暴力'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有一位知友回答說:"怎麼說呢,被父母冷暴力,那種感覺就像是拿了一把很鈍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劃,不停地劃,雖然身體不會流血,但你會感覺到揪心的痛。"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h1>

其實每個孩子一開始都不會被家長的冷漠傷害到,但是随着時間越來越長,他們也會開始變得沒有安全感、自卑、焦慮和痛苦。

就像電影裡的小男孩,他一開始看着手裡的"傷痕"閃着藍色的光,覺得很美,他說這就像星辰,代表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直到有一次,他看到女孩不斷地想要擦掉自己的傷痕,他試圖阻止女孩,卻聽到女孩歇斯底裡地說自己再也不想看到它們!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這時候他才知道,"傷痕"或許并不是什麼好東西。

但是最最讓人難過痛苦的是,小男孩回家問媽媽這些傷痕是怎麼回事時,媽媽卻不耐煩地将電視聲音開到最大;

甚至當媽媽的手放在小男孩頭上時,小男孩以為媽媽是要安慰自己,沒想到卻是被冷漠地推開!

就像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小男孩痛苦的跪倒在地,他周圍的一切都碎成了無數碎末……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我很佩服這部短片的作者,作者希望家長能夠重視孩子的心理痛苦。

很多家長常常都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付出了所有時間、精力,金錢,孩子還是充滿抱怨,甚至忤逆?"

其實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成長發展不僅僅隻有物質需求,他們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求,而精神上的需求往往要比物質需求更重要。

愛德華.特羅尼克(Edward Tronick)博士曾在1975年公布了"無表情面孔"心理實驗。

通過實驗可以發現,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就能感受到母親情感的冷淡了。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實驗一開始,一位母親正和她的寶寶進行着有愛的互動,孩子表現得非常開心,但是突然,母親突然闆住臉,不再作出任何表情,也不再對孩子的表現作出任何回應。

嬰兒發現了母親的表情變化,試圖用熟悉的互動方式吸引母親的注意力,但全程母親都無動于衷,最後孩子嘗試無果,崩潰大哭。

研究顯示,在母親面無表情的對待嬰兒時,嬰兒的心跳加速,體内的壓力極速也增加,如果持續下去,他大腦關鍵部位的細胞可能死亡!

這是多麼可怕的研究結果,研究者們還發現,當嬰兒在兩周後回憶起這個"無表情"事情時,還會迅速出現負面的生理變化。

這就是情感忽視帶給孩子嚴重的負面影響,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h1>

1、學會"看見"孩子

在短片裡,小男孩和母親的鏡頭永遠處于一種陰暗的氣氛環境下的,而母親的每一個舉動,似乎都将孩子看做是一個"透明人",或者是一個惹人煩的"拖油瓶"。

其實在很多出現沖突的家庭裡,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缺乏的是一種"看見"。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這種"看見"是去接近、觀察、感受和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意見,父母"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

很多孩子就是因為缺乏情感需求,以至于長大後非常沒有安全感、自卑、怯懦。

2、在情感上保護和滋養孩子

在現在的教育觀念裡,已經很少有家長會讓孩子産生"紅色傷痕",但是孩子的"藍色傷痕"卻沒有遞減的現象。

在《孩子的大腦》這本書中,作者将孩子的大腦比作有兩個火車頭的蒸汽火車,頭尾各有一個鍋爐。

一個車頭幫助孩子前進、實作目标,另一個車頭則負責産生負面情緒和行為,讓孩子感覺痛苦。

而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像是王鍋爐裡加柴火。

是以,家長要是想讓孩子有健康、積極的人格,就需要在"相應的鍋爐"裡加柴火。

生活中當孩子做錯事、犯錯的時候,我們如果在行為、言語上打擊、懲罰孩子,那麼隻會讓孩子的"負面鍋爐"越燒越旺。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反之,如果我們關注孩子的情感,知道孩子犯錯的出發點,了解孩子犯錯行為背後的動機,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并加以引導和鼓勵,這樣能夠讓孩子的自我認知保持積極,并且更願意接受父母的意見。

3、時間少,但陪伴品質要高

很多時候父母一整天坐在家裡,卻隻是在孩子旁邊玩手機、看電視、完成工作,這樣的陪伴就算是一整天,效果也等于沒有陪伴。

解析《傷痕俱樂部》:“情感忽視”,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一、《傷痕俱樂部》:緻郁電影告訴你教育真谛二、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三、父母要避免"情感忽視",做好"高品質陪伴"

相反,即便你工作到很晚,回到家隻有一兩個小時陪伴孩子,但如果這一兩個小時你是放下手機、全心全意地關心和陪伴孩子,就算隻是聊聊天、讀讀繪本,都是"高品質陪伴",都能消除孩子一天的"被忽略感"。

孩子小,但也能敏感地感覺到父母的情感,重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有時候比不斷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重要。

我是吳媽育兒,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檔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