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王小骞說:

父母都覺得自己跟“虐待”這個詞兒不沾邊,其實真不一定。

家裡的虐待通常有2種:身體虐待和情感虐待。

身體虐待很好了解就是打孩子,情感虐待卻常常被大家忽視。對,就是這個詞,“忽視”孩子,是一種情感的虐待,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

武志紅曾說過:“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比起打罵,“不理睬”更像一把無形的劍,在冷漠無視中,用精神上的摧殘刺傷了孩子,卻不自知。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對孩子不理睬,其實是一種“冷暴力”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有一部法國的獲短片,叫《傷痕俱樂部》。

講述了孩子們童年時所受的創傷,有因打罵造成的有形傷痕,也有因父母冷漠産生的無形傷痕。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片中,有個小男孩,他有兩個男孩朋友,一個女孩朋友,四個孩子身上,都有個共同點:身上都有“污點”。

不同的是,其他三個孩子的“污點”是紅色的,小男孩的卻是藍色的。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後來,小男孩才知道,朋友們的“污點”是被打出來的,自己的“污點”,是媽媽的冷漠造成的。

在他的家裡,媽媽整天隻會看電視,他想跟媽媽交談,媽媽卻頭也不回的将他往旁邊推。

媽媽每次無聲的“拒絕”,他的世界就崩塌一次。

閃着藍色亮光的“污點”,如潮水般向他湧去,直到将他淹沒,傷痕累累。

冷漠、忽視、不理睬、不溝通、不交流,導緻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傷害,就是典型的“冷暴力”。

有個知乎網友這樣描述:

怎麼說呢,被父母冷暴力,這種感覺就像是有一把很鈍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劃,不停地劃,不會流血,但是痛感卻很真實。

冷暴力,如同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虐待,肉體上的傷痕可以愈合,心靈上的創傷,看不見更容易被人忽視,是以,愈合的難度也很大。

法國作家瑪麗·弗朗斯·伊裡戈揚在《冷暴力》一書中,将冷暴力稱為“隐而不現卻真實存在的暴力”,并且詳細闡述了其深遠危害。

具體到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就是對他們性格、心理和人格上的巨大影響。

長期受到父母“冷暴力”的孩子,容易思想極端,愛鑽牛角尖,自卑、敏感、産生委屈感、被控制感,不懂得表達自己,更不會處理人際關系,感情脆弱,情緒多變。

準确的來說,他們就像一株随風飄零的種子,時刻在尋找落腳之地,卻又害怕無人接納,更怕自己無法生根發芽。

恐懼、自我否定、感情匮乏,将是他們一生的隐痛。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不理孩子,會割斷親子情緒連接配接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我有個朋友,為了寫作業的事,跟孩子鬧得特别不愉快。

小家夥每次寫作業,總是屎尿屁,再或者,趴在課桌上發呆,一道簡單的計算題,能寫半個小時。

朋友講道理、吼過、罵過、打過,無奈之下,對孩子說:“再也不管你寫作業的事了。”

之後,便對孩子開始了“冷戰”。

第一天不到半天,孩子就主動過來求和,拉着朋友,又是承諾,又是甜言蜜語的哄,朋友依然不理睬;

到了晚上,本來已經可以獨立入睡的孩子,居然要求和媽媽一起睡,最後,朋友還是拒絕。

第二天,孩子明顯開始着急,玩什麼都心不在焉,時不時的偷看媽媽的臉色。

朋友說:“到最後,雖然孩子有兩天寫作業很認真,但是看着孩子讨好我的樣子,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真是替朋友捏把汗,幸好,這種方法,她隻用了一次。

在《被忽視的孩子》一書中,臨床心理學家喬尼絲·韋布提到:

這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家長都有過讓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誤。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忽視,對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孩子會犯錯、不聽話,這些行為,都屬于成長中的一部分,家長可以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感染或教育孩子,如何彌補錯誤、修正行為,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錯誤,去割斷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情緒連接配接。

不理孩子,是非常嚴重的一種割斷。

事實上,在我們與孩子相處過程中,除了這些有原由的“冷處理”,還有些無形中對孩子的忽視和冷漠:

人在陪孩子,卻心不在焉,玩手機、打遊戲,不與孩子交流;

孩子遇到困難,需要陪伴時,父母在工作,驅趕孩子走開;

孩子在外被人欺負,父母不去安慰,卻指責孩子“沒用”;

孩子身體受到傷害,或感受到痛疼,父母不感同身受,卻對孩子說:“這麼疼都受不了”......

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一次兩次或許沒關系,次數多了,孩子會有不斷“被往外推”的感覺,會有強烈的“被抛棄感”。

最後隻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就連爸爸媽媽都不愛我。

要知道,這種看不見的自我否定和懷疑,是很難被察覺的,卻會跟随孩子的一生,他們會被内心的自卑、不被愛包裹着,心靈仿佛被人關進了小黑屋,難以見到陽光。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教育孩子,愛和處罰,都需要學習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說過:

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輕,去做比你盡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麼,我警告你,在你今後的日子裡,你将過得很不幸。

父母教育子女,也是如此。

對于犯錯、不聽話的孩子,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割斷與他們的情感聯系,讓他處于孤立無援中,不得不為了挽回和父母的情感聯系,而去強行控制自己的行為。

然而,這也是傷害孩子最大、最深的方式。

父母隻有在情感上保護和滋養孩子,才能促進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

怎麼做呢?

在《孩子的大腦》一書中:

作者把孩子的大腦一列有着兩個車頭的老式蒸汽火車,一頭一尾各有一個鍋爐。

一個火車幫助孩子實作人生目标,一個火車頭則指向孩子的負面行為,讓孩子感到困難和痛苦。

父母的每個行為、說的每句話,就相當于往鍋爐裡加柴火。

通過這個比喻,其實是在告訴父母,想要孩子做出積極正面的行為,就需要“相應的鍋爐”裡加柴。

如果父母隻是簡單的盯着孩子的問題不放,在行為上、語言上,對孩子的錯誤進行打擊、懲罰,那麼,隻會讓代表着“負面情緒”的鍋爐越燒越旺。

事實上,每件事都有兩面性,當父母學會從積極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并加以鼓勵和強化,孩子的大腦,都自我的認知,則是積極的、自信的、我可以的、我是被愛的。

相反的,當父母隻是一味的用“你笨”“你壞”“你沒用”“你不值得愛”“寫作業比你更重要”等類似的負面語言,或肢體行為傳遞給孩子,孩子也隻能越來越差,越來越叛逆。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缺乏的是一種“看見”。

想讓孩子“看見”父母的苦心和艱辛,父母先要懂得“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接着,去觀察、感受、傾聽他們的想法,并及時回應。

當然,當你真的沒時間回應孩子時,一定要耐心的看着孩子的眼睛,告知具體的時間,在承諾的時間裡,去回應你的孩子。

彼時,你會發現,你的孩子真的很可愛。

“新型家庭虐待”殺傷力爆表:我不打罵你,隻是不理你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骞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