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骞说:
父母都觉得自己跟“虐待”这个词儿不沾边,其实真不一定。
家里的虐待通常有2种: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
身体虐待很好理解就是打孩子,情感虐待却常常被大家忽视。对,就是这个词,“忽视”孩子,是一种情感的虐待,对孩子的伤害非常大。
武志红曾说过:“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比起打骂,“不理睬”更像一把无形的剑,在冷漠无视中,用精神上的摧残刺伤了孩子,却不自知。
对孩子不理睬,其实是一种“冷暴力”
有一部法国的获短片,叫《伤痕俱乐部》。
讲述了孩子们童年时所受的创伤,有因打骂造成的有形伤痕,也有因父母冷漠产生的无形伤痕。
片中,有个小男孩,他有两个男孩朋友,一个女孩朋友,四个孩子身上,都有个共同点:身上都有“污点”。
不同的是,其他三个孩子的“污点”是红色的,小男孩的却是蓝色的。
后来,小男孩才知道,朋友们的“污点”是被打出来的,自己的“污点”,是妈妈的冷漠造成的。
在他的家里,妈妈整天只会看电视,他想跟妈妈交谈,妈妈却头也不回的将他往旁边推。
妈妈每次无声的“拒绝”,他的世界就崩塌一次。
闪着蓝色亮光的“污点”,如潮水般向他涌去,直到将他淹没,伤痕累累。
冷漠、忽视、不理睬、不沟通、不交流,导致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伤害,就是典型的“冷暴力”。
有个知乎网友这样描述:
怎么说呢,被父母冷暴力,这种感觉就像是有一把很钝的刀,在你身上不停地划,不停地划,不会流血,但是痛感却很真实。
冷暴力,如同一次又一次的精神虐待,肉体上的伤痕可以愈合,心灵上的创伤,看不见更容易被人忽视,所以,愈合的难度也很大。
法国作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在《冷暴力》一书中,将冷暴力称为“隐而不现却真实存在的暴力”,并且详细阐述了其深远危害。
具体到父母对孩子的“冷暴力”,就是对他们性格、心理和人格上的巨大影响。
长期受到父母“冷暴力”的孩子,容易思想极端,爱钻牛角尖,自卑、敏感、产生委屈感、被控制感,不懂得表达自己,更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感情脆弱,情绪多变。
准确的来说,他们就像一株随风飘零的种子,时刻在寻找落脚之地,却又害怕无人接纳,更怕自己无法生根发芽。
恐惧、自我否定、感情匮乏,将是他们一生的隐痛。
不理孩子,会割断亲子情绪连接
我有个朋友,为了写作业的事,跟孩子闹得特别不愉快。
小家伙每次写作业,总是屎尿屁,再或者,趴在课桌上发呆,一道简单的计算题,能写半个小时。
朋友讲道理、吼过、骂过、打过,无奈之下,对孩子说:“再也不管你写作业的事了。”
之后,便对孩子开始了“冷战”。
第一天不到半天,孩子就主动过来求和,拉着朋友,又是承诺,又是甜言蜜语的哄,朋友依然不理睬;
到了晚上,本来已经可以独立入睡的孩子,居然要求和妈妈一起睡,最后,朋友还是拒绝。
第二天,孩子明显开始着急,玩什么都心不在焉,时不时的偷看妈妈的脸色。
朋友说:“到最后,虽然孩子有两天写作业很认真,但是看着孩子讨好我的样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真是替朋友捏把汗,幸好,这种方法,她只用了一次。
在《被忽视的孩子》一书中,临床心理学家乔尼丝·韦布提到:
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家长都有过让孩子失望的教育失误。但真正有害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忽视,对孩子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孩子会犯错、不听话,这些行为,都属于成长中的一部分,家长可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感染或教育孩子,如何弥补错误、修正行为,但是,不能因为孩子的错误,去割断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绪连接。
不理孩子,是非常严重的一种割断。
事实上,在我们与孩子相处过程中,除了这些有原由的“冷处理”,还有些无形中对孩子的忽视和冷漠:
人在陪孩子,却心不在焉,玩手机、打游戏,不与孩子交流;
孩子遇到困难,需要陪伴时,父母在工作,驱赶孩子走开;
孩子在外被人欺负,父母不去安慰,却指责孩子“没用”;
孩子身体受到伤害,或感受到痛疼,父母不感同身受,却对孩子说:“这么疼都受不了”......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一次两次或许没关系,次数多了,孩子会有不断“被往外推”的感觉,会有强烈的“被抛弃感”。
最后只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就连爸爸妈妈都不爱我。
要知道,这种看不见的自我否定和怀疑,是很难被察觉的,却会跟随孩子的一生,他们会被内心的自卑、不被爱包裹着,心灵仿佛被人关进了小黑屋,难以见到阳光。
教育孩子,爱和处罚,都需要学习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说过:
如果你有意地避重就轻,去做比你尽力所能做到的更小的事情,那么,我警告你,在你今后的日子里,你将过得很不幸。
父母教育子女,也是如此。
对于犯错、不听话的孩子,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割断与他们的情感联系,让他处于孤立无援中,不得不为了挽回和父母的情感联系,而去强行控制自己的行为。
然而,这也是伤害孩子最大、最深的方式。
父母只有在情感上保护和滋养孩子,才能促进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尊。
怎么做呢?
在《孩子的大脑》一书中:
作者把孩子的大脑一列有着两个车头的老式蒸汽火车,一头一尾各有一个锅炉。
一个火车帮助孩子实现人生目标,一个火车头则指向孩子的负面行为,让孩子感到困难和痛苦。
父母的每个行为、说的每句话,就相当于往锅炉里加柴火。
通过这个比喻,其实是在告诉父母,想要孩子做出积极正面的行为,就需要“相应的锅炉”里加柴。
如果父母只是简单的盯着孩子的问题不放,在行为上、语言上,对孩子的错误进行打击、惩罚,那么,只会让代表着“负面情绪”的锅炉越烧越旺。
事实上,每件事都有两面性,当父母学会从积极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并加以鼓励和强化,孩子的大脑,都自我的认知,则是积极的、自信的、我可以的、我是被爱的。
相反的,当父母只是一味的用“你笨”“你坏”“你没用”“你不值得爱”“写作业比你更重要”等类似的负面语言,或肢体行为传递给孩子,孩子也只能越来越差,越来越叛逆。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缺乏的是一种“看见”。
想让孩子“看见”父母的苦心和艰辛,父母先要懂得“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接着,去观察、感受、倾听他们的想法,并及时回应。
当然,当你真的没时间回应孩子时,一定要耐心的看着孩子的眼睛,告知具体的时间,在承诺的时间里,去回应你的孩子。
彼时,你会发现,你的孩子真的很可爱。
王小骞
著名主持人,亲子教育专家,“王小骞亲子说”创办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与家庭心理辅导师”,中国妇女基金会“家庭成长计划”爱心推广大使,“爱育未来”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项目专家顾问。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统与孩子的发展规律,持续探索实用、可操作的儿童养育理念及家庭解决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领域的践行和强大的使命感与践行力,深受百万爸爸妈妈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