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蕭太後河通州段完成提升修複,千年古河道種出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蕭太後河通州段完成提升修複,千年古河道種出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

蕭太後河通州段完成提升修複工程。唐建攝

千年古河道再添新景觀——經過一年多的修複和景觀提升,蕭太後河通州段形成6萬平方米“水下森林”。兩岸還建成數十米寬的生态治河體驗區和漕運文化展示區,成為城市副中心一道曆史文化與現代景觀交織的城市綠廊。

  古運蕭太後河碼頭遺址公園,地處京哈高速公路和蕭太後河的夾角處。如今,公園四周的緩坡上青草連綿、花帶環繞。不遠處,河水清可見底。數十米寬的河道行至此處,突然放寬了兩三倍,形成一處6000多平方米的淺水灣。

  蕭太後河于遼代開挖,是北京最早的人工運河,至今有千年曆史。它源出龍潭湖,至西大望路方成明渠,橫穿朝陽,通往北京城市副中心,全長24公裡。

  前些年,因為大量生産生活污水直排,蕭太後河遭受嚴重污染,一度被稱為“牛奶河”。2016年,蕭太後河朝陽段啟動治理,沿線排污口全部封堵,同時對河道生态進行系統修複。2020年,蕭太後河通州段啟動提升修複工程,通過促流增綠、增柔減剛等措施,打造安全的河、生态的河,形成自然修複、有機調節的河流。建設方北京碧通台馬水環境治理有限公司的袁傑說,在設計時就将綠意蔥茏的植物和工程手段相結合,告别水泥砌岸,沿河兩側都是生态護岸,總長度4510米。生态護岸一方面保障河道行洪排澇安全,一方面作為有生命的河流生态系統的一部分,與河道自然銜接。

  同時,啟動以“水下森林”為核心的水生态修複工作,通過建構沉水植被系統、魚螺貝類等水生動物系統和水體微生物菌群形成完整穩定的生态系統,充分利用生态系統自淨能力優勢,從根本上解決景觀水體“水清”“水美”的問題,打造自然生态水景。如今,蕭太後河“水下森林”打造已現成效。下一步,河道中還将設定10台太陽能曝氣裝置,幫助提高水體的自淨能力。

  蕭太後河整治提升不但要實作水清、岸綠,還要打造景美、蘊深的生态廊道。為此,蕭太後河通州段兩側各建設了30米綠帶,打造四季常綠、三季有花的多彩水岸。目前,工程已完工,并向市民免費開放。

來源 北京日報

通訊員 馮維靜

流程編輯 吳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