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之戰北宋戰勝遼國,為何反而給遼國進貢?
在北宋年間,逐漸統一了南方,為了統一北方,發動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戰争,從此開啟了宋遼之間二十五年的戰争,最終以簽訂澶淵之盟為結束,戰勝的大宋王朝反而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如此屈辱的事情,作為戰勝國的大宋竟然十分開心得同意了。

遼國他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可汗,正式建立契丹王朝,對于一個遊牧民族而言,受氣候的影響十分大,隻要遇到自然災害,牲畜的大量死亡,他們為了生存,就會發動對中原王朝的戰争,在遼國蕭太後當權期間,同樣遇到了很大的自然災害,為了獲得所需物資,可是北宋在楊家将的抵擋下,一次次挫敗大遼軍隊。
公元1004年秋,遼朝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這個蕭太後就是拿刀砍了自己的手給先帝陪葬的人,她親自領兵攻宋,大宋王朝一片混亂,很多大臣都主張南逃,而寇準是主張跟遼國一較高下的人,在他的堅持和勸說下,宋真宗才同意親自到澶州督戰,他的到達,大大地增強了軍隊的士氣,打敗了遼國。此時對于遼國而言,戰線拉得實在是太長了,供給跟不上,同時自己是孤軍深入,如果戰争繼續打下去,肯定會失敗,于是暗地裡收買大宋的大臣,在大臣的提議之下,同時希望議和的宋真宗而言,議和很快提上了議程。
大宋王朝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經過幾輪的和談,宋遼簽訂了盟約:宋遼是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歲币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之間互定好邊界後,約定彼此之間永不攻伐,從此宋遼之間,維護了百年的和平,這個價碼對于戰勝國而言,是一件十分恥辱的事情,可對于當時北宋的财政而言卻是一筆很小的數目。
在北宋年間,他的财政收入峰值為1.6億貫,也就是相當于1.6億兩,對遼的賠償真的是九牛一毛,這次和談,給兩國的人民帶來了百年的和平,同時宋朝不再擔心遼國的進攻,在軍事上減少兵員,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當時人們的徭役和賦稅,從這個代價而言,北宋是和遼國雙方都賺了。不過從當時的對局來看,北宋軍隊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遼軍已是強弩之末,北宋完全有機會消滅整個遼國軍隊,可惜宋真宗的膽小怕事,導緻宋朝以一個戰勝國,反而向戰敗國進行賠償,是一般人都無法接受的事實。
北宋王朝的滅亡,跟他們的君主是分不開的,他們都膽小怕事,從下生長在深宮,沒有經曆過民間的疾苦,同樣沒向他們的祖輩那樣,經曆過戰火的洗禮,當戰争的到來,他們隻知道委曲求全,這樣導緻了亡國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