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北宋在軍事力量上始終是比較吃虧的,自北伐失敗後,對待遼國的态度也就逐漸地轉變為了被動防禦。不過,宋朝的一步步退讓并不能帶來和平與安定,相反地,反而是助長了遼的野心,變得更加猖獗。燕雲十六州本是一道天然的屏障,但是自從這十六州落入胡人手中以後,中原也就無異于是光秃秃地暴露在了胡人的面前,中原所有的王朝都想要将其再次奪回來的。

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争,也是為了這塊地方。該地農業、手工業等都十分發達,尤其是與遼國本國的産業比起來,那更加是先進了好幾倍,是以對于這塊地方契丹是十分重視的,還在這裡将都城都建了起來。

蕭太後掌權後,為了遼國的發展盡心盡力,也為遼打下了不少的基礎。在公元一千零四年的時候,打着收複南關的旗号,蕭太後聯手遼聖祖大肆入侵宋朝,這次的戰争來得猝不及防,遼軍連夜發動戰争,先是拿下了遂城,後又攻下了定州,最後繞道澶州,想要直接從該地過黃河,然後直取東京。前線如此戰況,很快就傳到了宋真宗的耳朵裡,他十分惶恐,在幾位大臣的建議下就開始考慮遷都的事情。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不過就在這時,宰相寇準挺身而出,說隻有真宗禦駕親征方可鼓舞士氣。雖然其實真宗心中是一千一萬個不願意的,但是最後還是硬着頭皮上了。當将士們看到皇帝親臨,士氣果真是瞬間就高漲了起來,全部高呼“萬歲”。

突然起來的浩大聲勢也引起了遼軍的注意。遼軍這麼遠趕過來,其實也害怕自己的老窩被别人給捅了,是以也曾經提出過讓他們退兵的條件,但是最開始的時候遭到了真宗的拒絕。同年十月,遼長期在外,導緻糧草供應出現問題,于是就想要采取速戰速決的方式率先攻打瀛洲,但是卻一直沒能攻下。後來遼軍大将蕭撻凜的軍隊也趕來了,就發起了沖鋒。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蕭撻凜在與北宋的戰争中頻頻獲勝,是以他的心中也是充滿着自負的,他完全不把宋軍的這些守将放在自己的眼裡,隻帶了幾十個騎兵跟随他去巡視。就在這時,宋軍抓住了這個絕佳的機會,将其射殺。在得知了蕭撻凜的死訊以後,蕭太後内心十分悲痛,遼軍的士氣也是以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根據記載,當時蕭撻凜十分嚣張地叫陣,适逢真宗北上親征,一個士兵看見蕭撻凜的樣子十分憤怒,他說:我來解決他!于是就搬來了極具殺傷力的“三弓床弩”,然後就對着城下一頓亂射,沒成想竟然就這麼射中蕭撻凜,而且由于這弩箭威力實在驚人,是以即使是英勇如斯的蕭撻凜也被一擊斃命。也正是機緣巧合之下将其射殺,進而扭轉了戰局。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兩軍對壘時就會有讓将領叫陣的做法,不過正常情況下是不能傷害叫陣之人,但是也不排除會有人在敵将叫陣的時候将其射殺。隻不過這種做法因為不公正并且比較卑鄙,是以也就為人所恥。但是在戰場上也有着“兵不厭詐”的說法,若是能夠得到好的結果,也是不在意使用了怎樣卑鄙的手段的。

如今敵人的主将就出現在自己面前晃蕩,如此輕易就能夠收割的人頭,又為什麼要放棄呢?原本在城上指揮作戰的官員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名為張環,但是也正是因為他射殺蕭撻凜這一舉動,扭轉了場上的局勢。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蕭撻凜的死亡對于整個遼軍來說都是一個緻命的打擊,遼軍士氣瞬間跌落,但這時宋朝寇準已經親自上城指揮作戰。在這次作戰中,遼軍也遇到了問題,雖然之前他們頻頻獲勝,是以長驅直入,但是同時也造成了戰線過長導緻糧草無法及時補給的問題。

精明如蕭太後,她又怎會不明白如今所面臨的問題呢?是以在出兵之前她早就已經想好了,最後是勝利或是和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保住自身利益即可。現在,看見目前情形對己方不利,她也立刻做好了和談的準備,于是便立刻派人前往澶州表達想要和談的意思。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巧就巧在這一做法剛好也正中真宗的下懷,雖說真宗北上親征,但是他的内心其實是恐慌無比的。一見對方想和談,那麼他也馬上表示可以和談。不過,當他的這個想法傳到寇準的耳中時,寇準立刻就去找真宗,表示現在正是可以将其一舉拿下的好機會,許多将領都覺得現在宋軍的士氣正旺,是能夠拿回燕雲十六州的好時機。但真宗卻先害怕了,一心隻想和談以後快點逃離戰場。

于是朝廷方面就分裂成了兩派,一派就是以寇準為首的主戰派,還有一派就是主和派。主和派的官員不斷煽動真宗議和,不僅如此,他們還攻擊起了寇準,說他擁兵自重不管皇上的想法和安危。無奈之下,寇準隻得同意和談。兩國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場,最後也就剩下條件問題了,真宗表示隻要不是割地,無論要賠多少錢都是可以接受的。不過,由于遼求和心切,也沒有獅子大開口。

在宋遼大戰中,小人物是怎麼靠一件神器斬殺猛将,扭轉戰局的?

最後終于結束了遼宋之間四十多年的戰争,而且還增進了文化交流以及貿易發展,隻不過這樣的和平卻使得雙方都不再重視軍事發展,最後被金所滅。

參考資料:

【《遼史》、《東都事略·卷四·本紀第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