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發生了4件大事,這就是中東。
這就是中東。
美國和伊朗這對宿敵,可以一面在維也納“相談甚歡”,另一面在波斯灣水域“狹路相逢”。而沙特同它多年來的對手們,也可以在轉眼間握手言和。
一切的緣由,或多或少都與目前愈演愈烈的巴以沖突有關——雖然“阿拉伯之春”一度削弱了巴以沖突在中東的核心地位,但事實表明,無論中東地緣競争與教派沖突如何演化,巴勒斯坦問題仍是中東各方無法回避的存在。
沙特布局外交和解
在率領海灣諸國同伊朗等國尖銳對抗數載後,沙特進入了外交調整期。
5月10日當天,沙特迎來兩位貴賓:一位是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另一位是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前者是2017年震驚世界的中東“斷交門”事件的主角,後者是同沙特争奪地區上司權多年的老對手。
塔米姆當晚抵達沙特海濱城市吉大,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親自前往機場迎接。沙特媒體報道稱,雙方将讨論海灣地區局勢的最新發展,以及巴勒斯坦與以色列沖突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沙特王儲(右一)迎接卡達埃米爾。來源:Saudi Royal Palace
2017年6月,沙特、阿聯酋、巴林、埃及、葉門和馬爾代夫等國因卡達同伊朗“過于親密”,宣布與卡達斷交,并對其實施制裁和封鎖。
卡達四面楚歌之時,得到了土耳其的大力支援。10日當天,土耳其外長恰武什奧盧飛抵沙特,與沙特阿拉伯外交大臣費薩爾會面,協商地區局勢,修複兩國關系。
新世紀以來,随着伊拉克、埃及和叙利亞等地區傳統重要玩家被嚴重削弱,伊朗、沙特和土耳其的影響力得以凸顯,三方之間的明争暗鬥成為貫穿中東地區過去十年的主線之一。無論是對叙利亞局勢的介入,還是沙特等國聯軍同葉門胡塞武裝的交火,亦或是土耳其對沙特記者卡舒吉遇害案的炒作,概莫能外。
然而,這令人熟悉的一幕幕或許将成為過去。
拜登新政促成巨變
美國拜登政府對中東政策的調整,多少令沙特有些措手不及。
特朗普時期,美國單方面退出伊朗核協定,對伊朗奉行“極限施壓”。同時,特朗普政府十分偏袒以色列,不僅令美國駐以使館遷至耶路撒冷,還大力撮合沙特等海灣國家與以色列和解,以打造針對伊朗的“統一戰線”。
沙特押注了特朗普,可拜登的勝選扭轉了美國的中東政策。在上任後的首次外交政策演講中,拜登就宣布将不再支援沙特等國聯軍在葉門的軍事行動。之後,拜登政府又公布了對卡舒吉案的調查報告,将矛頭直指沙特王儲。
拜登政府試圖重返伊朗核協定,重新校準美以關系的舉措,更直接地沖擊了特朗普時期的中東政治格局。從4月初開始,伊核協定各方連續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多輪會談,竭力挽回伊核協定。伊朗總統魯哈尼8日表示,對談判進展态度樂觀。
但10日美伊兩國在波斯灣霍爾木茲海峽的較量,似乎有些意外。據美國軍方消息,當時6艘美軍艦艇正在護送“佐治亞”号巡航飛彈核潛艇通過霍爾木茲海峽,而13艘伊朗快艇的高速接近,令美國人高度緊張。
美伊軍艦在波斯灣狹路相逢。來源:GJ
不過這很可能是美伊關系緩和過程中的一段插曲。伊朗對霍爾木茲海峽部分水域一直有主權聲索,接近美國軍艦也非第一次,何況伊朗革命衛隊一直是伊朗國内的強硬派。
于是,沙特與伊朗關系的緩和就順理成章了。10日當天,伊朗外交部證明與沙特日前舉行了會談,稱消除緊張局勢和恢複兩國關系符合海灣地區利益。這是伊朗自2016年兩國斷交以來首次公開承認與沙特舉行了會談。
巴以沖突難以回避
伊斯蘭世界内部的主要對手緩和彼此關系的同時,巴勒斯坦人同以色列的沖突愈演愈烈。
以色列軍方稱,當地時間10日18時至午夜,加沙地帶的哈馬斯武裝人員向以色列發射超過150枚火箭彈,其中數十枚被攔截。作為報複,以軍空襲了哈馬斯位于加沙地帶的多處軍事目标。
以方稱,火箭彈襲擊在以色列造成兩人受傷,以色列多地宣布暫停學校授課和聚集性活動,并開放公共防空設施等。巴勒斯坦衛生部門官員說,以軍的這次轟炸造成巴方20人死亡,其中包括9名兒童。
巴方群眾與以方警察10日早上還在耶路撒冷老城的聖殿山(穆斯林稱“尊貴禁地”)的阿克薩清真寺爆發沖突。美聯社報道稱,巴勒斯坦群眾封住出入口,向清真寺外的以色列警察投擲石塊,以方則發射催淚彈、爆震彈和橡皮子彈。巴勒斯坦紅新月會說有超過300名巴勒斯坦人在沖突中受傷,以方說有21名警察在沖突中受傷。4月中旬齋月開始以來,巴以雙方在耶路撒冷老城多次爆發沖突。
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帶抗議以色列軍警。來源:AFP
在流血從未停止的中東,沖突絕不會就此輕易平息。以色列總理内塔尼亞胡10日晚發表聲明說,哈馬斯已“越過紅線”,以色列将作出“強力回應”。面臨組閣難題的他,恐怕不會輕易放棄讨好國内強硬派的契機。
巴勒斯坦内部同樣面臨選舉壓力,他們還得到了外部的支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10日強硬警告稱,土方将“竭盡所能動員全世界,尤其是伊斯蘭世界,來制止以色列的‘恐怖和侵占’”。土耳其表态在前,沙特等海灣國家自然不會在事關伊斯蘭世界聲望的事情上居于人後。
當然,伊斯蘭世界在巴以問題上的團結能持續多久仍值得觀察。畢竟伊核問題仍未解決,而各方圍繞上司權的争奪也從未停歇。
但巴以沖突再度凸顯,勢必令海灣國家再度思考與以色列的關系。雖然阿聯酋等國已實作與以色列關系正常化,但這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和解與和平。對此,以色列也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
出品 深海區工作室
撰稿 楊一帆
編輯 深海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