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鄉會橋,雲南省級文物保護機關,位于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西莊鎮新房村委會老易屯村泸江上。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 為三孔石拱橋。橋身由萬餘塊青石砌築而成,全橋長80.6米。橋拱用青石拱圈砌置,拱寬7米。主橋跨河30米,兩端引橋長25.3米,西引橋于中部向南彎曲。橋面寬7米,由二層樓閣文星閣全部覆寫。一層為橋面通道,橋兩端通道兩側設有橋廊,廊長7米,供人通行兼具避風雨、防日曬和休息功能。二層供人觀景和居住。鄉會橋為建水地區唯一的風雨廊橋,不遠處就是我國第一條民營鐵路個碧石鐵路"鄉會橋站"。

看完雙龍橋,接着前往二公裡外的網紅打卡點“鄉會橋站”。就要抵達目的點時看到路邊有一座非常好看的石拱廊橋,于是停車看橋。原來去尋訪的“鄉會橋站”就是因為這座清代石拱橋而名。

鄉會橋的建蓋經曆過多次變化。據清道光元年《重修鄉會橋碑記》載:先建時為石橋,後改為木橋再後又建成石拱橋。現存橋梁建築建于清嘉靖十九年(1814年), 為三拱石橋。橋身由萬餘塊青石砌築而成,全橋長80.6米。橋拱用青石拱圈砌置,拱寬7米。主橋跨河30米,兩端引橋長25.3米,西引橋于中部向南彎曲。橋面寬7米,由二層樓閣文星閣全部覆寫。鄉會橋的樓閣建築布局,為東西對稱的橫向重檐硬山樓閣,以縱向單檐卷棚屋頂建築,過渡到主體建築的縱向重檐硬山建築樓閣“文星閣”,彰顯文星閣“居中為尊”的地位,構成鄉會橋樓閣一高二低、兩橫三縱、大者居中、主次分明的外觀特色,使橋閣渾然一體。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鄉會橋站,位于滇南著名廊橋鄉會橋不遠處。建于1936年,占地面積2080平方米,建成時有辦公樓、候車樓、站台、貨場。站内過去有鐵軌三條,一條供火車停靠,一條供火車會車讓道通行,另一條供車皮排程、留置、貨物裝卸之用。鄉會橋站采用中法建築特點相結合的單檐現代建築,巧妙結合中西兩種建築方式。

鄉會橋火車站是位于蒙自碧色寨車站接入滇越鐵路昆(明)河(口)線的中國第一條商(民)辦寸軌(軌距60厘米)個碧石鐵路線上建水、石屏間的一個重要鐵路車站。1970年改建為米軌(軌距1米)火車站。因新房村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一直是原鄉會鎮公所、西莊區公所、西莊(區)鎮政府所在地,是建水西莊鎮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及建水縣域西部糧食、貨物儲運中心,故鄉會橋火車站自建成後就一直是建水、石屏間重要的火車停靠車站之一,同時還是西莊鎮主要的貨物集散轉運站。附近新房、荒地、高營等村寨村民都是在鄉會橋火車站乘降火車,憑借中國第一條民營個碧石鐵路提供的便利,往來于建水、石屏、個舊、蒙自、河口及昆明等地。 鄉會橋火車站是雲南近現代工業文明重要的曆史文化遺存,是個碧石民營鐵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折映了近現代滇南工業文明程序和經濟發展的程度,是建水石屏兩縣鐵路間曾聯系建水縣城與西莊鎮和新房等村寨的重要交通中繼站,至今仍在發揮着其應有的作用。如今成為一個網紅打卡點!!!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古建尋蹤|建水唯一風雨廊橋,中國第一條民營鐵路站因其而得名

---END---

------------------------------------

圖文|網然

---用鏡頭記錄古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