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作者:終南影話

引子:看他們擡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探讨現代都市的寂寞是蔡明亮導演生涯中的重要母題,“從《青少年哪吒》到《你那邊幾點》,蔡明亮以不同的觀點來探讨現代都市人的欲望與追求、夢想與孤獨,展現他觀察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與互動的創作的概念。”在影片《郊遊》中,蔡明亮将其個人風格進行了延續,并通過“慢電影”的概念形式将“都市寂寞”的主題加以深化。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影片講述了一個離散的家庭,父親在城市中做着薪水微薄的底層工作,而孩子們則整日穿梭在城市中遊蕩。電影采用大量的長鏡頭形成段落,在充滿詩意與魔幻色彩的景觀建構下,人物與都市形成一種精神隔絕,時間在鏡頭和空間中流淌使得孤獨感溢出銀幕對觀衆進行心理上的情緒感召。影片于2013年在意大利上映,并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别獎。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一、 時間之間

由巴贊發展的長鏡頭理論是電影讨論本體性的重要根基之一,它摒棄了蒙太奇的銀幕幻覺效果,顧及到觀衆的心理真實,讓觀衆“自由選擇他們自己對事物和事件的解釋”。在蔡明亮看來,長鏡頭并不是簡單地“延長時間”而是在“還原時間”,在這種“慢下來”的過程中電影可以拾起現代人逐漸喪失的觀看能力。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在影片《郊遊》中,長鏡頭具有的連續場面排程特性在蔡明亮的作者風格下被大大削減,鏡頭本身更側重于對時間本身的表現。電影中的多數長鏡頭均以固定鏡頭進行拍攝,畫面内部的運動也保持着較慢的節奏或是靜止。例如在影片開場和結尾,鏡頭固定,坐下梳頭和駐足觀看的動作在畫面中被展示了長達幾分鐘的時間,在這類鏡頭中,畫面不再進入任何資訊,觀衆和畫面中的人物一同經曆時間的流逝,在筆者看來如此特定的表達形式有着三種用意。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其一是通過足夠的時間停留,将觀衆帶入某種人物内心的情緒。蔡明亮在接受采訪時曾經談到,拍攝影片最大的功課就是去故事、去情節、去叙事、去結構甚至去角色。在影片男主公吃高麗菜的戲份中,蔡明亮拍攝時并未給予演員任何訓示,面對着高麗菜演員用自己的方式進行着表演,這是一種非常私人化的感受,是以在這一段我們能夠看到人物情緒的複雜與生動,從容的、安靜的、激進的、瘋狂的、酸楚的,用蔡明亮導演的話來說:我看着他,用他人生的20年吃掉了那顆高麗菜,他哭,我也哭了。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事實上,影片有大量這樣僅依靠空間與人物進行表現的鏡頭。導演去叙事與去角色的意圖則在于着重營造為人類所普遍的情感。而這種情感并不依賴于叙事,它隐藏在人物的内心并等待着某個時間的來臨,觀衆則被置于角色的同一位置上感受這種或黯淡或孤獨的心情。其次,影片利用時間的還原讓觀衆更充分地觀察與感受空間。例如在廢棄大樓的場景中,導演利用“窗”“門”“相框”“壁畫”等元素将空間的縱深打通,光源與黑暗形成鮮明的層次對比,在夜晚的環境下現實與夢境互相混淆,流露出都市廢墟景觀下的悲涼詩意。最後,導演利用此種形式也是對後工業時代快速消費的一次反叛。“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波德維爾稱,近年節奏奇快的好萊塢商業電影 (尤其是動作片) 剪輯方式為 “強化的連續剪接”( intensified continuity editing),美國電影《少年時代》(Boyhood)剪輯師桑德拉·阿黛爾( Sandra Adair) 也總結近年好萊塢剪接趨勢與電影節奏為 ‘更快、更滑稽、更蠢’”。于是“慢電影”的美學概念作為對以好萊塢為代表的快速視覺消費的電影類别的抵抗在近些年的西方和台灣學術界開始被提及研究。在《郊遊》中,這種慢節奏從鏡頭本身衍至畫面内部,例如面部表情,人物動作等,慢下來的身體不僅是統一美學的電影元素,在叙事中也成為底層人物面對現代都市時無法融入又無可奈何的展現。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二、廢墟之景

“都市廢墟在大陸城市的大規模出現,始于1990年代,到2008年北京 “奧運會”前後達到高潮。”不同的廢墟背後的形成原因也不盡相同,在台灣電影中許多電影對當下都市建築更新所帶來的文化遺失,地标記憶的抹除表達了他們心中的焦慮與“失根”的感受。“如蔡明亮所言: “西化的亞洲城市,讓我感覺似乎處于無地基的浮動狀态,有一種長時間焦躁不安的氛圍。我們好像永遠生活在工地裡,房屋、馬路、捷運不停翻修拆建之中,有更多開發,也有更多遺棄……那些正在搭建的水泥工地,或是慘敗的樓房廢墟,隻不過是一再展示出現代文明開發的瘋狂特質和荒謬的醜陋代價。”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在他的影片《郊遊》中,廢墟景觀象征着一種曆史記憶的銷毀和安全感的喪失。主人公住在燒焦的房子中,房屋内的設施卻幹淨無比,這正展現出處于底層生活群體的心裡狀态——當物質生活無可避免地要跟随社會發展進行疊新時,人們有歸屬感的記憶卻仍停留在曾經認真容納他們但已然被焚毀的舊時代。廢棄的大樓則彰顯了更多來自都市的荒涼,破敗的人物畫像,牆上幹枯河床的壁畫,個人曆史與自然景觀湮滅在建築廢墟中,一種逝去不可挽回的宿命感油然而生。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導演在建構空間圖景時采用了架構式的圖形來呈現這種精神困頓,如方塊式的天花闆,地磚,門窗,防護欄的條索和燈光的明暗區域等等,人物置身其中顯得沉寂而孤孑。廢墟景觀地呈現在蔡明亮的電影中隐含了他對當代文明的鄙夷,它作為一種“反社會”的凋敝建築通常成為被忽略的對象,但是蔡明亮卻賦予了它珍貴與詩意的情感聯系,而主人公小康不小心沉睡在其中的豪宅卻成為他意圖諷刺的對象。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結語

影片《郊遊》以風格化的影像和極簡的叙事向觀衆展示了都市中如“野狗”一般生存的落寞人生。他們的生活乏味而黯淡,當主人公小康在天橋下舉着牌子無聊到開始念滿江紅的時候筆者突然動容,這種日子竟如這個長鏡頭般冗長又毫無意義。

《郊遊》| 短的沉默與長的無意義

電影一共由76或77個長鏡頭組成,導演以一種非常私人的方式進行着他的美學實踐,然而本片關于長鏡頭的時間性也存在着思考的餘地。如若導演側重于利用鏡頭還原時間,那麼每個鏡頭時長的意義又在于哪裡?例如片尾主人公面對壁畫長久的駐足,假若畫面不再提供任何資訊那麼時長三分鐘與四分鐘更具意義的區分又在哪裡,還是這種時間中的情感積蓄是演員與導演完全私人化的表達?是以影片由内而外的倦怠也成了一種可供讨論的問題所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