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張巴黎城市照片刷遍網絡!和平時埃菲爾鐵塔、塞納河畔,香榭麗舍大街等美景不一樣的是,現在的法國首都随處可見亂扔的垃圾、肮髒的河道和亂七八糟的塗鴉,以至于外網發起#垃圾場巴黎(#saccageparis)的話題。
難道那麼大的法國,連掃垃圾的人都沒有了嗎?不止如此,髒亂差的背後,其實隐藏着歐洲近年來面對的巨大危機!

為什麼垃圾那麼多?沒人!也沒有錢了!
冷知識!法國内政部的一項統計顯示——如今仍有40%的法國男人有着随地小便的習慣!聚集了20%法國人口的巴黎,更是随地小便的重災區!
很多知識分子将巴黎描述成夢幻之城、神話的地方,但是巴黎人自己可不這樣認同,普通人遛着狗就在街邊大小便,順手扔個垃圾。
據說很多日本人去到巴黎之後,帶着無與倫比的想象前來,結果發現真實的巴黎和在東方宣傳的差異太大了,進而引發惡心、失眠、抽搐和難以名狀的恐懼感、自卑感,甚至有自殺傾向。由于人數太多,旅法日本心理學家Hiroaki Ota将其稱之為“巴黎綜合症”。
為什麼巴黎這麼髒?因為高人力成本、高地價的存在,使得清理垃圾已經成為一種無法承擔的财政負擔。
根據生活垃圾處理署技術部門主任皮埃爾-伊斯柏格爾的發言,巴黎大區每天有7000噸垃圾,但整個大區都隻有1個垃圾填埋場,是以三分之一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剩下的用于焚燒發電。
這還不算人和動物産生的糞便。巴黎全城隻有140座公廁,但是有3萬個流浪漢,30萬條狗,8萬隻鴿子,至少還有800萬隻老鼠,每年生産的屎尿屁,堆起來估計和埃菲爾鐵塔那麼高。
當然,巴黎人也想過辦法,比方說開設“愛巴黎衛生運動”、“向煙頭宣戰”等活動,結果一年耗費了450萬歐元以後,什麼效果都不明顯,反而是增加了環衛工的負擔。
與此同時,法國一直推行高福利政策,1998年6月,法國通過周35小時工作法案,再加上35個法定帶薪節假日,算下來,法國人每年僅工作188天,而且基本都是鐵飯碗,是以環衛公司對崗位增加十分慎重,絕不肯多請人分擔。
另一方面,法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從1974年至2007年的年均2.3%下降到2008年至2013年的年均0.3%,在社會領域,法國失業率不斷上升,從1976 年分别為4.3%飙升到10.1%,地主家也沒有餘糧了,是以總統馬克龍決定調整社會福利政策。
這樣一來,環衛工增加了工作量,錢又少了,直接就大罷工了,垃圾就放地上吧,愛扔不扔。
産業往外轉移,生育率在下降
有些人會認為,垃圾圍城是不是“小題大作”?完全不是。從某種程度看,垃圾的處理方式也是一個國家的國力象征。
在經濟迅速發展的時候,法國是歐洲最早推出垃圾分類制度的國家之一。早在1884年,巴黎市政府就規定所有街道必須設立公共垃圾桶,并以此為契機逐漸建立了垃圾分類投擲的制度,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玻璃、瓷片類垃圾;第二類是紙張、塑膠、鋁罐等可回收垃圾;第三類就是其他垃圾。
聽上去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幾乎每個國家發展起來後,都會十分關注環境問題,比方說德國、日本,推行垃圾分類都是在其經濟騰飛時。
法國是最發達的工業國家之一,在核電、航空、航天和鐵路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鋼鐵、汽車、建築為其工業的三大支柱。但是随着科技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産業迅速崛起,全世界的資金正在再配置設定,法國的優勢正在被削弱!
更可怕的是,法國稅負在全世界數一數二,強制性征稅率達到46.1%,比全球平均稅率高出10%。随着全球化和科技發展,越來越多公司選擇了遷出法國,把注冊地定在稅負更低的地區,減少工作崗位和納稅。這使得法國财政收支失衡,公共債務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例在攀升,2017 年為98.5%,2018 年為98.4%,2019 年9月底為100.4%,是自1945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有人可能就說了,那法國就減少稅收,把公司吸引回來咯。其實是治标不治本。因為法國國家統計局指出,2013年至2018年,法國人口平均年增長率僅為0.4%,而此前的5年為0.5%(1999-2007年則為0.7%)。
法國人口增長在持續,但增長速度越來越緩慢,加上二戰後嬰兒潮已經到達退休年齡,是以老齡化正在路上,勞動人口總數大減,人力成本持續偏高。
諷刺的是,很多公司因為人力成本高,将崗位外遷,結果導緻了失業率的飙升,又進一步加大了政府對失業救濟的财政壓力,就這樣陷入了内卷的死循環。
這不是個例,這是歐洲共同面臨的危機!
巴黎的垃圾圍城,引起了很多歐洲網民的共鳴。在過去,發達國家借助技術優勢,經濟發展十分迅猛,是以提出了高福利的社會構想,看上去花團錦簇、人人安居樂業,對外宣傳都是古老的街道、恬靜的下午茶和幸福的工作。
與此同時,享受生活的高學曆人才紛紛選擇了“不生孩子”,指望國家的養老政策兜底。法國生育率隻有1.87,但是在歐洲國家中已經屬于較高的數字了,意大利和西班牙都在1.3左右。
随着勞動人口的縮小,人力成本的上升,加上消費人口不足,經濟增長減緩。這時候高福利就成為了負擔,如果削弱福利,大量人口會陷入貧困,如果不削弱福利,國家财政無力承擔。
意識到這點以後,歐洲各國紛紛推出寬松的移民法案,試圖扭轉局面。比如葡萄牙為了吸引僑民回國,每戶可享受6000歐元的“重新落戶”安置費,德國大量吸納來自東歐和中東的移民——根據歐盟統計局的資料,波蘭在2013至2017年流失了26.8萬年齡在20至34歲間的年輕人,與之相反,德國則在這一時期增加了49.2萬人。
至于成效怎樣呢?恐怕需要時間來證明了。
本文來自凱迪社群原創作者:貓論江湖,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代表本平台意見。配圖來源于網絡,如涉侵權請聯系背景處理。
開貓糧,領會員
活動時間:4月21日--4月25日
活動内容:每天11:00--21:00,打開凱迪網App開貓糧紅包,還有機會領取月卡會員,随機抽出25位幸運貓友送出月卡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