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爾的小姑娘”,到“德國母親”、“歐洲祖母”,默克爾用16年回應了命運的選擇。BBC說,“在德國,整整一代人隻知道一位女性上司人,她叫默克爾”。政治光環之下,默克爾是一個怎樣的人?她給世界帶來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10月26日,德國代總理安吉拉·默克爾從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坦因邁爾手中接過“出院證書”。圖自路透社
據央視新聞消息,10月26日,默克爾正式辭去了她已經任職近16年的職位。她已成為德國曆史上任期第二長的總理,在新政府成立之前,她仍将有效地繼續掌舵。
據北京青年報引援《明鏡》周刊一篇題為《近乎偉大的總理》的文章,将默克爾概括為“曆史上的一個意外”,即“一位來自東德的女性要幫助西方渡過重大危機”。
的确,默克爾執政的16年,是名副其實的危機時代:她帶領德國和歐洲先後扛過了金融危機、歐債危機、難民潮、英國脫歐、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戰。
無論她将留下一個怎樣的德國和歐盟,如同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研究員趙俊傑所言,默克爾對德國經濟社會的繁榮、對歐洲一體化程序、對提高整個歐洲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和國際形象,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3">柏林牆倒塌喚醒德國“鐵娘子”</h1>
1954年,安格拉·卡斯納(默克爾的原姓氏)出生于西德的漢堡市,她出生後不久,全家就移居東德。
1961年,默克爾7歲,柏林築起“柏林牆”。默克爾說她記得那時每人都在大哭——這是她對政治最初的意識。
1973年,默克爾進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實體學專業,并在1986年取得了實體學博士學位。大學期間,她與同學烏爾裡希·默克爾結為連理。雖然這段婚姻僅持續了4年,她卻保留了後來名貫全球的“默克爾”之姓。
1989年11月9日,曆史的巨輪突然轉向,“柏林牆”倒塌了。默克爾曾這樣描述那時的場景:自己在回家的路上,順着人群一直走,突然發現自己站在了西德。“不敢相信,一扇門突然打開了。”“在30年前的那幾個月裡,我親身經曆到,沒有什麼是不可能改變的。”
正是這一巨變,喚醒了默克爾心中潛藏多年的政治雄心,她選擇告别科學家身份。35歲的默克爾站在了成立不久的小黨“民主覺醒”的門前。
一年後,她陪同東德最後一任總理洛塔爾·德梅齊埃通路英國,會見撒切爾夫人。如今,當年的政壇新秀被與撒切爾夫人相提并論,成為了第二個改變歐洲、影響世界的“鐵娘子”。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6">從“科爾的小姑娘”到“德國母親”</h1>
1990年兩德統一後,默克爾所在的民主覺醒黨在一系列重組後并入基督教民主聯盟(基民盟)——統一後德國的執政黨。默克爾成功當選聯邦議員。
默克爾深受基民盟主席赫爾穆特·科爾的器重。兩德統一後,科爾成為首任總理,任命默克爾為婦女和青年部部長。四年後,默克爾被任命為環境部長。默克爾在德國政壇逐漸站穩了腳跟。因為科爾有一次用“小姑娘”稱呼默克爾,“科爾的小姑娘”就此成為媒體對默克爾的稱呼之一。
但在1999年,科爾卷入“政治獻金”醜聞,将基民盟拽入泥潭。當時已是基民盟高層的默克爾發表評論文章,公開與科爾切割。
默克爾這一操作給了科爾緻命一擊,重壓之下科爾辭去了基民盟名譽主席一職。默克爾的政治手腕由此顯露無遺。2000年,默克爾以96%的選票當選基民盟上司人,劍指德國總理之職。
2005年大選中,默克爾成為德國第一位女總理,并在此後連續三次成功連任,一幹就是16年。而随着默克爾聲望漸起,不再有人稱其為“小姑娘”。在她政治聲望的巅峰時期,德國媒體甚至稱她“德國母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7">“危機總理”與“歐洲舵手”</h1>
2005年之後,德國經曆了“經濟奇迹”并迅速走出歐債危機,在歐洲的表現堪稱一枝獨秀。較低的失業率和穩定的财政盈餘與其他國家形成鮮明對比,德國已經成為歐洲“不可或缺的國家”,默克爾本人更被視作歐盟的實際“掌門人”。
默克爾曾說過,要将歐盟打造成中美兩國之外的新世界秩序的第三支力量。然而,歐洲一體化的步伐并未如默克爾想象中的那麼順利。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其後的歐債危機、2015年的難民危機、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危機總理”成為了默克爾的另一個标簽。在今年7月舉行的默克爾任内最後一次夏季記者會上,當被問到如何看待“危機總理”這一稱号時,默克爾表示:“生活中如果沒有危機,那當然會更容易,但當危機出現時,就必須加以應對。”
“僅靠一個國家的國内政策無法戰勝我們面臨的挑戰,我們唯有作為國際社會的一部分才能戰勝挑戰,正如在氣候問題上表現出的那樣——這是貫穿我任期始終的一個啟示。”默克爾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8">“歐洲祖母”的遺憾與後患</h1>
執政風格穩健的默克爾,的确給全歐洲注入了穩定的強心針。
據北京商報消息,法國《回聲報》曾把默克爾稱為“歐洲祖母”,因為德國在默克爾的上司下重新站上了國際舞台,同時默克爾也讓歐盟在與美國的關系上變得更加獨立、自主。是以默克爾不僅是歐洲第一經濟大國的掌舵人,更是整個歐洲的“祖母”。
“但默克爾在穩定的同時,也被指“缺乏創新”。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坦言,比如在難民危機的失誤、氣候變化應對不力、改革推動比較被動等方面。而默克爾放棄連任或許也與這些批評的聲音有關。
難民問題成了默克爾執政生涯的分水嶺。在親曆了東西德分割的局面後,默克爾曾在一次演講中說,“歐洲的靈魂是寬容”。
一批難民抵達德國慕尼黑火車站 來源:英國《每日電訊報》
2015年8月,默克爾宣布開放邊境,允許叙利亞及其他中東難民進入德國避難,數月内,幾十萬難民湧入德國。以巴伐利亞州為例,每個難民隻要完成身份登記手續,即可以免費獲得住所,此外還能每月領取300歐元。
但随之而來的是文化沖突和暴力犯罪事件的頻發,并引發了德國各界,包括基民盟内部人士的不滿,不少人要求默克爾調整難民政策,比如設定人數上限、提高庇護門檻等。2017年大選中,她上司的基民盟創下了近70年以來最低的得票率,32.9%。之後,德國還陷入了漫長的組閣困境,默克爾直到次年3月才第四次當選總理。
德國政治學者帕策爾特曾經評論道:“總的來說,默克爾帶領下的基民盟十分成功,但是最終被蒙上陰影的原因是,默克爾過于固執,沒有認識到基民盟面對的最大危險是另一個政黨的崛起。”
默克爾的告别已是定局,但對于德國而言,未來仍是一片迷茫。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9">“鐵打”的默克爾“流水”的美國總統</h1>
執政16年,默克爾共計23次通路美國,與4任美國總統都打過交道。
默克爾2005年上任之初,美德關系正處在“冰川時期”。2003年伊拉克戰争時,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曾公開反對。而作為反對黨領袖的默克爾不顧國内輿論反對,選擇支援美國。
路透社資料圖
默克爾上台後,德美關系顯著改善。無論小布什還是奧巴馬,都将德國視為外交政策領域的重要夥伴。小布什今年早些時候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還說,他與默克爾相處起來“相當合拍”。
但在核心利益方面,德美之間存在差異,也注定了德美關系的一波三折。
随着特朗普上台,德美關系跌至低谷。懲罰性關稅、從德國撤軍、北溪-2項目、支援英國脫歐……甚至CNN報道稱特朗普在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電話時稱默克爾“愚蠢”。
今年1月20日,拜登正式就任第46任美國總統。上任後不久,就釋放出“尋求重振與德國的跨大西洋同盟關系”的信号。今年7月,默克爾更是成為拜登上台後首位到訪白宮的歐洲國家上司人,雙方就兩國關系以及地區和全球性問題展開讨論。
默克爾之後,美德關系如何走?還需留待未來觀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0">默克爾告别,獲多國上司人贊揚</h1>
10月26日,在德國柏林貝爾維尤宮舉行的官方儀式上,總統施坦因邁爾稱,默克爾的執政時期是“德國現代曆史上最偉大的時期之一”。
總統還表示,歐洲沒有“分手”是默克爾的功勞。她執政時期定義了德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和整整一代年輕德國人的形象。
圖源:《衛報》
10月22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出席了最後一場歐盟峰會,獲得歐盟26國上司人起立緻敬。各國上司人向默克爾表示:“你是一座紀念碑。”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講話中強調,沒有了默克爾的歐盟峰會就像“沒有了梵蒂岡的羅馬或沒有了埃菲爾鐵塔的巴黎”。作為告别禮物,默克爾收到了一個以歐盟峰會舉辦地大樓為原型的藝術作品。
視訊截圖
據極目新聞報道稱,會上還播放了美國前總統奧巴馬錄制的一段視訊。他在視訊中稱贊了默克爾發揮的“堅定的”道德指南針作用和多年來的良好合作。奧巴馬說:“很多人,不管女孩還是男孩,男人還是女人,在遇到困難時有了一位可以仰望的榜樣。”他補充說,性格使然,默克爾可能更願意在歐盟峰會上工作,而不是像這樣成為關注的焦點。
8月20日,默克爾任期内最後一次通路俄羅斯,普京向默克爾贈送了一束鮮花。《南德意志報》稱“在全球舞台上,沒有哪位政治家像這兩位一樣,在如此長的時間裡如此善于相處。”
另據央視新聞報道,10月13日,中國國家上司人同默克爾舉行視訊會晤。雙方在友好的氛圍中回顧近年中德、中歐關系發展并就相關問題深入交換意見。會上,中國國家上司人表示,我們多次就雙邊關系、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治國理政經驗等深入交流,共同推動了雙邊關系向前發展,推動了中德合作應對全球挑戰。他還說:“你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你也即将卸任德國總理,中國人重情重義,我們不會忘記老朋友,中國的大門随時向你敞開。歡迎你卸任後也多來中國走一走看一看,還可以去你希望去的任何地方,希望你繼續關心和支援中德、中歐關系發展。”而默克爾則表示,“我對我們十多年來的每次交往都記憶猶新。我們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坦誠深入交流,增進了互相了解,促進了德中關系和歐中合作的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