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老二要求爸爸和他一起洗澡。爸爸昨天早一點剛洗過澡,是以說不行。但是他不放棄,問了很多遍,其中有一次她問的時候,爸爸走神了,說了個“行”,于是她很高興,不再問了。
到要開始洗了,他看爸爸還沒動,說:“你不是答應了嗎?”爸爸說:“我沒答應啊!” 他說:“你答應啦!你說話不算數!”于是很不高興。爸爸說:“那你先刷牙吧!”她就刷牙,但是躺在衛生間的地上刷,我說:“你也不怕把牙膏咽到嘴裡。” 她說:“我就是要躺着刷,因為我不高興爸爸不陪我洗澡。”
我看着地上扭作一團,拿着牙刷口吐白沫的她,哭笑不得。于是,我的大腦開始想:
這可怎麼辦?
要不強迫爸爸就陪他洗?但是爸爸真的剛洗過!
有沒有别的方法逃脫這困境呢?
然後慣性開啟邏輯媽媽講道理模式:
你看爸爸已經洗過了呀,再洗不是浪費水嗎?
我不管!爸爸答應了!
你看你倆一起洗,你很容易洗不到,還容易冷,不是嗎?
我不冷!
于是到第二步,苦口婆心“建設性建議”模式 :
要不你洗,讓爸爸就在外面陪着,你就隔着玻璃門,和爸爸陪洗差不多,行不?
不行!
要不今天洗完,睡覺多講一個故事,行不?
眼看着所有合了解都被否定了,怎麼辦?
這時候我深吸一口氣,想到了一個重要人物,也許她可以救我和爸爸。
這個重要人物,就是 ZZ!
ZZ 是誰?是一個小狐狸毛絨玩具,是一迪的女兒,叫他爸爸,叫我外婆,叫爸爸外公。

ZZ 性格乖張,就是對老二很“乖”,對我和爸爸很“張”。
ZZ 處世的基本邏輯就是,她爸爸是世界上最好的,最聰明、最能幹、最愛她,永遠正确。而外婆和外公是又笨、又蠢,總是出錯。當然 ZZ 的動作和語言,大部分是我友情出演的,老二呢,是導演。
于是我說:“這樣吧,我把 ZZ 找來,讓她把外婆罵一頓,行不?”
在瓷磚地上躺着一嘴白沫的老二突然停了下來,叽裡咕噜地說:“嗯嗯,這個可以!”
但是 ZZ 在哪呢?這時候老二開始叽裡咕噜用尖尖的聲音說:“笨外婆!你又忘了我了!你總是忘!我在門口!”
于是我趕緊跑出衛生間,畢恭畢敬地說:“别生氣,外婆來啦!”
ZZ 進來的時候,那一定是帶着對外婆的怒氣的,但是看到爸爸,又是無比高興的,這種複雜的情緒,我都不知道是怎麼生動地表現出來的,應該是有影後潛質吧。反正老二很高興,一轱辘爬起來,把牙膏吐了,一把把 ZZ 抱過去。
然後 ZZ 就開始控訴:“外婆,外公明明答應了和媽媽洗澡的,又不承認了,這叫出爾反爾,不可原諒!你們怎麼可以這樣對爸爸,這是不可以的!不能接受的!”在我激情配音的時候,老二拿着 ZZ 的一隻胳膊,對着我指指點點,完美配合。
“但是我爸爸,我爸爸,她是最勇敢的,一個人洗就一個人洗,有什麼可怕的, 哼!”
終于解了氣,進入下一場。
這時候 ZZ 說:“我去開燈(浴室裡還有一個燈)!”ZZ 開燈也是有功夫的,她大喊:“看我的超級旋風舞……影……腿!”老二拿着她做 720 度空翻,然後一條毛絨腿,直直地踢向燈的開關:
——誇!!!——
把燈踢開了。
然後英明神武的“爸爸”就進去洗澡了,一場危機終于化解了。
我也長舒一口氣,拍拍自己,這一場演得不錯!可以場間休息,拿便當,等下一場。
你看,是不是多虧了 ZZ?
我突然意識到,其實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 ZZ。
ZZ 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給孩子的負面情緒,一個誇張又合理的出口。
這裡的“誇張”很重要,首先因為誇張好玩、好笑。但第二個原因,也是更重要的,就是對孩子來講,有 150% 的形式,才有可能表達 100% 的情緒,如果隻有 100% 的形式,隻能表達 75% 的情緒(數字不精準, 了解我意思就行)。通過誇張,孩子知道“你真的懂得我的情緒”了,也才能“放下”。
合理,是因為孩子其實并不是不知道有時候自己的要求是“不講道理”的(嗯,我知道這句話有點繞),但如果你說她不講道理,那她是絕不能承認的(别說孩子了,我們不也一樣嗎?)。是以通過 ZZ 這樣一個“不講道理”的“人物”說出來,一切就都合理了——
“爸爸”是光榮、偉大、正确的;ZZ 可以仗義執言,說出真相;“爸爸”還會偶爾勸一勸 ZZ:“哎呀,外婆外公也沒那麼差啦!”
是以你說,是不是每一個孩子,都需要一個 ZZ?
感覺這裡應該帶一個 ZZ 的購買連結了哈哈。其實你家裡的任何孩子喜歡的玩具、物品都可以被賦予這樣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