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鬧苗族歌舞中,上海越劇院最新原創大戲《山海情深》排練拉開大幕。上海越劇院院長梁弘鈞稱之為“進行時創作”,“将上海、扶貧、脫貧和奔小康主題結合,與以往鄉村題材有所不同。”作為市“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作項目入選劇目,《山海情深》将于10月17日、18日亮相美琪大戲院,參加“藝起前行——國内優秀原創戲劇舞台作品上海展演”。

編劇李莉、章楚吟将《山海情深》設定在秋季苗嶺寨舉行傳統新米節,由此展開故事:樊婷婷飾演的上海服裝設計師、志願者蔣蔚,希望重建苗寨竹編合作社,她與方亞芬飾演的社長應花共商振興竹編發展規劃,期間經曆與主管産業的副縣長、蔣蔚父親蔣大海(許傑飾),竹編高手、應花的婆婆龍阿婆(蔡燕飾)種種誤解,最後冰釋前嫌。上海國際藝術節上,苗女們穿着蔣蔚設計、自己編制的竹編服飾款款而來,龍鳳、天安門、古城牆等造型,滿溢着中華風韻與濃濃的“山海情深”。
梁弘鈞介紹,《山海情深》是上海越劇院近20年來最大規模制作之一,集結全院三個團力量,台上演員、樂隊與舞美人員近160人。劇組為60多位演員準備了160餘套戲劇。20分鐘舞蹈場面,演員們要換4套服裝,結局時走秀場面又設計了16套衣服。
為在10月與觀衆順利見面,《山海情深》劇組連續工作一個多月,導演楊小青從早上9點忙到晚上九十點。劇組建立臨時黨支部,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演員們将正常演出推遲到11月,劇院還推掉兩次巡演,場數近40場,空出兩個月全力以赴排練《山海情深》。“該劇改變戲曲固有的表達手段,希望呈現一個嶄新的舞台形象,在‘全面小康’‘建黨百年’主題創作中,能夠有上海越劇的一席之地。”梁弘鈞說。
《山海情深》有曲折感人的故事、優美唱腔,表現形式不斷創新,向音樂劇等偷師。梁弘鈞表示,從上世紀30年代起,越劇在鼎盛輝煌狀态時便不斷在翻新,不斷在變化,最早使用鋼琴伴奏,最早使用西洋音樂,最早與電影結合,“演現代戲,特别是這樣的當代戲,傳統的程式化表演方式需要與時代貼近,讓觀衆感覺到真實,能融入生活,表達越劇的美,讓傳統觀衆能夠接受,同時滿足新觀衆需求。”
《山海情深》集結唱腔設計陳鈞,作曲配器劉建寬、楊浩平,舞美設計胡佐、燈光設計蕭麗河,服裝設計王秋平等強大幕後團隊。劇組設定目标,從形體感、樣式感到全劇節奏、音樂構成、視覺、聽覺都帶來全新改變,用梁弘鈞的話說,“現代質感展現的編舞、舞美、燈光,加上音樂,與古裝戲,傳統戲不一樣。幕後團隊有許多跨界主創,保留傳統越劇基本韻味和意趣,把更多現代元素和舞台美學前沿技術融合,追求更好的嶄新表達。”
欄目主編: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檔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諸葛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