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青春之我,建立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李大钊
近日
繼水下舞蹈《洛神水賦》大火之後
電影《革命者》聯手該主創團隊
電影推廣曲《青春》
“水下紅綢舞版”MV刷屏啦!
歌詞節選自1916年《新青年》雜志
由李大钊撰寫的同名文章
為革命者們的不朽靈魂
獻上一首不老的青春之歌
先輩戰鬥過的地方将被永遠銘記
廈門亦是一座英雄之城
值此建黨百年華誕之際
A萌君特别為大家帶來
廈門紅色旅遊參觀學習點
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
用青春書寫時代的先輩們
廈門市革命烈士紀念碑
及烈士陵園
廈門市革命烈士紀念碑及烈士陵園由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陵墓、浮雕長廊、“永志銘心”群雕、安業民烈士墓、葉飛将軍紀念園等組成。
陵墓内安放着廈門解放前夕為革命捐軀的中共黨員以及在解放廈門戰役中犧牲的解放軍指戰員、渡海船工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因公獻身的烈士共計1036人的遺骸或骨灰。
圖|廈門黨史方志
烈士陵園東側有在1958年八·二三炮戰中英勇犧牲的安業民烈士墓,碑上镌刻朱德手書“共産主義戰士安業民永垂不朽”等字。
廈門破獄鬥争舊址
廈門破獄鬥争舊址位于廈門市思明區思明南路451号。1930年5月25日,中共福建省委經過周密策劃,成功地進行了震驚全國的破獄鬥争,救出了被關押在這裡的40多位革命同志,創造了速戰速決、斃敵多人而我方無一傷亡的戰鬥奇迹。
新中國成立後,廈門籍作家高雲覽還以廈門破獄鬥争為背景,創作了長篇小說《小城春秋》,後又被改編拍攝成同名電影,使破獄之舉成了家喻戶曉的革命故事。
這座舊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最早是清乾隆廈門海防同知署監獄,1912年改為思明縣監獄,1982年更名為“廈門破獄鬥争舊址”。
在經過考古發掘後,成為研究中國監獄制度的重要實物。而同樣是這座監獄,廈門破獄鬥争高聳的圍牆、猙獰的鐵絲網、狹長幽暗的獄室牢房,以及老虎凳、手指夾等刑具見證了那一段血雨腥風的年代。如今,這座帶有紅色傳奇經曆的建築已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鼓浪嶼英雄山
鼓浪嶼琴園景區内有一座山叫英雄山,舊時,它叫“旗尾山”,因鄭成功訓練水師,在此山頭插“尾旗”而得名。
1949年10月15日,解放鼓浪嶼的戰役打響,數百名戰士和支前民工的鮮血,染紅了英雄山下的海灘,560人壯烈犧牲。
老照片:解放鼓浪嶼
經過兩晝夜的浴血奮戰,廈門解放。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緬懷犧牲在此的革命先烈,廈門人民将旗尾山稱為“英雄山”。
李林園
李林園坐落在集美中學南薰樓東側,館内展出了李林生前大量原始照片和全國各地開展紀念活動的照片,并通過48幅連環畫講述了李林壯烈的一生。
紀念園前面是一座長方形碑,上有“李林烈士女中英豪,為國捐軀永垂史冊”題詞,這是薄一波同志于1987年所題。碑上有李林手拿手槍騎着駿馬臉朝後方開槍之勢的塑像。
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
英雄三島,即大嶝、小嶝和角嶼三島,位于廈門翔安,是炮擊金門的重要前線陣地,也是祖國離金門最近的地方(最近距離隻有一千八百米)。
這裡曾經曆1958年“八·二三炮戰”的洗禮,一度成為戰争廢墟,每平方米的土地就落下1.5顆炮彈。如今舊貌換新顔,觀光園到處呈現出一派勃勃生機。
這裡保留着戰争年代的舊址,如“8.23”炮戰最多、最完整、最集中的戰争遺址,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廣播喇叭等。
廈門這座英雄的城市
有許多“紅色記憶”
值得去重溫和體會
一起追溯光輝曆史
來一次紅色參觀學習之旅吧~
編輯:黃周晶
責任編輯:陳芹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