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鏡前創作

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透過佳士得以往上拍的有關作品,呈現出荷蘭大師倫勃朗從自信少年到郁郁寡歡中年自我審視的演變過程,并回顧他一生的命運

很少有藝術家會像倫勃朗·哈爾曼松·範·萊茵 (Rembrandt Harmensz. van Rijn, 1606-1669) 那樣如此頻密兼細緻地刻劃多變的肖像畫以呈現複雜的心理狀态。他曾于鏡前創作了至少40幅的自畫像,而在長達30年的藝術生涯中最少完成了32幅蝕刻自畫像。

在倫敦古典藝術周期間,呈獻這位荷蘭版畫家、制圖師及畫家的兩幅蝕刻自畫像。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卷發襯白衣領的半身自畫像》,約1630年作,2017年佳士得倫敦以8,750英鎊成交

自畫像版畫是倫勃朗最早期的作品之一,這幅《卷發襯白衣領的半身自畫像》約于1630年創作,當時20出頭的他住在萊頓。畫中他仔細地描繪了自己年輕的五官,配以一頭卷發,姿勢端正,眼神堅定,一副的嚴肅樣子。全畫隻用陰影線和交叉陰影線塑造出明暗對照效果,揭示了年輕的倫勃朗已靈活掌握了蝕刻版畫的技巧。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如呼喊般張嘴的半身自畫像》,1630年作,2017年12月14日于佳士得倫敦以5,625英鎊成交

倫勃朗于這段時期以自畫像的形式探索面部表情所能展現出的不同情感。這些作品完美演繹了藝術家本人呼喊、大笑或皺眉的不同表情,不但展示其精湛的藝術技巧,也成為他往後宗教或曆史大型繪畫的人物習作。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坐在路堤的乞丐》,1630年作,2017年于佳士得倫敦以20,000英鎊成交

《如呼喊般張嘴的半身自畫像》(1630年) 衍生出于同年後期創作的蝕刻版畫《坐在路堤的乞丐》,而倫勃朗于1631年繪畫的《十字架上的基督》(下圖),基督的痛苦表情亦以此畫為藍本。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十字架上的基督》

雖然倫勃朗其後不再專注于描繪人類情感的誇張表情,但他于1630年後的自畫像仍持續流露出他對刻畫人物性格的興趣。1631年,倫勃朗移居阿姆斯特丹,并很快成為廣受贊譽的藝術家及肖像畫家。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與莎斯姬亞一起的自畫像》,1636年作,2019年6月27日至7月3日于以6,875英鎊成交

1634年7月,倫勃朗迎娶莎斯姬亞·範·優倫堡 (Saskia van Uylenburgh),後來妻子更成為他最喜愛的模特兒之一。婚後兩年,倫勃朗以30歲的自己和新婚妻子為主題,創作了他與莎斯姬亞的唯一一幅雙人蝕刻版畫《與莎斯姬亞一起的自畫像》。

倫勃朗喜歡角色扮演,是以他的自畫像中隻有兩次将自己描繪成當代阿姆斯特丹紳士。此畫中二人均身穿古典服飾,而倫勃朗亦在這幅蝕刻版畫中首次将自己描繪成正在創作的藝術家。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頭戴羽飾天鵝絨帽的自畫像》約1638年作。2017年12月14日于佳士得倫敦以10,000英鎊成交

在1638年創作的《頭戴羽飾天鵝絨帽的自畫像》,倫勃朗描繪自己身穿十六世紀的服飾(毛皮襯裡大衣和羽毛帽),試圖将自己化身為北方文藝複興的傑出藝術家。

于10年後創作的《窗前的蝕刻自畫像》則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情感。衣着樸素的倫勃朗坐在銅版前,手執蝕刻鋼針,專心研究鏡中的自己。這10年變化很大,莎斯姬亞于1642年離世,以及其經濟狀況逐漸轉差,倫勃朗可說厄運連連。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窗前的蝕刻自畫像》。蝕刻版畫及直刻版畫,1648年作,2019年6月27日至7月3日于網上以10,625英鎊成交

若說《頭戴羽飾天鵝絨帽的自畫像》中的倫勃朗神采飛揚、自信滿溢,那麼《窗前的蝕刻自畫像》則展現了他中年的低調樸素。陰影濃重的室内場景隻以一個光源照亮,令人想起倫勃朗于1642年創作的蝕刻版畫《黑暗房間裡的聖傑羅姆》(下圖)。倫勃朗逐漸雕刻印版,輕輕刻出初步構圖後,再添加不同層次的蝕刻、直刻及雕刻,營造光影的豐富對比,直到第四階段才添加窗外的景色。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黑暗房間裡的聖傑羅姆》

窗外山巒起伏的景象更似是意大利風光,而并非一些低窪地區如同倫勃朗在阿姆斯特丹Breestraat工作室所在的景色。可想而知是一幅結合了他的觀察和知識而憑空想象的作品。雖然他從未踏足意大利,而且在經濟欠佳的情況下也難以前往,但他似乎透過作品表明這并不影響其創作。

《窗前的蝕刻自畫像》是倫勃朗描繪日常環境裡創作的過程中的自己。此作成為他面對逆境的自我肯定。在倫勃朗的衆多蝕刻自畫像中,這大概是最私人的一幅,也是他的最後一幅蝕刻版畫。(來自:Christie's,學習參考)

鏡前創作:倫勃朗的蝕刻自畫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