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西英雄挽歌:大唐最後一次轉賬,轉的是華夏軍魂

不好意思,

今天才看了銀聯廣告大片《大唐漠北最後一次轉賬》,

看完了,媽的,哭成狗!

第一次看廣告看哭了。

想我大漢十三壯士歸玉門,

大唐孤軍困守數十載,

大明一城護國半世紀!

這就是我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安西英雄挽歌:大唐最後一次轉賬,轉的是華夏軍魂

不過,做為一個曆史領域創作者,

必須要還原一下當時的曆史,

讓我們每個華夏子孫都知道,

我們的老祖宗有多麼偉大!

首先談一下最重要的軍費問題。

古代打仗,不同于現在,一個轉賬就過去了。

轉了賬,要啥買啥,當地消化。

古代的情境完全不同。

因為沒有電子交易,運送錢糧非常困難。

還有軍械、被服、軍馬、戰車等等,

這些統一稱為“辎重”。

辎重嘛,就是一個重字,麻煩拖累人。

孫子兵法作戰篇曰: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

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公家之費,破車罷馬,

甲胄矢弩,戟枙楯橹,

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本來帶兵就很麻煩了,還帶着這一堆破爛東西,

可操碎了心。

是以說劉邦讓蕭何拿首功,并評價道:

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

古代的軍費辎重運輸,一般都優先水路,

靠承載量頗高的大船來運輸,

這也是隋炀帝開鑿大運河的根本原因——

征伐高句麗,運輸友善。

實在沒有水的地方,就用馬車。

像廣告片裡這樣,還要穿過沙漠的,

簡直比登天還難!

更何況還是一個人,是以更加可歌可泣!

安西英雄挽歌:大唐最後一次轉賬,轉的是華夏軍魂

好了,我們繼續回顧那段曆史。

安史之亂後,吐蕃趁機發展壯大。

公元766年,河西被吐蕃占領,

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從此被切斷了與大唐的聯系,

成為一塊飛地。

期間唐朝一直忙于鎮壓安史之亂,無暇西顧,

緻使安西軍孤軍堅守了42年!

“萬裡一孤城,盡是白發兵”,

描述的就是最後的安西老兵。

正是:

長河落日安西府,鐵馬戍邊将軍墳。

風卷戰旗天山葬,長槍永守大唐魂!

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

一小股部隊成功突圍到達長安,

朝廷知道了安西還有軍隊在抵抗吐蕃,

便令郭子儀的侄子郭昕為安西大都護、

四鎮節度觀察使,巡撫河西;

诏令四鎮将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封郭昕為武威郡王。

也正是在這時,

郭昕知道唐已經換了“建中”這個年号。

為了鼓舞士兵的守土精神,

從建中二年起(781年),

安西地區開始鑄造“大唐建中”錢,

以這種獨一無二的方式表達對國家的忠誠。

在新疆庫車縣出土的《楊三娘借錢契約》這篇文獻中,

落款日期是“大曆十六年”。

而曆史上大曆年号隻用了十四年,是唐代宗的年号;

說明這時的安西軍已經和國家徹底失去了聯系,

但他們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

安西英雄挽歌:大唐最後一次轉賬,轉的是華夏軍魂

公元808年冬天,

郭昕率領最後的安西守軍,

駐守在龜茲的最後一座城池中,

此時的守軍僅僅隻有那數千白發蒼蒼的老兵以及他們的後代子孫,

加起來不到一萬人,

而此時郭昕面對的是吐蕃棄獵松贊親率的10萬虎狼之師!

棄獵松贊讓守軍投降,并且許以很多的好處,

可是守軍的将士們沒有一人動搖。

吐蕃見軟的不行,直接來硬的,

立即指令軍隊攻打。

郭昕此時已經年逾古稀,

龜茲這座孤城上還飄揚着大唐的旗幟,

孤城之上的戰士早已白發蒼蒼,

明光重铠早已破裂,

鋒利的橫刀早已經缺口連連,

所有的唐人都走上城頭,開始安西軍的最後一戰。

郭昕将軍拔劍,帶頭向着吐蕃軍隊發動進攻,

數千老兵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輕的時候,

拿起自己的武器,不顧一切,

向着吐蕃軍隊奮勇拼殺,

他們已經在這裡守衛了足足有42年的時間,

身上一直背負着守衛邊疆的使命,

然而這注定是一場飛蛾撲火般的悲壯沖鋒。

最終郭昕将軍戰死,

手下将士們也全部血灑疆場,無一人投降。

為什麼我們叫唐人、叫漢族,

不光是因為這兩個朝代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威震四海,

也不光是因為這兩個朝代文化繁榮海納百川,

且看看這兩朝的先民,為國而戰,

文人書生亦帶劍走馬邊塞,為國捐軀,何其壯也!

那些盛世都是他們撐起來的!

最後,用一首詩來結尾吧: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