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聞說上海滬惠保商業補充醫療險,保險生效2個月時間(2021年7月1日~9月17日),9家保險公司一共賠出去了1.28億元,收上來的保費總額是8.5億元。
上海滬惠保和北京普惠健康保類似,都是近2年各地區由政府支援、由保險公司承保和理賠的商業性補充醫療保險。
雖然我知道這類型的保險肯定會各種賠,但1.28億這個金額還是超出了我的預估。

上海滬惠保今年4月上線,參保人數是739萬,參保率高達38.49%,創下中國城市【定制型、普惠型】商業醫療保險首年參保人數之最。
上海滬惠保收上來的保費總額是8.5億元,保險生效才2個月時間就賠了1.28億元,如果按這個速度下去,預計一年下來,8.5億元的保費都會賠出去。
滬惠保承保的9家保險公司會願意做虧本買賣嗎?
當然不會。
這類保險都是各地政府結合轄區的醫保、醫療情況而向保險公司定制的,各地區差異比較大,前面沒有資料,沒有經驗,産品也不成熟,會有像上海這樣大賠的,也會有其他城市賠不出去的。 以人保為例,上海虧了,但北京、廣州可能賺了。
當然,現階段保險公司做這類普惠型商業醫療險,也并不是為了賺多少錢(一開始也賺不到什麼錢,至少持續三五年才有可能盈利),它的目的(在現階段)主要有三:
收集資料。
彌補醫保的不足。
獲客。
普惠型醫療險的身份畢竟是商業保險。
賠得多,保險公司不願意幹,沒有可持續性。
賠得少,違背普惠、惠民的原則,政府和保民不願意幹。
各地政府當初在向保險公司定制産品時,對賠付率是有要求的,比如要達到80%、85%、90%。
是以,在惠民和可持續性兩方面尋求平衡,是未來好幾年各方都要一起努力的事情。
明年各地區的惠民保産品會是什麼樣子呢?能續保嗎?保費會漲嗎?産品會調整嗎?對參保人會有新的要求嗎?。。。一切都在摸索嘗試中。
如果你希望更好地解決看病貴和看病難的問題,不能單一指着惠民保,一定要結合醫保、商業醫療險,特别是中高端商業醫療險(特需和國際部的醫療資源)——目前這個趨勢下去,惠民保大有逐漸替代百萬醫療險之勢。
廣告短片《大唐漠北的最後一次轉賬》,2年前第一次看的時候很感動,眼淚鼻涕嘩嘩流,為什麼感動?不知道。
今天再看,找到了原因:傳承的共鳴。
O老師解說:
“【文化真理】首先不是一個觀念,而是一個傳承。
是以,如果做哲學上的對子,它不能用對錯來評價,隻能用得失來考量。
任何一個文化真理都不是絕對真理,是以沒有完全正确。
二進制觀念中,首先不能把觀念對立起來,如果以永遠删除錯誤的,那對的也就不存在了,其實變成了【孤陰不生,獨陽不長】。“
最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商業醫療險的資訊,歡迎來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