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
今天才看了银联广告大片《大唐漠北最后一次转账》,
看完了,妈的,哭成狗!
第一次看广告看哭了。
想我大汉十三壮士归玉门,
大唐孤军困守数十载,
大明一城护国半世纪!
这就是我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不过,做为一个历史领域创作者,
必须要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
让我们每个华夏子孙都知道,
我们的老祖宗有多么伟大!
首先谈一下最重要的军费问题。
古代打仗,不同于现在,一个转账就过去了。
转了账,要啥买啥,当地消化。
古代的情境完全不同。
因为没有电子交易,运送钱粮非常困难。
还有军械、被服、军马、战车等等,
这些统一称为“辎重”。
辎重嘛,就是一个重字,麻烦拖累人。
孙子兵法作战篇曰: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百姓之费,十去其七,
公家之费,破车罢马,
甲胄矢弩,戟枙楯橹,
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本来带兵就很麻烦了,还带着这一堆破烂东西,
可操碎了心。
所以说刘邦让萧何拿首功,并评价道:
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
古代的军费辎重运输,一般都优先水路,
靠承载量颇高的大船来运输,
这也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根本原因——
征伐高句丽,运输方便。
实在没有水的地方,就用马车。
像广告片里这样,还要穿过沙漠的,
简直比登天还难!
更何况还是一个人,所以更加可歌可泣!
好了,我们继续回顾那段历史。
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发展壮大。
公元766年,河西被吐蕃占领,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从此被切断了与大唐的联系,
成为一块飞地。
期间唐朝一直忙于镇压安史之乱,无暇西顾,
致使安西军孤军坚守了42年!
“万里一孤城,尽是白发兵”,
描述的就是最后的安西老兵。
正是:
长河落日安西府,铁马戍边将军坟。
风卷战旗天山葬,长枪永守大唐魂!
到了唐德宗建中元年,
一小股部队成功突围到达长安,
朝廷知道了安西还有军队在抵抗吐蕃,
便令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为安西大都护、
四镇节度观察使,巡抚河西;
诏令四镇将士均按等级破格提拔七级,
封郭昕为武威郡王。
也正是在这时,
郭昕知道唐已经换了“建中”这个年号。
为了鼓舞士兵的守土精神,
从建中二年起(781年),
安西地区开始铸造“大唐建中”钱,
以这种独一无二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忠诚。
在新疆库车县出土的《杨三娘借钱契约》这篇文献中,
落款日期是“大历十六年”。
而历史上大历年号只用了十四年,是唐代宗的年号;
说明这时的安西军已经和国家彻底失去了联系,
但他们仍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
公元808年冬天,
郭昕率领最后的安西守军,
驻守在龟兹的最后一座城池中,
此时的守军仅仅只有那数千白发苍苍的老兵以及他们的后代子孙,
加起来不到一万人,
而此时郭昕面对的是吐蕃弃猎松赞亲率的10万虎狼之师!
弃猎松赞让守军投降,并且许以很多的好处,
可是守军的将士们没有一人动摇。
吐蕃见软的不行,直接来硬的,
立即命令军队攻打。
郭昕此时已经年逾古稀,
龟兹这座孤城上还飘扬着大唐的旗帜,
孤城之上的战士早已白发苍苍,
明光重铠早已破裂,
锋利的横刀早已经缺口连连,
所有的唐人都走上城头,开始安西军的最后一战。
郭昕将军拔剑,带头向着吐蕃军队发动进攻,
数千老兵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的时候,
拿起自己的武器,不顾一切,
向着吐蕃军队奋勇拼杀,
他们已经在这里守卫了足足有42年的时间,
身上一直背负着守卫边疆的使命,
然而这注定是一场飞蛾扑火般的悲壮冲锋。
最终郭昕将军战死,
手下将士们也全部血洒疆场,无一人投降。
为什么我们叫唐人、叫汉族,
不光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威震四海,
也不光是因为这两个朝代文化繁荣海纳百川,
且看看这两朝的先民,为国而战,
文人书生亦带剑走马边塞,为国捐躯,何其壮也!
那些盛世都是他们撑起来的!
最后,用一首诗来结尾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