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傳記,不管是書籍也好還是影視劇也好,大都傳達着正能量的思想:努力,就會成功。
但是今天我們要聊的這部電影——《我,花樣女王》卻反其道而行之,它直接打翻我們手中的雞湯,用一位巨星慘痛的一生告訴我們,現實就是這麼骨感,命運就是難以掙脫。
然而,這部電影真的隻有“喪”嗎?它究竟想告訴我們什麼?
該傳記類電影由克雷格·吉勒斯佩執導,由“2017年全球百大人物”瑪格特·羅比、塞巴斯蒂安·斯坦等人主演,并于2017年12月8日在美國正式上映。

該片改編自美國一起著名的“花滑醜聞”,影片充斥着黑色喜劇性色彩,目前豆瓣評分高達八點幾,它還榮獲了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其中飾演女主角的托尼亞·哈丁的瑪格特·羅比也憑借此片入圍第90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該部電影的原型——托尼亞·哈丁,曾經被稱為美國最具天賦的花樣滑冰運動員,早在19歲時,她就拿下了美國花樣滑冰比賽的冠軍。雖然出身低微,但她憑借着努力獲得了無數的冠軍榮耀。
可是,這樣一位本該永遠在聚光燈下光彩照人、萬衆焦點中在冰面翩翩起舞的天才,卻在1994年身陷了一樁美國體育界醜聞——托尼亞·哈丁買兇傷人事件。也是以,她被終身禁賽,失去了自己的熱愛。
影片一開頭,就給了我們三個詞:絕不諷刺,非常沖突,完全真實。其實也在告訴我們觀衆:它的内容不是要諷刺什麼,它想講述的,僅僅是一個“真實”。
女主角托尼亞·哈丁出生于俄勒岡州的一個底層家庭,她的父親平日修車打獵,母親則是女招待,煙不離手,髒話不離口,兇悍異常,前前後後跟了六七個丈夫,而托尼亞則是她和第四任丈夫生下的孩子。
在美國,擁有這樣家庭出身的白人被侮辱性地稱作“白人垃圾(White Trash)”,從小,托尼亞和她的母親都在社會鄙夷的目光中艱難地生存着。
托尼亞的母親是個狠辣的婦人,她不肯輕易接受自己的一生就這樣平庸地度過,于是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了年幼的女兒身上,她崇尚棍棒教育,管教起女兒來毫不留情。
就這樣,在還是孩童的托尼亞眼中,這世界隻剩下了暴力、輸赢……而唯獨沒有溫暖。
托尼亞三歲的時候,母親就發現了她滑冰的天賦,母親不顧托尼亞年齡過于幼小、也不顧教練收不收她,一句髒話随着吐出的煙霧爆出,意思很明确:管他的,給我去滑。
托尼亞也并沒有讓母親失望。6個月之後,年僅四歲的托尼亞就在一衆比她年長的孩子當中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冠軍。
接下來的數年裡,為了讓女兒變得足夠優秀,母親偏激且不擇手段,她動不動就對女兒各種打罵,對女兒的表現永遠不滿意。
當托尼亞想和别的小夥伴在場上交朋友時,母親站在外場冷冷說道:“她是你的敵人,你不是來這裡交朋友的。”小小的托尼亞咬了咬唇,默默地離開了小夥伴身邊。
即便托尼亞在訓練的過程中想去小便,母親也不許;托尼亞沒憋住在場上尿了出來,聽到媽媽說的也隻是:濕着繼續滑。
天賦、努力、他都有了,但光是這些還不夠。作為“上層人士才能享受的一項高雅的體育技能”,花樣滑冰要求運動員們有昂貴的服裝和裝備、專門的訓練場,可是這些托尼亞通通有不起。
花滑協會要求每位運動員都要有一件昂貴的皮草,托尼亞家買不起,于是她的父親用自己打獵得來的獵物的皮毛親手給托尼亞做了一件劣質的皮草上衣。
面對所有人的嘲笑,小小的托尼亞淡定地走在路中間,不屑地沖着所有人豎起了中指——正如她母親之前所教她的那樣,看誰不順眼,就往他牛奶裡吐口水。誰敢欺負你,狠狠報複回去,不要讓别人瞧不起你。
在母親扭曲的教育下,托尼亞成長為了一個十分出色的花滑選手,可與此同時,她也成長為了一個粗野彪悍的女漢子。而那童年的陰影,深深地埋伏在了她的潛意識深處,讓她的命運朝着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15歲時,托尼亞辍了學專職練習花滑。當時的她短發蓬亂、滑冰服粗劣,還帶着牙套,冷冷不近人。
然而,她在場上優美而自信的身姿,吸引了一位名叫傑夫的男人。傑夫也是窮人一個,遊手好閑,作為混混的他撩起妹來自然也得心應手,更何況對象是一直極度渴望溫暖的托尼亞。
傑夫是托尼亞人生當中第一個誇她漂亮、誇她滑冰時就像擁有超能力的人。當聽到傑夫對她說這些話的時候,一向強勢暴躁的托尼亞心中就像被一片羽毛輕輕拂過,那冰封已久的心池終于裂開了一條縫。
後來托尼亞不顧母親的反對,開始和傑夫交往。剛開始時,傑夫對托尼亞非常溫柔,但好景不長,過了幾個月之後,傑夫開始對托尼亞使用暴力,一言不合就往托尼亞頭上一扇,甚至不止一次把托尼亞打得鼻青臉腫。
但托尼亞繼承了母親的性格,她也并不軟弱,也曾回擊過不少次。本來大家都以為這樣的關系肯定不能持續下去了吧?
但我們又想錯了,傑夫這個男人,發起飙來六親不認,事後又對着托尼亞各種忏悔、讨好,面對這樣的傑夫,托尼亞雖然無奈,但也被傑夫拿得死死的,無法下狠心分手。
在托尼亞看來,對她的打罵,也是一種對她好的一種表現。他們就這樣在打罵又和好中度過。
在有一次母親對她的打罵中,母親直接朝她扔了一刀子。托尼亞再也忍無可忍,她瞪了母親一眼,義無反顧地離開了這個夢魇般的家。随後,她和傑夫結了婚。
在婚禮上,托尼亞滿臉笑容,她擺脫了母親,她覺得自己未來将會非常幸福。當母親又在婚禮上嘲諷她時,她隻是抿唇無言地一笑,沒有任何反擊,隻留下母親一個人尴尬地站在原地。
婚後的托尼亞有條件可以專心練習滑冰了。可是前幾次她卻都莫名其妙地得了低分。她憤怒地去問評委,得到的回答“因為你的形象不好”“也許你應該嘗試換一種運動”令她直接在場上爆出一句粗口。
她熱愛滑冰,永遠也不會放棄。
在換了一個教練之後,托尼亞決定在某次大賽中完成“阿克塞爾三周半跳”,亮瞎所有人的雙眼。在賽場上所有人的矚目當中,托尼亞在半空中跳出最後一個三周半的動作,随着一起完美的落地動作,她也在那一刻被封了神。
此時的她,在賽場的閃光燈和衆人歎服的眼光中,就是女王。
但是,這一跳也讓她“膨脹”了。她在丈夫面前總是不自覺地以高人一等的姿态面對他,後來甚至主動和傑夫離婚,沉溺于玩樂而疏于訓練。
後來,從小看着她長大的教練找到了做着服務員的托尼亞,托尼亞醒悟,認真訓練參賽。但由于自己不好的出身和失敗的婚姻,她始終拿不到好的成績。
為了能讓自己有一個具有國民好感的形象,托尼亞隻得和家暴自己的丈夫和好。
在某次世界級備選賽前夕,托尼亞收到了“繼續滑冰就會吃子彈”的威脅信。看着因為害怕而連連失利的托尼亞,傑夫便暗地裡雇人,想給托尼亞的競争對手南希一點顔色看看。
誰知傑夫雇的這個肖恩直接打斷了南希的膝蓋。在經曆調查以後,警方鎖定了背後指使人——托尼亞和傑夫。托尼亞隻同意了傑夫向南希寫威脅信,對于肖恩出格的行為,她完全不知情。
然而,大部分人要的不是真相,而是隻挑符合自己口味的“事實”去聽。正如托尼亞所說的:“那些恨我的人總是說,托尼亞,說出真相吧。但并沒有真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
是的,真相是血淋淋的。
因為這一事件,托尼亞被判終身禁賽,她被所有人貼上了“壞女人”的标簽。
在法庭上,托尼亞聲聲泣訴:如果我不能滑冰,我就什麼都不是了。
她的夢想,在24歲那年戛然而止。
故事到這裡也結束了。但我們需要去思考一個問題:托尼亞的悲劇,究竟是她自己造成的,還是誰給的?
熱愛并堅持追求一樣事物本身并沒有錯。但是現實往往就是這樣,最終的果,其實已經被從前無數個瞬間決定了。
就像某位評委說的:“這從來不止是關于滑冰本身。”即便你有天賦、足夠努力、抓住了某些機會,但大環境下的客觀因素總會在不經意間給你最緻命的一擊,讓你再也站不起來。
但是,我們就這樣認命了嗎?抛開對錯,不管是托尼亞還是托尼亞的母親,她們身上都有一股永遠不服輸的勁,她們的“彪悍”,與其說是性格,不如說是從内而外散發出來的敢于反抗的精氣神。
就算不為世界所待見,就算所有人和事都在阻止我前進,我也不會放棄。哪怕,我明知自己可能永遠敵不過那些從出身起就高我一大截的人。
你我共勉:即便我們無法選擇命運,但也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
編輯部/唐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