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二、姓氏讀音

拼音:bì

注音: ㄅㄧˋ

繁體字: 畢

舊繁體字/異體字:

漢字結構: 上下結構

造字法:比

簡體部首: 比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五筆86:XXFJ

五筆98:XXFJ

UniCode:U+6BD5

四角号碼:22401

倉颉:PPJ

GBK編碼:B1CF

規範漢字編号: 0409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的部首筆畫: 4

總筆畫: 6

筆 順: 橫折撇折橫豎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完結:禮畢。畢業。畢生。畢力。

完全:畢肖(xiào )(完全相象)。兇相畢露。畢其全力。

究竟,到底:畢竟。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古代田獵用的長柄小網,亦指用長柄網捕取禽獸:“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古代喪祭時穿牲體的橫木。

姓。

三、姓氏起源

一,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五子姬高之後,屬于以國名為氏。關于姬姓畢氏的淵源,許多史籍中記載得都一樣。例如在史籍《姓氏考略》中記載:“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内、東平、太原”;在史籍《唐書宰相世系表》中也記載:“畢公高之後”;在史籍《萬姓統譜》上亦記載:“《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按史籍《通志·氏族略》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記載,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興師伐纣立下赫赫戰功。西周王朝建立之後,他負責處理那些被商纣王關押的犯人。他采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被稱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姬發封于畢地(今陝西長安、鹹陽北,渭水南北岸一帶),他建立了畢國,為公爵,故而史書多稱其為“畢公高”。三千多年前的畢國又稱為畢陌、畢原或鹹陽原,在西周初年,十分受到西周王室的重視,因為大名鼎鼎功在國家民族的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逝世以後,都是葬在畢原。姬高是周王朝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在周武王病逝後,他為顧命大臣之一,與周公姬旦、召公姬奭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畢公高的後代畢萬後來事仕于晉國,乃封于魏地,其後代中有改姓為魏氏者,在戰國時期成為著名姓氏。仍居于畢國者,遂以國名為姓,稱畢氏。在兩周的八百七十多年間,周文王的這支畢氏子孫一直顯赫于世,并且曆代相傳,一直相傳至今。畢氏、魏氏同宗同源,皆尊奉畢公高為得姓始祖。發源于陝西的畢氏,後來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黃河北部一帶,史稱畢氏正宗。到了漢朝時期,有一支畢氏族人遠遷山東的東平郡,并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二,源于任姓,出自黃帝少子禺陽之後,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系自任姓所改。”任姓畢氏遠早于姬姓畢氏,為任奚氏同祖。任姓的始祖,許多史籍皆考證位夏王朝時期車正奚仲之後,以王父子字為氏。黃帝少子禺陽受封于任地(今山東濟甯),故為任姓。禺陽的裔孫名仲,食采于夏王朝管轄區的奚地(今河北承德),史稱奚仲,出任夏王朝時期的車正(管理和制作車輿的工匠),後又改封于薛(今山東滕縣),一度還遷于邳(山東徽山)。

西周初期,有謝氏、章氏、薛氏、舒氏、呂氏、祝氏、終氏、泉氏、畢氏、過氏這十個姓氏,都是任氏後裔的封國,是由任氏分支出來的。在奚仲的後裔子孫中,有分遷居于畢原(今陝西鹹陽)者,這個分支的族人便以居邑名稱為姓氏,改稱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三,源于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南匈奴屠各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西漢元狩二年,霍去病以骠騎将軍率萬騎出隴西,越過焉支山(今甘肅山丹)千餘裡,斬首虜近九百級,繳獲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季,霍去病再出隴西、北地兩千餘裡,越過居延澤,進軍祁連山,捕斬首虜三萬餘級。西漢王朝發動的這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匈奴右部,逼迫得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率部四萬餘人歸漢。漢武帝分徙其衆于邊塞之外,因其故俗置五屬國,又先後設立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由此溝通了自内地與西域的直接交往,對西漢和匈奴勢力的消長也發生了顯著的影響。東漢初期,原南匈奴休屠王所部分析出屠各部,名出匈奴休屠王子日磾(金日磾),在渾邪王殺休屠王之前,他原先的稱号就是“休屠各王太子”。屠各部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曾一度強大,後世的鐵弗部、高車部、敕勒部、丁零部等等,皆出自屠各部,本部還曾建立其強大一時的前趙政權。前趙政權滅亡後,匈奴屠各部的少部分族人歸附于石勒建立的後趙政權,而大部分則都分崩離析,四散而去。其部族主體後在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執政時期歸附于鮮卑拓拔部,成為拓拔部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以史書中又稱其為“鮮卑屠各部”。

在北魏孝文帝于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後,所大力推行的漢化改革過程中,鮮卑屠各部的族人有改姓氏為單字漢姓畢氏者,後融入漢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四,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阿史那部突厥王子阿史那·社爾,屬于以國名或官爵稱謂為氏。史書記載:西域畢國胡人有畢氏。畢國,為突厥阿史那部族人建立的一個西域小國,在唐朝學者裴矩所撰著的《西域圖記》中有記載:“安國之西百餘裡有畢國”,也就是從畢國到安國王治的行程。畢國當時在西突厥阿史那部的掌控之下,為其屬國之一,實際上僅為一城一部落。六年後的唐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也病逝了。這位一生飄零的突厥王子終于實作了長伴他最崇敬的唐皇之願:在衆多陪葬的功勳顯赫之大唐開國武将當中,他的墓葬離唐太宗的昭陵最近!從此,阿史那·社爾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之爵号“畢國公”為姓氏者,稱畢氏、國公氏;亦有稱社氏者。其中的畢氏被史書稱作“西域畢國胡人畢氏”,而國公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國氏,皆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畢氏、國氏、社氏與阿氏、史氏同宗同源,身貌特征是身材高大,眉骨突高,雙眼睑紋,瞳孔微黃,鼻梁高聳,男子皆山羊胡須,十指指紋箕多鬥少,甚至十指皆箕。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五,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末清初蒙古新巴爾虎畢喇爾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黑龍江志稿·氏族》記載:蒙古族都讷亨氏,亦稱德赫氏,源出蒙古新巴爾虎部畢喇爾部落,世居巴爾古(今俄羅斯貝加爾湖東部地區)。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Duneheng Hala。清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都讷亨氏多冠漢姓為畢氏、祁氏等。

六,源于滿族,出自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畢力揚氏,亦稱别蘭氏、必喇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必蘭部,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世居和悠(今黑龍江與烏蘇裡彙合口)、長白山地區。後有達斡爾族、赫哲族引為姓氏者,達斡爾族稱畢力夾氏,赫哲族稱畢拉氏。

清朝中葉以後,滿族畢力揚氏、達斡爾族畢力夾氏、赫哲族畢拉氏多冠漢姓為畢氏、何氏、楊氏等。

七,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今彜族、土家族、苗族、鄂溫克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畢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畢氏,世代相傳至今。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四、得姓始祖

奚仲(任仲、姬仲)、畢公高(姬高)、劉曜、阿史那·社爾。周初著名政治家。關于畢姓的姓源,曆來有關姓氏的古籍,考證的結果都是一樣的,譬如,《姓氏考略》上說:“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以國為氏,望出河内、東平、太原”;《唐書宰相世系表》則指出:“畢公高之後”;《萬姓統譜》上也記載說:“《左傳》有畢萬,《晉語》有畢陽”。商朝末年,周文王的第十五子高,随周武王興師伐纣立下赫赫戰功。西周建立後,他負責處理被商纣王關押的犯人。他采取寬大為懷,平反了不少冤獄,表彰了因直谏受害的功臣,因而名聲鵲起,為“周初四聖”之一。後被周武王封于畢國,爵位為公。世稱畢公高。武王駕崩後,其為顧命大臣之一,他與周、召二公等一起輔政,使周王朝的經濟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并形成了“成康之治”的盛世。他的後人有一支以國為氏,稱畢姓。他們尊畢公高為畢姓的得姓始祖。

五、人口分布

畢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二十五位,人口約一百二十一萬八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76%左右。

三千多年前的畢國,是在今陝西長安、鹹陽兩地之北,也就是說渭水的南北兩岸乃畢姓之發祥地。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仕晉,因功封于魏,到其曾孫魏文侯時,三家分晉,是以有畢姓改成魏姓者。雖如此,畢姓此際在山西紮根卻是不争的事實。戰國時,滕國(今山東滕州)有畢戰,說明此際畢姓已進入山東。先秦時期,畢姓主要繁衍于河南和山西境内黃河以北的一大片地方。西漢時,南越将軍畢取降漢,被封為侯。并有涿(今河北省涿州)人畢野白,這些史實表明,畢姓在北方已擴充于今河北,南方的廣西也有了畢姓人。此際,一支畢姓遠徙山東省東平,并且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魏晉南北朝時期,居于東平郡的畢姓繁衍日盛,可謂族大人衆,名人輩出,此際見諸史冊之畢姓名人,多父子、兄弟等有血緣關系者。另外,畢姓太原郡望、河内郡望、河南郡望已日益壯大,北魏出連氏改畢姓後,入遷洛陽,使畢姓河南郡望尤為昌盛,并蔭及河内。唐安史之亂後,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畢宏入蜀,偃師人畢構裔孫一支遷居郓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唐代末年,因避回鹘擄掠和黃巢之亂,有畢姓南及兩湖一帶。北宋時,代州雲中(今山西省大同)人畢士安因仕宦落籍河南鄭州,其孫畢良史先遷蔡州上蔡,靖康之恥後,避居江東。與此同時,有畢姓因仁宦或避難之故遷居江西、浙江、安徽等地。明初,山西畢姓人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陝西、山東、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清乾隆年間以後,河南、山東的畢姓人,伴随闖關東的風潮,通過海路,入遷東北三省。此際亦有沿海之畢姓赴台,或到東南亞和歐美各地者。如今,畢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畢姓約占全國漢族畢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姓是當今較為常見的姓氏,分布很廣,如北京,天津,河北之滄州、尚義、黃骅、阜平,山東之汶上、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監利,江西之金溪、崇仁,廣西之田林,廣東之吳川,雲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重慶之雲陽等地均有不少。畢姓在全國漢族人口中約占0.11%,居第一百二十五位。

六、家譜文獻

全國畢公裔宗譜,(民國)畢恩普等修撰,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開文石印局排印本一冊。

全國豐潤畢氏支派家譜,(民國)畢恩普等編輯,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全國畢氏宗譜,(民國)畢恩普等編輯,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開文石印局排印本。

河北深澤畢氏家譜,(清)畢恩普等修,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鉛印本。

江蘇無錫錫山畢氏重修宗譜四卷,(清)畢觐揚等重修,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淅江鄞縣鄞東下林岸畢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留餘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浙江鄞縣鄞東畢氏宗譜,(民國)畢東陽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浙江蘭溪畢氏宗譜六卷,(民國)畢鐘壬纂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徽州新安畢氏會通族譜十七卷,附錄一卷,(明)畢濟川修,畢鬰等纂,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安徽徵州畢氏家譜,(清)畢兆登修,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安徽徽州畢氏宗譜五卷,首一卷,(清)畢振選等修,清乾隆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七冊。

安徽石台畢氏宗譜四卷,(民國)合族裔孫同撰,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桐城皖桐畢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畢啟蒙輯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承啟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冊。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山東淄博淄川畢氏世譜,(清)畢岱熞重修,清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山東淄博淄川畢氏七修世譜,(清)畢文铎、畢岱輿等撰,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山東淄博淄川畢氏世譜,(清)畢芳撰,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

山東淄博淄西畢氏世譜六卷,(民國)畢撫遠纂修,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石印本。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圖書館。

湖北浠水薪水雨河畢氏族譜八卷,末二卷,(清)畢開等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冊。

湖北江陵續修江陵畢氏族譜六卷,(民國)畢承绶等續修,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敦義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廣東花縣畢氏家譜,著者待考,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畢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畢氏家乘一卷,附南村畢氏家譜一卷,(清)畢奎麟纂修,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畢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七、郡望堂号

郡望

扶風郡(今陝西興平)、東平郡(今山東東平)、河南郡(今河南洛陽)、河内郡(今河南沁陽)、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堂号

扶風堂:以望立堂。

東平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河内堂:以望立堂。

太原堂:以望立堂。

經訓堂:清朝時期,畢沅在幼年時期就失去了父親,全靠母親張藻培育成人。張藻是當時頗有名氣的才女,不僅能詩,而且學問淵博,還著有《培遠堂集》。畢沅在她的調教下,六歲能讀《詩經》、《離騷》,十歲便通曉聲韻,善作詩文。随後,張藻又親自把畢沅送到蘇州靈岩山,拜著名學者、詩人沈德潛和經學大師惠棟為師,以進一步拓寬視野。後來,畢沅中狀元當官,離開京城到陝西任巡撫,張藻還以母親特有的情懷,作了五十四句二百七十言《訓子詩》,殷切期望兒子“不負平生學,弗存溫飽志;上酬高厚恩,下為家門庇”。當張藻病故後,清乾隆大帝還特賜禦書“經訓克家”四字褒揚。畢沅為了銘記母親和皇上的恩賜,特将家族室名稱作“經訓堂”,将自己的詩文集名為《經訓堂集》。

培遠堂:同經訓堂,是畢沅的庶支子孫以先祖母張藻所著《培遠堂集》為堂号,與經訓堂并重。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八、字輩排行

山東桓台畢氏字輩:“汝夢斯廷遠承先德于以作征清本家學傳世其榮樹毓允昌循法守銘宗章克保宏業振升”。

山東青州畢氏字輩:“海右啟家嗣宗衍慶義方式谷慎行贻令雲裔其昌賓王利用”。

山東汶上畢氏字輩:“玉慶先德于士研經潔白”。

山東臨朐畢氏字輩:“吉緒永利世雲”。

山東淄川、巨野、萊蕪畢氏字輩:“自際盛世海岱豐凝遠承先德于耜研經傑輩家第昭曠堂亭溫良恭儉苗裔嗣(思)銘”。

安徽六安畢氏字輩:“廷明照如昌善(景)良”

安徽合肥畢氏字輩:“春永守金權文章為純粹張教治家祥”。

威海文登、榮成、吉林、遼甯畢氏字輩:“是以召世序庶可鑒重明遠應鴻大也永茂于文登”。

浙江鄞州畢氏字輩:“大任保厘鎬東志襄瑞冶”。

河北涿鹿畢氏字輩:“進義(玉洪)學(旭)博(傲)”。

河北固安畢氏字輩:耀、庭、慶、少、繼、振、曾

河北獻縣畢氏字輩:“炜士深根煌增”。

河北樂亭縣畢段村:“中永學元(麗)承(雅)。

内蒙敖漢畢氏字輩:“先有席衛萬庚廣連占魁”。

湖南畢氏一支字輩:“承家仁才代啟”。

雲南畢氏一支字輩:“亨順永發克敬乘先書練冊守孝友叢員”。

貴州盤州畢氏一支字輩:周應澤仁昌、英俊輔朝堂、忠貞克永守、昭漢顯其光

陝西米脂畢氏字輩:“萬兆鳳華台銀河龍門開”。

畢氏一支字輩:“世守恩錫(賜)永記相傳”。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畢氏

[111]8自[112]9際[113]10盛[114]11世 [115]12海[116]13岱[117]14豐[118]15凝 [119]16遠[120]17承[121]18先[122]19德 [123]20于[124]21耜(泗)[125]22研[126]23經(京) [127]24潔(結)[128]25白[129]26家[130]27第 [131]28昭[132]29曠[133]30堂[134]31亭 [135]32溫[136]33良[137]34恭[138]35儉 [139]36苗[140]37裔[141]38嗣(思)[142]39銘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九、姓氏名人

畢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武王克殷,封于畢。康王時以成周之象,命 畢公高保衛東郊,作畢命。

畢萬,春秋時晉人,畢公高之後,事獻公。晉滅霍、耿、魏,以魏封畢萬。其後韓、趙、魏果共分晉國。晉侯作二軍,公将上軍,大子申生将下軍。趙夙禦戎,畢萬為右,以滅耿、滅霍、滅魏。還,為大子城曲沃。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為大夫。初,畢萬筮仕于晉,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震》為土,車従馬,足居之,兄長之,母覆之,衆歸之,六體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殺。公侯之卦也。公侯之子孫,必複其始。”《左傳》

畢戰, 戰國,滕人。文公聞孟子言古井田之法,使戰主其事。

畢谌,三國,魏人,為東平别駕,張貌之叛,劫谌母弟妻子。曹操謝遣之。谌無去志,操為之流涕已乃亡去。

畢軌,三國魏,東平人,字昭先,少有才。明帝在東宮時,軌在文學中,正始中為中護軍轉尚書,司隸校尉,素與曹爽善,言多見從,後與爽同誅。

畢卓晉,銅陽人,字茂世。少放達。嘗曰:得酒滿數百斛船,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鳌,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太興末為吏部郎。比舍郎酒釀熟,卓因醉夜至甕下盜飲,為掌酒者所縛,明旦視之,乃畢吏部也。及過江為溫橋平南長史。卒于官。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構唐,偃師人。字隆擇,六歲能文。第進士。景龍末召拜禦史大夫。封魏縣男。與河南尹李傑,皆一時選。世謂畢李。複為義州長史。振弊抳私。号為清嚴。義宗嘉其獨行有古人風,賜玺書袍帶。官至太子詹事。卒谥景。

畢師铎,唐,冤句人,亁符初與裡人王仙芝嘯聚為盜,善騎射,其徒目為鹞子。仙芝死,降高骈,骈敗黃巢于浙西,多師铎力,甚見寵待。後骈惑于呂用之,骈自稱大丞相,與鄭漢章、張神劍等攻骈于揚州,殺之。後為孫儒所殺。

畢炕 ,唐,構子,天寶末為廣平太守,時安祿山攻城急炕堅守不下,城陷,以節死,賊遂複其家,谥忠。

畢坰, 唐,炕子。炕死難坰始四歲,與弟增子以細弱得不殺。為賞口,宗人宏以财贖出之,後舉明經,為臨渙尉。徐州節度使張建封聞坰笃行,表署幕府。後官王屋尉,以廉謹聞。

畢誠,唐,構從孫,字存之。早孤。夜燃薪照讀,通經史。第太和進士,累官翰林學士。黨項擾河西,宣宗召訪邊事,誠援質古今條,破羌狀甚悉。時号禁中頗牧,拜邠(同彬)甯節度使,到軍遣吏懷谕,羌人皆順。懿宗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旋兼平章節度河中卒。

畢宏,[唐]河南偃師人。天寶(七四二至七五六)中官禦史,左庶子。樹石奇古,擅名於代。初善畫古松,後見張躁,於是閣筆。大曆二年(七六七)為給事中,畫松石於左省廳壁,好事者皆詩詠之。樹木改步變古,自宏始。杜甫戲為雙松圖歌雲:天下幾人畫古松,畢宏已老韋偃少。山水亦妙。沈括嘗收畢宏畫兩幅。一幅作柱天高半峯滿八分,向下作斜鑿,開曲欄約峻崖,一瀑落下,兩畢姓大石塞路頭,一幅作一員平山,半腰雲遮,下碛石數塊,一童抱琴由曲欄轉山去,一古木卧奇石。均甚奇古。《唐朝名畫記、曆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封氏聞見記、杜工部集、海嶽畫史》。

畢衆敬,後魏,須昌人,小名捺。少好弓馬射獵。宋孝武辟為為部從事,曆事泰山太守。及明帝殺子業而自立,遣衆敬出旨兖州,衆敬遂以城降。黃興初就拜散騎常侍,兖州刺史,賜爵東平公,後乞還卒。

畢衆愛,後魏衆敬弟,随兄歸國,以兄為第一客。賜爵钜平侯,卒谥康。

畢元賓,後魏衆敬子。少豪俠有武幹。宋孝武時為正員将軍。入魏以功勳拜兖州刺史。為政清平,善撫民物,百姓愛樂之。官終殿中尚書。

畢聞慰,後魏衆愛子,字子安。襲爵,例降為伯,曆中散大夫,龍骧将軍,守廣平内史。中山王熙起兵,謀誅元叉,聞慰斬其使,發兵拒之,遷滄州刺史。尋為都督安樂王鑒軍司。卒谥恭。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祖彥 ,後魏聞慰子,字修賢。涉獵書傳,風度娴雅,為時所知。以侍禦史為元法僧監軍。法僧反,逼祖彥南入,永安中得還,曆光祿大夫卒。

畢祖朽,後魏元賓子。曆涉經史,好為文詠。起家元外郎,累加甯遠将軍。正始中梁将寇兖州,祖朽大破之,封南國縣開國男。神龜未除持節東豫州刺史。善撫邊人,百姓稱之,孝昌初改授瀛洲刺史。為鮮于修禮攻圍積句。拒守自固,病卒于州。

畢祖晖,後魏,祖朽弟。早有器幹,神龜中曆幽州刺史,能得民和。入為光祿大夫。正光中幽州民反,複以為刺史。祖晖突圍入治,有全城功。封新城縣開國子。值蕭寶夤敗退,祖晖乃拔城趨華州。後從大栅嶺規入州城,敗賊叱幹麒麟。已而賊淹至,兵少糧竭,為賊所乘,沒于軍。

畢義雲,北齊,祖晖子,小字陁兒。少豪俠,晚方折節從官,曆尚書都官郎中,性嚴酷。文宣受禅,累遷禦史中丞,彈射不避勳親。孝宗大慚,顧命義雲入北宮參審。遂勸進。仍從幸晉陽,參預時政,尋除兖州刺史,恣情驕侈。為孽子善昭所害。

畢義顯,後魏,祖晖弟子,與弟義儁性并豪率。天平已後梁武帝使人遷往,曆經兖城,前後州将以義顯兄弟善營鲑膳。器物鮮華,常兼長史,接宴賓客。義顯左将軍|、大中大夫。義儁曆兖州别駕卒。

畢資倫, 金,缙山人。泰和中南征。從軍轉戰有功,累擢都總領。屯泗州,興定中,宋軍破泗州,資倫被執投水死。

畢祖高 ,宋,字訓誠。在太學二十年,沈重端肅。得師儒體,鹹淳初授常懷府教授。執贽門下者,後皆為名儒。遷建昌軍佥判,緻仕卒。

畢允升 ,宋,臨川人,字元吉。有文名,精于周禮。嘉定進士,官國子監博士兼史職。曆知郴、邵二州。以廉稱。

畢士安,宋,代州人,至鄭求師,因為鄭人。字仁叟,乾德進士,淳化中為翰林學士,景德初應韶陳選将納兵理财之法,真宗嘉納,進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未閱曰,拜平章事。帝幸檀淵,士安扶疾及罷兵,從選。乃安邊要。選良守将易置之,議互市,除鐵禁,招流亡,廣儲蓄,中外略安。士安端方沈雅,所至以嚴正稱。卒谥文簡,有文集。景德時與寇準并相。

畢良史 ,宋,士安孫,字少董。紹興間進士。閉戶著春秋正辭,論語談古書。喜字學,得晉人筆法,善畫巢木竹石。少遊京師,買賣古器字畫之屬,出入貴人之門。當時謂之畢償賣。後知東明縣,搜求古器書畫,以達行在。高宗大喜,改京秩,人又稱畢古董。

畢仲衍,宋,士安曾孫,字夷仲,以蔭為陽翟主簿。舉進士第,吳充引為中書檢正。奉使契丹。宴射連破第,衆驚異之。後以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理院,為官制局檢讨。高麗使入貢,上元夕,仲衍與使者宴東閣下,作詩頌聖德,神宗次韻賜焉。當時以為榮,撰中書備對。擢起居郎卒。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生 ,宋,士安諸孫,寓居吳郡,善畫牡丹。

畢田 ,宋,長沙人,博學工詩。真宗朝以吏部郎兼侍講。一日居經宴,值天寒。奏蠲臨湘七郡科調,裡人德之,因祀焉。

畢再遇,宋,兖州人,字德卿。姿貌雄傑,武藝絕人。以恩補官,隸侍衛司馬。取泗州,定盱眙,完楚州,皆以勇智立奇功,稱名将。官至武信軍節度使,卒谥忠毅。

畢仲遊,宋,仲衍弟,字公叔。與仲衍同舉進士。元佑初為軍器衛尉丞。召試學士院,蘇轼異其文擢為第一,加集賢校理。提點河東路刑獄。韓缜稱其真清。徽宗時入為吏部郎中。堕黨籍,坎壈而終。為文雄偉博辯,多深識遠計,有“西台集”。

畢仲愈 ,宋,仲遊弟,字将叔。工詩,曆國子監丞,知鳳翔府,坐仲遊陷黨籍。例廢黜,徽宗以為都官郎中。擢秘書少監卒。

畢贊, 宋,長沙人。仕郡為引贊吏。性至孝,父母皆八十餘,轉運使表其事,诏贊解職終養。

畢升,宋,英山人,慶曆中布衣,創為活字闆印刷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闆,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鐵範置鐵闆之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闆,以火炀之。藥稍镕以一平闆按其面,則字平如砥。印數千百本極為神速,為中國有活字闆印刷之始。

畢瑄 ,明,洪武初知東莞縣,時遭元季兵燹,瑄扶循安輯,流亡來歸。田裡日辟,廉能之譽著聞于時。

畢輝 ,明,東平人。洪武中為崇德知縣,在官執法不容奸惡。帝造行人齎勅勞之,賜以樽酒。

畢自嚴,明,淄川人,字景曾。萬曆進士,授松江推官。年少有吏才,累官至太仆卿。天啟初遼陽覆,廷議設天津巡撫,專饬海防。改自嚴右佥都禦史以往。置水軍,繕戰艦,備戍器。及熊廷弼建三方布置策,天津居其一。先習陸戰,軍由是可用。在事數年,綜和撙節,公私賴之。轉南戶部尚書,以忤魏忠賢引疾歸。崇祯初起戶部尚書,晉太子太保,緻仕卒。

畢亨,明,新城人,字嘉會。成化進士。授吏部主事,仕至南京工部尚書。亨氣識英遇,好學多問。耿介正直之操,有古大臣風。

畢宗義, 明,河南人。留心術數之學,善相地,有奇驗。

畢昌, 明,仁和人,字裕後。永樂進士。累官吏部考功主事,升郎中。二十餘年,清慎如一日,有雅度。人未嘗見其疾言遽色。官至南京左通政。

畢本 ,明,淄人,字子務,号昆山。善畫山水人物,工詩嗜琴。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荩臣, 明末太醫學家,字敦五,新城人。授太醫院吏目,崇祯壬午城陷遇害。精傷寒,痘症,時常設藥施人。

畢拱辰,明,掖縣人,原籍文登,字星伯。好讀書,工詩。萬曆進士,由知縣遷翼甯兵備佥事。李自成攻太原,拱臣與巡撫蔡懋德以死守,城破,抗節死。

畢懋良, 明,歙縣人。字師臯,号見素。萬曆進士,由萬載知縣累遷福建左布政使,赈饑民,減加派,撫降海盜,以善績稱。後擢戶部右侍郎,督倉場。以補附魏忠賢落職,崇祯時起兵部左侍郎,緻仕歸卒。

畢懋康 ,明,懋良族弟,字孟候,号東郊。萬曆進士,以中書舍人授禦史。視鹽長蘆,天啟初累官右佥都禦史。撫治鄖陽。魏忠賢以其趙南星所引,欲去之。禦史王際逵刻附麗邪黨,遂削職。崇祯初起南京通政使,曆南京戶部右侍郎,旋引疾歸。工古文辭,能畫。著有西清集,管涔集,疏草。

畢锵,明,石棣人,字廷鳴。嘉靖進士。曆官南京戶部尚書。帝以風霾谕所司陳時政,锵上九事,并切要,近幸撓之,不盡行乃引年歸。锵遇事守正,有物望。緻仕後,賜存問者再。卒谥恭介。

畢翰, 明,休甯人,字伯羽。穎悟力學,得王守仁傳習錄。即走書間喜怒哀樂之中。後從羅欽順證悟宗旨,著有性學衍義諸書。

畢沅清,鎮洋人,字湘蘅,一字秋帆,自号靈嚴山人。乾隆進士,官至湖廣總督。好著書,鉛椠不去手。經史國小,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嘗謂經義當宗漢儒,說文當宗許氏。編年之史,莫善于溧水。因有傳經表,經典辨正,續資治通鑒之作。其他著述有山海經,晉書地理志校注,關中中州山左金石諸記,靈岩山人詩文集。

畢泷, 清,沅弟,字澗飛,号竹癡。工畫山水及竹,蒼雄而秀,深得古法。又工詩。

畢金科, 清,臨沅人,字應候。鹹豐間從塔其布軍,骁健亞于塔其布。能匹馬陷堅,穿出敵陣之背,戰樟州鎮,複饒州累官遊擊。攻景德鎮,陷陣死,谥剛毅。

畢溥 ,清,沅從弟,字逢源,号竹濤。工書法,深入趙、董之室。

畢大椿, 清,婁縣人,字澗雲,号松友。工畫山水,供奉内廷。後歸裡省親,得疾端坐而逝。

畢宏述 ,清,海鹽人,字既明。精篆隸,有六書通,念園詩草。

畢曰澪, 清,益都人,字秋岐。康熙中由貢生任知縣。有“滇遊記”,“蒼洱小記”。

畢定邦 ,清,山東人,字康候。其交善拳棒,父以武藝遊闵,定邦悉得其傳。父死随饒廷選平小刀會有功,複從戰江西,解廣信圍。後率所部歸闵,勇械鬥,定邦彈壓之,中槍死。定邦性至孝,明大義,其轉戰廣信時,年二十餘,翩翩如書生,遇敵未嘗怯。及死,人皆惜之。

畢振姬,清,高平人,字亮四,号王孫又号颉雲,順治進士,曆員外郎。公餘獨坐陋室中,布被瓦镫伏讀不倦,時稱為有官僧。官至湖廣布政使。清操絕俗。有尚書注,西河遺教,四州文獻摘抄,三川别志,西北文集。

畢紹棠 ,清,直隸人,字也香,嘉慶時官知州,工書畫。清蔣寶令《墨林今話》曰:也香書宗二王,無劍拔弩張之态,書法蒼勁有力。

畢著清,歙縣女子,字韬文。父守薊丘,與流賊戰死。著時年二十,夜率精銳入賊營,刃其渠,衆潰遂與父死還,後歸王聖開。偕隐昆山卒。

畢華珍,[清]字子筠,江蘇太倉人。工畫山水,空蒙蕭瑟,似能不能。尤工吟詠,名列乾、嘉(一七三六至一八二O)詩壇點将中。晚歲養疴禾城(今浙江嘉興)。築梅巢以居,作雜詩三十七首,傳誦一時。鹹豐(一八五一至一八六一)初與秀水王仲瞿(昙)為忘年交,曾登其煙霞萬古樓。《寒松閣談藝瑣錄》。

畢-漢字的藝術與中華姓氏文化荀卿庠整理

畢萬侯,[約公元一六五三年前後在世]字晉卿,吳縣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清世祖順治中前後在世。工作曲,著有紅芍藥、竹葉舟、呼盧報、三報恩、萬人敵、杜鵑聲等傳奇六種。《曲錄》新傳奇品評為“白壁南金,精彩眩目”。

畢道遠,清,淄川人,原籍文登,明沛縣知縣畢靖之七世孫。字東河,道光進士,任曹河總督二十年,官至禮部尚書。書法米芾,名重一時。

畢慧,[清]女。字智珠,号蓮汀,自号靜怡主人,江蘇太倉人。沅(一七三O至一七九七)女,适嘉善陳觐光。善丹青,有恽壽平之風。工詩,其踏青詞載入吳澹川南野堂筆記。著有遠香閣吟草、名列國[清]朝名媛集。《楓泾小志、瓯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絡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了解家族曆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