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血統的負擔:論劉晔的困境劉晔與劉勳劉勳的下落劉晔在三祖時代的尴尬境遇小結

作者:胖咪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劉晔是曹魏侍中,曆仕三朝,功勳卓著。從記載來看,可謂算無遺策、奇謀百出。

劉晔與郭嘉、程昱等人合傳,被陳壽稱作“智計籌劃,荀攸之俦俪”,足見其謀主地位。

劉晔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于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魏書 劉晔傳》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劉晔雖然功勳至大,但在魏武、魏文、魏明三朝,卻均受猜忌;不僅其才華無法盡情施展,甚至連身家性命也岌岌可危。

關于劉晔“處嫌疑之地”的原因,在其本傳已經清楚寫明。即劉晔因為漢室宗親的身份,在“漢魏鼎移”的大環境下,尴尬無比,不得不謙退自保。

(劉)晔睹漢室漸微,(自)己為支屬,不欲擁兵。--《魏書 劉晔傳》

本文主要就劉晔“立功”與“不賞”的記載,勾稽串聯史料線索,論證“宗室身份”對劉晔的負面作用。

本文共 4500 字,閱讀需 9 分鐘

<h1>劉晔與劉勳</h1>

劉晔歸降曹操,是因故主(廬江太守)劉勳被孫策擊破,随勳北降曹魏。

廬江太守劉勳率衆降,封為列侯。--《魏書 武帝紀》

雖然《劉晔傳》稱其因為宗室身份而“不欲擁兵”;但從劉晔的早年行為中,可以看出其絕非甘于貧賤,反而野心勃勃。

劉晔是揚州淮南人,在漢末喪亂之際,曾寫信招募魯肅,想要“共襄大業”。按魯肅為徐州臨淮人,劉晔的招募範圍可謂頗大;在魯肅未能如約前來後,劉晔轉而謀殺揚州宗帥鄭寶,并吞其部曲。之後與廬江太守劉勳合兵。

劉子揚(即劉晔)招(魯)肅往依鄭寶,肅将從之。(周)瑜以權可輔,止肅。--《通鑒考異》

(劉)晔因自引取佩刀斫殺(鄭)寶,斬其首以令其軍,雲:“曹公有令,敢有動者,與寶同罪。”--《魏書 劉晔傳》

血統的負擔:論劉晔的困境劉晔與劉勳劉勳的下落劉晔在三祖時代的尴尬境遇小結

劉晔引刀斫殺鄭寶

從劉晔“先殺鄭寶、後投劉勳”的記載中,不難看出,所謂“曹公有令”純系事後的附會之辭。可知其起事之初,實際是擁兵聚衆,圖謀割據。而劉勳本人,大機率也是漢廷宗親(劉勳記載散佚)。

按劉晔出于東漢阜陵王之後,雖然詭稱“不欲擁兵”,實際無論如何也洗不掉“宗室擁兵”的尴尬。

劉晔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漢光武子阜陵王延後也。--《魏書 劉晔傳》

晔睹漢室漸微,己為支屬,不欲擁兵。--《魏書 劉晔傳》

由此可知,所謂的“放棄兵權”不過是文過飾非,是針對劉晔日後在曹魏的尴尬境遇(屢受猜忌)而言。

清代學者何焯,便清楚地點破其玄機所在。

此時曹氏代漢之勢未成,以支屬不欲擁兵,乃(劉)晔後來飾詞。--《義門讀書記》

<h1>劉勳的下落</h1>

劉晔故主劉勳,在曹魏顯赫一時,乃至“貴震朝廷”,與當年的劉備極為相似。然而在建安十八年(213)之後,劉勳便不見記載。覽查諸書,可知是遭到曹操隐誅。

(劉勳)嘗從(杜)畿求大棗,畿拒以他故。後勳伏法。--《杜氏新書》

故主遭到誅殺,對劉晔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尤其考慮到劉勳與劉晔的宗室身份,恐怕“敲打的意味”,比張繡之于賈诩更甚。

注: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誅張繡,張繡故吏賈诩聞訊大驚,阖門自守。

如果能注意到建安十八年(213)《魏公勸進表》中的勸進群臣,就會發現《劉晔傳》所謂“漢室衰微、宗室欲隐匿自保”雖系附會之語,卻也反映了客觀情況。

即劉氏宗親,在曹魏陣營很受猜忌,居高位者不多。

彼時(213)漢魏鼎移,群臣勸曹操晉位魏公,遂開嬗代大幕。除了諸夏侯曹氏,外姓勸進者、見于記載者如下:

荀攸、鐘繇、涼茂、毛玠、程昱、鮮于輔、董昭、賈诩、薛洪、董蒙、王粲、傅巽、王選、袁渙、王朗、張承、任籓、杜襲、王圖、萬潛、謝奂、袁霸諸人。

注:勸進者名單,見《武帝紀》引王沈《魏書》載魏公令。

其中劉姓勸進者唯三:劉勳、劉展、劉若。

注:劉勳為平虜将軍,劉展為奮威将軍、劉若為建武将軍。

就在這可憐兮兮的三位劉姓宗親中,劉展還不姓劉,而姓鄧,即《典論 自叙》中的“将軍鄧展”。古時“劉”、“鄧”寫法相似,系傳抄訛誤。

(劉展)當依《典論》作“鄧展”。所謂“願鄧将軍捐棄故伎,更受要道”者,即其人也。--潘眉《三國志考證》

換言之,在建安十八年(213)曹操篡漢之勢已成的情況下,曹魏陣營中位高權重的劉姓大将,竟然隻有兩人(劉勳、劉若)。且不說劉勳不久還被曹操找借口殺掉了。

征虜将軍劉勳貴寵驕豪,又(司馬)芝故郡将,賓客子弟在界數犯法。勳與芝書,不著姓名,而多所屬托。芝不報其書,一皆如法。後勳以不軌誅,交關者皆獲罪。--《魏書 司馬芝傳》

血統的負擔:論劉晔的困境劉晔與劉勳劉勳的下落劉晔在三祖時代的尴尬境遇小結

劉勳貴寵驕豪,遭曹操誅殺

所謂劉勳“放縱不法”純系掩人耳目;實際曹洪比劉勳更加放縱,依然受寵如故。可見劉勳之死,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從彼時的環境來看,劉勳受誅,與“漢廷宗室典兵”密不可分,實際是犯了曹操的忌諱。

是以,雖然劉勳一度“為魏武所寵、貴震朝廷”,最終仍不免被殺。

平虜将軍劉勳,為太祖所親,貴震朝廷。--《杜氏新書》

如果将時間線拉長,會發現劉勳的待遇,與當年(199)的劉備非常相似;曹操對待劉先主,也是“同輿而行、交席而坐”,劉備也曾經官拜左将軍,成為彼時官階最高的外姓将領。

但劉備的政治智慧明顯強于劉勳,他知道曹操不過是矯情忍性,日久必不相容(一如對待張繡),遂亡奔徐州,分道揚镳。

陳壽稱劉備叛走,核心原因是為了躲避曹操毒手;可謂一語道破玄機。

(劉備)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指曹操)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雲爾。--《蜀書 先主傳》

我敢肯定,如果劉備當年留在許縣,一定逃不掉兔死狗烹的下場。政治本就是無情的,掌兵的漢室宗親,無疑更是篡逆者的眼中釘。

比劉勳之死更值得注意的,是彼時(213)的劉晔,竟然不在勸進者之列。不知道彼時的劉晔,是否已經失寵,是以遭到曹操敲打。

<h1>劉晔在三祖時代的尴尬境遇</h1>

劉勳被誅後,劉晔徹底認清形勢,死心塌地為曹魏出謀劃策。然而卻屢遭猜忌,最終憂憤緻死。

(1)曹操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征張魯,糧盡欲退;劉晔拼死勸勵,才得以克平漢中。

蜀中、漢中唇齒相依,漢中既破,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斬之不能止”。劉晔勸曹操一鼓作氣,攻滅劉備,但此時曹操的心思已經不在建功立業,而想憑借收取漢中的的威望、積累政治資本。劉晔之計,遂不能用。

魏武後克平張魯,蜀中一日數十驚,劉備雖斬之而不能止,由不用劉晔之計,以失席卷之會,斤石既差,悔無所及。--裴松之

清代學者姜宸英,為此曾大罵劉晔,稱他與劉備“同為宗室”,卻助纣為虐。

(劉晔)策蜀是矣。但晔故宗室,區區炎漢,惟蜀一綖,而晔必欲滅之,譬之禽獸,其枭與獍欤?--姜宸英

實際姜氏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劉勳之死”對劉晔的心理震懾是無比巨大的,劉晔必須通過“大表忠心”,才能獲得曹操的諒解與信任;否則劉勳的昨天,便是劉晔的明天。

(2)曹丕

曹操死(220),劉晔輔佐曹丕。

劉備伐吳時(221),孫權腹背受敵,不得已向曹魏稱臣。魏國群臣皆賀,唯獨劉晔道破孫權的詭詐心思。孫權複叛,又是劉晔提前預知。

曹丕“伐吳不克”之後,對劉晔的功績不但不予獎賞,反而加以斥責,稱“不可隻知道情勢,還得知道如何替朕剿滅二賊”。

大駕停住積日,(孫)權果不至,(文)帝乃旋師。雲:“卿(指劉晔)策之是也。當念為吾滅二賊,不可但知其情而已。”--《魏書 劉晔傳》

血統的負擔:論劉晔的困境劉晔與劉勳劉勳的下落劉晔在三祖時代的尴尬境遇小結

卿不可但知其情而已

有功不賞、無罪卻罰。如此荒悖的反應,很明顯不是正常的行為。

劉晔當年勸魏武伐蜀,魏武不納;谏魏文孫權有叛心,魏文又不聽。如今其言皆驗,曹丕卻反過來指責劉晔沒有盡到責任,這簡直是故意找茬兒。

蜀将孟達來降(220),又是劉晔提前看出孟達“有苟得之心,日久必叛”。

(劉)晔以為“(孟)達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術,必不能感恩懷義。新城與吳蜀接連,若有變态,為國生患。”--《魏書 劉晔傳》

結果曹丕又不聽,還将上庸、房陵、西城三郡一并封賞給孟達,賜達為散騎常侍(位同侍中),顯貴無比。結果孟達在曹丕死後,果然叛亂,一如劉晔所言。

曹丕的行為,有意無意地反映出了“敲打劉晔”的意味,即“篡奪者”内心深處對“漢室宗親”的提防,是以魏朝皇帝對劉晔的“心理門檻值”也就設得特别高。

換言之,劉晔的計策如果正确,曹氏君主也未必肯聽(基本是從來不聽);但劉晔的計策如果不驗;那便正好有了誅殺劉晔的理由。

(3)曹叡

随着曹丕死去(226),曹叡繼位,劉晔的前路似乎看到曙光。進爵東亭侯,食邑三百戶。

明帝即位,進(劉晔)爵東亭侯,邑三百戶。--《魏書 劉晔傳》

從另一個角度看,劉晔在武、文兩朝,屢建奇策,卻連個“亭侯”都沒混到,竟被提防到這個地步。

然而,劉晔在明帝朝的好日子也沒過多久,便又遭構陷,最終竟被活活氣死。

如前所述,劉晔被長期猜忌,是以養成了“揣摩君主心思“的習慣。結果正是這個習慣,斷送了劉晔的政治生命。

因為劉晔善于揣摩對方心思,是以很受明帝喜愛。中領軍(禁軍主帥)楊暨對明帝說:

“陛下可将心思反着和劉晔講,如果劉晔與陛下回答相反,說明他與陛下的本心相合;這就說明劉晔時常揣摩聖意,其心不軌。”

或惡晔于(明)帝曰:“晔不盡忠,善伺上意所趨而合之。陛下試與晔言,皆反意而問之,若皆與所問反者,是晔常與聖意合也。複每問皆同者,晔之情必無所複逃矣。”--《傅子》

實際這是誅心的毒計。因為即使劉晔的回答、與明帝的本心相合,楊暨依然可以詭稱“劉晔的本志與陛下相反”。這其實是一個無解的悖論。

換言之,劉晔被信任還是被疏遠,其實不在劉晔,而在明帝。要看明帝是否真的相信劉晔這個漢廷宗親。

最終不出意外,劉晔被明帝疏遠,“狂疾憂死”。與董太後、劉瑁、荀彧等人落得相同下場。

(明)帝如言以驗之,果得其情,從此疏焉。(劉)晔遂發狂,出為大鴻胪,以憂死。--《傅子》

血統的負擔:論劉晔的困境劉晔與劉勳劉勳的下落劉晔在三祖時代的尴尬境遇小結

劉晔狂疾憂死

足見劉晔不以道終,甚至可能遭到隐誅。畢竟明帝“持法深刻、動辄以小過誅殺大臣”,失寵的劉晔,恐怕亦不能免。

明帝喜發舉,數有以輕微而緻大辟者。--《魏略》

<h1>小結</h1>

劉晔的人生,清楚描繪了“前朝宗室”在新朝的尴尬境遇。

青年時代的劉晔,文武兼備,又曾在亂世誅殺英豪(鄭寶),割據一方。

晔有膽智,言之皆有形。--《傅子》

似劉晔般的枭雄人物,其實與劉勳、劉備的氣質、履曆頗為相似。隻不過因為在曹魏沒有掌兵的機會,是以逐漸退化為謀主型人物。

看劉晔在魏明帝朝始封侯,且食邑不過三百,爵位不過亭侯;便知道魏武、魏文兩朝,劉晔根本得不到帶兵的機會。

劉晔不僅沒有領兵的機會,甚至連獻納的計策都被經常否決。雖然後續發展,無數次證明了劉晔的戰略眼光有多麼銳利。

諷刺的是,劉晔的能力越高,曹氏對其的猜忌也便越重。這又形成一個悖論:

身處“嫌疑之地”的人物,不能太沒用,又不能顯得太有用。

劉晔獻策不納,理由顯而易見。因為曹氏父子從來沒打算聽從劉晔的計策,隻是通過試探劉晔的立場,來決定是否需要“清除隐患”。是以劉晔與劉備雖同為漢室宗親,卻拼命勸魏武剿滅蜀漢,乃至捶胸頓首。這并非劉晔無情,實是形勢所迫。

看建安十八年(213)的《魏公勸進表》,即可知曉彼時的劉姓将領有多麼不受待見。

劉晔故主劉勳之死,對劉晔的打擊極為沉重,與張繡之于賈诩相似;然而單論籌畫智計,劉晔比賈诩卻也不遑多讓。但賈诩可以官至太尉,劉晔卻連做個亭侯都困難。可見漢室宗親的身份,給劉晔帶來多麼巨大的桎梏和拖累。

在平行時空中,走上另一條道路的劉晔,或許可以割據一方,與曹操、孫權并世稱雄。然而曆史是無法假設的,身處“漢魏更疊”的大環境下,劉晔雖然極力自保,卻最終受盡猜忌、難逃一死。大概是宿命使然吧!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身處鼎移亂世,又哪曾會有選擇的機會呢!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