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嘉靖帝:我用了三年半,終于證明了“我爸是我爸”起因經過第一次交鋒第二次交鋒‍第三次交鋒‍結論背後的勢力較量

作者:默飛雜記

你怎麼證明“你爸是你爸”呢?是不是覺得這個問題不可思議?我爸是我爸,這還用證明嗎?但是,明朝有一個皇帝,卻用了三年半的時間,才終于證明了“他爸是他爸”。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大禮儀之争”。

嘉靖帝:我用了三年半,終于證明了“我爸是我爸”起因經過第一次交鋒第二次交鋒‍第三次交鋒‍結論背後的勢力較量

來源于網絡

<h1 class="pgc-h-arrow-right">起因</h1>

正德十六年,正德皇帝朱厚照突然暴斃,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絕後了,然而,國不可一日無主,遵正德遺诏,迎興獻王之子-朱厚熜繼位,兩人是同一個祖父的堂兄弟。

嘉靖帝:我用了三年半,終于證明了“我爸是我爸”起因經過第一次交鋒第二次交鋒‍第三次交鋒‍結論背後的勢力較量

《大明王朝1566》嘉靖帝

<h1 class="pgc-h-arrow-right">經過</h1>

根據《皇明祖訓》中所說的“兄終弟及”的原則,于三月十五日派定國公徐光祚、壽甯侯張鶴齡、驸馬都尉崔元、大學士梁儲、禮部尚書毛澄、太監谷大用等前往安陸迎接朱厚熜,到京師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達安陸(谷大用先期至,朱厚熜不許其私谒)。

正德十六年四月初一,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辭别母妃啟程。四月廿二,朱厚熜抵達京師,止于郊外。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一次交鋒</h1>

禮部尚書毛澄根據楊廷和的授意,采用皇太子即位的儀式。要求朱厚熜按照禮部的方案(由東華門入,居文華殿),擇日登基。

朱厚熜敏銳地察覺到這關系到他的正統帝位,對右長史袁宗臯說:“遺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堅持不從東華門進,否則就不當這個皇帝了。 最後群臣拗不過,隻好改變方案 ,從大明門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诏書曰:“奉皇兄遺命入奉宗祧”。以第二年為嘉靖元年。

第一次交鋒以朱厚熜完勝結束,是“繼統”,而不是“繼嗣”。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二次交鋒‍</h1>

不久之後,嘉靖帝下令群臣議定明武宗的谥号以及他親生父母的祭拜級别和方式,目的是提高他親生父母的地位。

以内閣首輔楊廷和為首的朝中大臣援引漢朝定陶恭王劉康(漢哀帝生父)和宋朝濮安懿王趙允讓(宋英宗生父)先例,認為嘉靖帝是由小宗入繼大宗,就應該尊奉正統,要以明孝宗為皇考,興獻王改稱“皇叔考興獻大王”,母妃蔣氏為“皇叔母興國大妃”,祭祀時對其親生父母自稱“侄皇帝”。另以益王次子崇仁王朱厚炫為興獻王之嗣,主奉興王之祀。五月初七,禮部尚書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餘人将此議上奏皇帝,并聲稱朝臣中“有異議者即奸邪,當斬”。

這段話簡單地說,意思就是嘉靖帝是以二房的身份,繼承了大房的位置,那他就得把自己的伯父伯母叫爸爸媽媽,把自己的爸爸媽媽叫叔叔阿姨。

這樣胡扯八道的事,連我們都不能接受,何況嘉靖皇帝呢?這個皇帝可是曆史上有名的聰明人。

雙方就僵住了。此時嘉靖的皇位還沒有那麼穩固,也沒有自己的親信,一個十四歲的少年,能怎麼辦呢?

他起先試圖優撫楊廷和,還給了毛澄許多黃金,想讓他們主意,明朝的大臣都是有名的“杠精”,結果可想而知,嘉靖帝又幾次下诏讓大臣給他親生父母想封号,結果大臣都不鳥他。一個皇帝,被大臣這樣頂撞,嘉靖心裡窩了一肚子火。

正德十六年七月初三,新科進士張璁上疏支援嘉靖帝,認為他即位是繼承皇統,不是繼承皇嗣,即“繼統不繼嗣” ,嘉靖帝高興壞了,終于有人支援他了。但張璁勢單力孤,嘉靖帝隻有先妥協一下。在奉迎的禮儀上,嘉靖帝堅持以皇太後的禮節,迎接他親生母親蔣妃入京,遭到楊廷和的反對,嘉靖帝估計心力交瘁了,痛哭流涕,表示願意辭去皇位,跟他母親一起回安陸,這招一出,楊廷和沒辦法了,隻得讓步。當年十月,嘉靖帝以皇太後的禮節,迎接母親入宮了。

第二次交鋒,又以嘉靖帝勝利告終,把自己的母親變成皇太後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第三次交鋒‍</h1>

隔了兩三年,被貶到南京當刑部主事的張璁與和同僚桂萼等上疏重提舊事。這些都是新進的官員,當然不願意被排擠到權力中心之外了。嘉靖帝下旨,诏兩人入京,在“繼嗣派”策劃暗殺張璁與桂萼的時候,嘉靖帝封兩人為翰林學士,專門負責禮儀事項 ,态度已經很明确了。

嘉靖三年正月,召叢集臣集議,楊廷和見皇帝又要改主意了,上疏請求緻仕,就是辭職不幹了。這時候,嘉靖帝的皇位穩固了,早就厭煩了楊廷和的飛揚跋扈,就順水推舟,同意了。

此時,感到群龍無首的禮部尚書汪俊又要搞事了。他和吏部尚書喬宇等近兩百五十人一同進言,反對嘉靖帝以興獻王(嘉靖親生父親)為皇考。嘉靖帝當然不高興了,下令更多的官員參與讨論。沒想到,給事中張翀等三十二人,禦史鄭本公等三十一人,以及鄒守益等,也反對。狀元唐臯也傾向于反對。鄒守益是王陽明的大弟子,唐臯是前朝狀元,在朝中都屬于影響較大的文臣,嘉靖帝惱羞成怒,把這些人貶的貶,罰的罰,罵的罵,都給收拾了。最後,汪俊等隻好妥協:

“于興獻帝、興國太後止各加一‘皇’字,以備尊稱。”

第三次交鋒又以嘉靖帝的勝利,結束了争論,把自己的爸爸變成了沒當過一天皇帝的皇帝。

<h1 class="pgc-h-arrow-right">結論</h1>

一個十幾歲的皇帝,以一己之力,對抗滿朝文武大臣,憑借着他的權謀和聰明,一步步戰勝了正德帝的舊臣,鞏固了自己的皇位,證明了“我爸是我爸”。

<h1 class="pgc-h-arrow-right">背後的勢力較量</h1>

明法之争:大禮議從表面上看是一場政治鬥争,或禮儀之争,實際上是對武宗遺诏的法律诠釋過程。世宗和張璁赢得大禮議的勝利是明代法律的勝利,并是以捍衛了明朝法律的尊嚴并維護了明朝的政治秩序 。

新舊勢力之争:嘉靖初年,以楊廷和為首的舊勢力,都是前面兩朝的遺老,張璁、桂萼為代表的新進勢力之間的交鋒,嘉靖帝不收拾舊勢力,皇位就不穩固 。

意識形态之争: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之争。嘉靖年間,“心學”異軍突起。楊廷和代表着“理學”正統,“理學”的“天理”貌似強大,事實上卻僵硬古闆。而心學派的新進大臣,卻已經接受了心學,反對理學的僵化,兩種思想交鋒,“心學”首次戰勝“理學”,标志着程朱理學一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 。

嘉靖帝:我用了三年半,終于證明了“我爸是我爸”起因經過第一次交鋒第二次交鋒‍第三次交鋒‍結論背後的勢力較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