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秋瑾的平生履歷秋瑾

作者:一心一意5004490

目錄

人物生平

早年歲月

革命生涯

從容就義

主要成就

人物評價

轶事典故

墓葬後記

秋瑾看戲

嫉惡如仇

中國女報

縣令自缢

家庭成員

關聯作品

個人詩詞

夫妻合傳

後世紀念

人物故居

紹興故居

雙峰故居

湘潭故居

株洲故居

雲霄故居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影視形象

人物争議

<h1 class="pgc-h-arrow-right">秋瑾</h1>

辛亥女傑,民族英雄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2個義項展開

秋瑾(1875年11月8日,一稱1877年11月15日 -1907年7月15日),生于福建省閩縣,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我國民主革命的重要上司人之一,她也是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位為民主革命而犧牲的女英雄,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提倡女權女學,為婦女解放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

中文名稱秋瑾

外文名稱Qiu Jin

别名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改瑾,字競雄

國籍中國

民族漢族

秋瑾詩

秋瑾簡介

秋瑾生平

秋瑾的詩

鑒湖女俠

秋瑾絕命書

秋瑾的英雄事迹

秋瑾名言

辛亥三傑

秋瑾故事

人物關系

王廷鈞丈夫

王燦芝女兒

王沅德兒子

秋瑾,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号旦吾。東渡後改名瑾,字競雄,自号"鑒湖女俠",筆名秋千,曾用筆名白萍。籍貫浙江山陰(今紹興市),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出生于福建省雲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 1916年修的湘鄉《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诰封夫人,光緒三年丁醜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殁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

秋家自曾祖起世代為官。秋瑾父秋壽南,官湖南郴州知州。嫡母單氏,為浙江蕭山望族之後。秋瑾幼年随兄讀書家塾,好文史,能詩詞,15歲時跟表兄學會騎馬擊劍。

1894年,其父秋壽南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将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撫琴,或下棋談心,往來十分密切"。後來3個人被譽為"潇湘三女傑"。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軍入京之戰亂,又回到家鄉荷葉。次年在這裡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複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會集會,登台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 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撷芬發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複中原為宗旨,創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 "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志上發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制度醜惡,宣傳女權主義,号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麼'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說,我們女子要是有志氣的,就應當号召同志與它反對。""但是從此以後,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後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字裡行間,充滿了女權解放的激情。 秋,繼入青山實踐女校,并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後,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範專修科,随即回國籌措繼續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别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并由徐介紹參加光複會。徐錫麟、秋瑾先後加入光複會後,國内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願将生命作犧牲。""拚将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浔鎮浔溪女校任教,發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系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浏醴起義發生後,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甯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并擔任浙江方面的發動工作。到杭州後,與将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複會。不久,萍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費,并和家人訣别,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後,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 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為宗旨"。并為該報寫了《發刊詞》,号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

旋因母喪回紹興,秋瑾又先後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點,繼續派人到浙省各處聯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複軍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後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後改為19日。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事洩。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衆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3日 ,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1907年7月15日淩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秋瑾雖非女性獻身中國革命的首例,但卻是第一位引發社會強烈反響的女烈士。 終其一生,她都在為伸張女權而奮鬥,在為革命建國而努力,把婦女運動與排滿的革命運動結合在一起。

近代中國是一個革命的時代,革命離不開作為"半邊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适應了時代的需要,因而成為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幟:一個代表近代中國革命女性的頗具象征性意義的标志性曆史人物。

秋瑾是華夏傑出先烈,民族英雄。蔑視封建禮法,提倡女權,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早年學習經史、詩詞,善騎射。 她與呂碧城被稱為"女子雙俠" ,與唐群英被後人譽為"辛亥革命的孿生女兒" ,與唐群英、葛健豪譽為"潇湘三女傑" ,她們的女權與女學思想成為近現代中國婦女解放思潮的重要組成部分。

"辛亥三傑"的多種說法之一為:徐錫麟、秋瑾、陶成章。

"紹興三傑"為秋瑾、魯迅和周恩來。

孫中山稱秋瑾為"最好的同志秋女俠";題詞:"鑒湖女俠千古巾帼英雄";楹聯:"江戶矢丹忱,感君首贊同盟會;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為推翻專制、建立共和,紹興有徐錫麟、秋瑾、陶成章三烈士,于光複事業,功莫大焉!";在所著《建國方略·有志竟成》中再次把秋瑾與徐錫麟、熊成基等革命志士并稱,褒揚其革命功績。

周恩來給表妹王去病題詞:"勿忘鑒湖女俠之遺風,望為我越東女兒争光!"他認為:"秋瑾是一個帶頭打破"三從四德"這種封建束縛的"新女性",是一個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驅者"。"秋瑾是資産階級革命家"。

範文瀾在《中國婦女》雜志發表一篇回憶性的學術文字《女革命家秋瑾》,徑稱秋瑾為"女革命家",認為:"秋瑾是中國曆史上婦女的偉大代表人物。""她認定革命是救國的唯一道路",并"堅決走革命道路"。"她在軒亭口從容就義,用純潔的血為中國婦女畫出了一條鮮明的路線來,後來千千萬萬的愛國婦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參加了革命隊伍,正像秋瑾所希望的那樣,為"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

郭沫若為《秋瑾史迹》作序,稱:"秋瑾烈士是中華民族覺醒初期的一位前驅人物。她是一位先覺者,并把自己的生命奉獻了給反封建主義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崇高事業。她在生前和死後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秋瑾不僅為民族解放運動,并為婦女解放運動,樹立了一個先覺者的典型。"

吳玉章題詞:"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秋瑾烈士永垂不朽!""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偉大的女英雄,她為民族解放和婦女解放事業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進而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革命婦女的楷模。"

宋慶齡題詞:"秋瑾工詩文,有'秋風秋雨愁煞人'名句,能跨馬攜槍,曾東渡日本,志在革命,千秋萬代俦俠名。"

鄧穎超題詞:"秋瑾女傑,堅強不屈,英勇就義,永垂不朽!"

康克清題詞:"秋瑾英烈,光照千秋!"

《南方報》稱:"學界中人以秋女士實為女學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譽卓著,鹹皆慘惜。"

《時報》相繼發表秋瑾生前好友吳芝瑛的來稿《秋女士傳》和《紀秋女士遺事》,認為秋瑾是一個如"俄之蘇菲亞、法之羅蘭夫人"一樣的女權革命者。

《中華民國史》李新主編:"秋瑾是舊民主主義革命中犧牲的一位傑出的女英雄。"

《辛亥革命史稿》金沖及、胡繩武著,更是明确地認定:"秋瑾是辛亥革命時期最傑出的女革命家","是中國第一個為民族民主革命流血的女革命家。"

鄭雲山、陳德和著的《秋瑾評傳》論證了這樣一個中心論點:"秋瑾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傑出的革命家,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偉大的愛國者。" 這是大陸學者普遍接收的有代表性的觀點。

秋瑾遇難後,無人敢為其收屍,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吳芝瑛、呂碧城、設法與人将其遺體偷出掩埋。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将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沅德于宣統元年(1909年)秋将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複葬西湖原墓地。後人輯有《秋瑾集》。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抛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着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範家中饒有資财,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惬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範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範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後來,陳範見利忘義,竟将女兒陳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

另據徐自華的《秋瑾轶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遊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态,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幹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1907年,為了有力地宣傳婦女解放,發動婦女團結起來參加鬥争,她決定創辦一份便于普通婦女閱讀的雜志――《中國女報》,提出創辦的宗旨,是要"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1907年1月14日,秋瑾與陳伯平、姚勇忱、張劍崖等人創辦的《中國女報》出版。秋瑾親自撰寫了發刊詞:"吾今欲結二萬萬大團體于一緻,通全國女界聲息于朝夕,為女界之總機關,使我女子生機活潑,精神奮飛,絕塵而奔,以速進于大光明世界,為醒獅之前驅,為文明之先導,為迷津筏,為暗室燈,使我中國女界中放一光明燦爛之異彩,使全球人種,驚心奪目,拍手而歡呼,無量願力請以此報始,吾願與同胞共勉之。"陳志群為創刊号獻辭說:"這個女報能夠好好辦下去,也可以在20世紀中國帝國報界舞台中,獨樹一幟。"《中國女報》稱"本報之設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設中國婦女協會之基礎為宗旨"。

秋瑾對此傾注了巨大的精力,在這兩期上發表了《中國女報發刊詞》、《敬告姊妹們》、《看護學教程》、《勉女權》等文章、詩作。她在《敬告姊妹們》一文中說:

"唉!二萬萬的男子,是入了文明新世界,我的二萬萬女同胞,還依然黑暗沉淪在十八層地獄,一層也不想爬上來。足兒纏得小小的,頭兒梳得光光的;花兒、朵兒,紮的、鑲的,戴着;綢兒、緞兒,滾的、盤的,穿着;粉兒白白,脂兒紅紅的搽抹着。一生隻曉得依傍男子,穿的、吃的全靠着男子。身兒是柔柔順順的媚着,氣虐兒是悶悶的受着,淚珠是常常的滴着,生活是巴巴結結的做着:一世的囚徒,半生的牛馬。試問諸位姊妹,為人一世,曾受着些自由自在的幸福未曾呢?"

她痛心于當時廣大婦女尚不覺悟,希望婦女們不要安于命運,立志從經濟上獲得自立的能力,以擺脫奴隸地位,争取女權。據說,許多婦女看到這些文章後,感動得流出眼淚,并開始了深刻的思考。

秋瑾重視婦女們團結起來開展鬥争,她努力創辦《中國女報》,要把它作為"聯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設中國婦人協會之基礎"。她還把争取女權的解放與整個國家、民族的解放緊緊地聯結起來,号召婦女們在推翻清朝的鬥争中與男子一起承擔責任。她在《勉女權歌》歌中寫道:

吾輩愛自由,勉勵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權天賦就,豈甘居牛後?

願奮然自拔,一洗從前羞恥垢。若安作同俦,恢複江山勞素手。

舊習最堪羞,女子竟同牛馬偶。曙光新放文明候,獨立占頭等。

願奴隸根除,知識學問曆練就。責任上肩頭,國民女傑期無負。

作為女權運動的先驅者,她号召婦女們"奮然自拔",參加反清革命鬥争,在民族解放事業中建"素手"之功。

《中國女報》在該年3月出版了第二期後,因秋瑾忙于準備武裝起義,加之财資困難,不得不中辍。6月17日,她在給朋友的信中說,編輯好的第三期雜志"約于此月,必行付印"。然而時至7月13日,秋瑾因武裝起義失敗被告密而被捕,不久被清廷殺害于紹興軒亭口,年僅31歲。《中國女報》雖然僅出版兩期,卻産生了較大社會影響,并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1907年7月15日,鑒湖女俠秋瑾在浙江紹興軒亭口從容就義。秋瑾就義背後,一個與之相關的人物并不為人所知。他就是身處晚清黑暗官場卻良心未泯、親自拘捕監殺秋瑾又負疚自盡的浙江山陰縣令--安丘人李鐘嶽。李鐘嶽早就仰慕秋瑾的才學,常以其"馳驅戎馬中原夢,破碎山河故國羞"之詩句,教育勉勵自己的孩子:"以一女子而能詩,勝汝輩多矣!"

秋瑾被捕後,1907年7月15日(農曆六月初六)淩晨三時,斬殺任務已不容再緩,動刑之前,李鐘嶽在大堂上對她說:"爾之冤屈,我深知之,鄙人位卑言輕,愧無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諒之也。"話畢,當場"淚随聲堕",身邊的吏役也都"相顧恻然"。

最後,李鐘嶽自作主張,應許秋瑾不要枭首、刑後勿剝衣服等要求。淩晨四時,秋瑾在紹興知府貴福心腹的監視和催促下,被押赴至紹興軒亭口刑場,執行槍決,一代女傑憤然英勇就義。未過3日,李鐘嶽即因"庇護女罪犯"被革職。1907年10月29日(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廿三)上午9時許,李鐘嶽乘家人不備,在寓中懸梁自缢,年僅53歲。此時距秋瑾遇難隻有百餘日。

1912年,秋瑾墓和鑒湖女俠祠興建于西子湖畔,李鐘嶽的"牌位"也被祀于祠中,上題"清山陰知縣李鐘嶽之神位",下書"李鐘嶽先生,山東安丘縣人,秋案中有德于女俠",以紀念李鐘嶽保護秋瑾和為秋瑾殉道的悲壯義舉。

南開大學李新宇教授對此評價道:山陰縣令李鐘嶽那樣死去了,這說明他有道德,有良心,說明大清帝國的官員中還有那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您聽說過因為違心地判了一個案子,或錯誤地處理了一個事件,而去自殺的嗎?進行道德審判,審判出的也是李縣令的道德光彩。

祖父 :秋嘉禾

祖母: 餘氏

父 :秋壽南

母: 單氏

同胞兄 :秋譽章

同胞妹 :秋閨珵,字"佩卿",易名"秋珵"

庶母 :孫氏

異母弟 :秋宗章

丈夫:王廷鈞(王子芳)

兒子:王沅德

女兒:王燦芝

浙江秋瑾故居是著名旅遊景點,位于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築。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裡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進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迹。

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門廳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至今屋内仍挂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飒爽,确有巾帼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卧室裡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卧室後壁有一夾牆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檔案及武器之處,至今儲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辟為秋瑾史迹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雙峰秋瑾故居為清代建築,青磚白牆烏瓦,位于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神沖街口。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何香凝先生題寫的"秋瑾故居"匾額懸挂于此。秋瑾故居遺址已被雙峰縣政府于2003年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

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裡,這座故居卻陪伴了她整整七年,生育了一男一女。

2007年10月,秋瑾生活過的雙峰縣被全國婦聯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傑之鄉"。 雙峰是名人故裡、湘軍搖籃,尤其是在中國的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雙峰婦女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

2008年4月,雙峰縣八女傑雕塑揭幕儀式在縣城女傑廣場舉行。包括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王燦芝、曾憲植、曾寶荪八女傑雕像。

湘潭也有秋瑾故居,位于湘潭市雨湖區十八總由義巷4号。湘潭秋瑾故居原是丈夫王廷鈞家開設的"義源當鋪",秋瑾嫁給王廷鈞後經常往返于雙峰、湘潭。

當時的"義源當鋪"曾被列為辛亥革命紀念地,後孫中山手書"秋瑾故居"匾額置于大門之上。湘潭秋瑾故居是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機關,于1982年9月2日正式對外公布。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大沖村,正在進行修複完善。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秋瑾曾居住在位于今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沖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鈞父親給秋瑾和王廷鈞置辦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華的,也是他們生前唯一房産。

漳州秋瑾故居位于漳州市雲霄縣雲陵鎮享堂村"紫陽書院"左鄰的原"七先生祠"。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秋瑾祖父秋嘉禾攜眷出任雲霄撫民廳同知。翌年(1879年)十月十一日,孫女秋瑾誕生于此。此官邸後作為奉祀薛凝度、章輔廷、倪惟欽等七先賢之祠,故稱七先生祠。更有意思的是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雲霄人有着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是按閩南人對"孩子"的讀音來取的。1992年5月雲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秋瑾出生地",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機關之一。2006年,"七先生祠"連同紫陽書院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機關。2009年,紫陽書院作

關于秋瑾的生年,有1875、1876、1877、1878、1879五種說法,其中1876、1878、1879三種說法,被認為"或則是無準确的史料依據,下筆時随意性的成分很多;或則所據史料有誤,缺乏認真的考證,故此多不能成立"(1879年說得到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湯毓賢的支援)。故此對秋瑾生年的主要争論集中在1875年和1877年兩種說法上 :

1877年之說,出于秋瑾之口。她在北京時親口對吳芝瑛說過此事,而且有《蘭譜》為證;在東京,秋瑾又親口對陶成章說過,有《清國留學生會館登記冊》為證。另外,她還對王時譯、馮自由說過。四人都知道秋瑾死時31歲,是時為1907年,即出生于1877年。此說因出自秋瑾親口所說,是以被廣泛采用;

1875年說,是秋家家屬中堅持的觀點,因為秋家有一份祭祀牌,上面注有每人的生卒時間,秋瑾的旁邊注有"光緒元年,生肖為亥",即1875年。而且,秋瑾從日本歸國後,對徐自華等朋友說的年齡與生年,都是1875年。

原長春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郭長海經過推敲、考證,并結合秋瑾之弟秋宗章的文章,認為"應當以生于一八七五年為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