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似乎對我前兩篇寫漢朝騎兵的文章不太感興趣,沒關系這次我另外搜羅了一些曆史趣聞博君一笑。這次的主角是我們的鄰居北韓和日本,時間節點是16世紀末,也就是明朝萬曆年間豐臣秀吉進攻北韓前夕,朝日兩國“眉來眼去”的過程。

日本那邊豐臣秀吉還在跟着織田信長打統一戰争暫時先放一放,先來聊聊北韓,當時北韓國王是宣祖李昖(yan第二聲)作為一個大明王朝的藩屬國周邊環境相當安定,北韓軍隊最多也就打打北方當時還很弱小的女真人,沒有外患那就搞内部政治鬥争吧,當時北韓國内兩個大官各自帶着自己的黨羽組成了東人黨和西人黨,從宣祖八年(1575年)鬥到宣祖二十四年,各種手段層出不窮什麼誣告謀反、擾亂後宮、儲君奪位鬥到最後東黨勝出,但勝出後的東黨又緊跟着分裂成北黨和南黨繼續鬥。
正當北韓朝堂上上演黨争大戲時,東邊的豐臣秀吉派使臣登門希望北韓派使節回訪日本,那時日本的統一戰争還未結束但豐臣秀吉勢力最大,便急着向周邊國家派出使節,包括琉球、葡萄牙(當年控制澳門和果阿)、西班牙(控制呂宋)還有北韓。宣祖20年、日本天正15年(1587年)豐臣秀吉擊敗九州的島津家後第一次派出了赴朝使臣柚谷康廣,北韓在黨争間隙讨論了一下結果東西兩黨難得達成共識-拒絕回訪,理由很簡單北韓人認為是豐臣秀吉殺了織田信長,秀吉政權屬于弑君叛逆,北韓一向自诩“小中華”怎麼能和這樣的人互通使節。讨論結束繼續國内的保留節目-黨争,反正目前來說東西兩黨誰也幹不掉誰。這可苦了日本使節柚谷康廣,此人回去複命後就因辦事不利被豐臣秀吉殺了。
就這樣過了一年,北韓過完年繼續黨争,豐臣秀吉可沒閑着,頒布限制平民持有管制刀具的《刀狩令》、禁止基督教傳教的《伴天連追放令》(“伴天連”是葡萄牙語“神父”的音譯,追放就是放逐)還準備出兵攻打關東地區的後北條氏,忙完這些又想起北韓,于是下令讓對馬島的宗氏家族派兩個靠譜點的人出訪,這次一定要讓北韓回訪。
對馬島主宗義調一看茲事體大,有柚谷康廣的前車之鑒,于是決定派出自己最得力的兒子宗義智加上自己家族的高僧景轍玄蘇(當年日本僧人地位較高,不事生産終日誦讀經書屬于高學曆人才)和家臣柳川調信一同前往。另外還特地準備了一份大禮包括一匹馬、一對孔雀(天知道對馬島主哪搞來的)和幾支火繩槍。
自诩禮儀之邦“小中華”的北韓看到這次日本來了不少人還帶了禮物,不可怠慢于是派了專門的官員接待,但是怎麼接待沒有交代,要談點啥也沒有準備,于是接待官員就和日本的使節在漢城專門接待日本使團的“東平館”吃吃喝喝呆了半年,半年後還在黨争鬥的不亦樂乎北韓朝廷突然想起日本使節這檔子事,又臨時暫停内鬥讨論了一下,決定先讓日本把幾個當年叛逃的朝奸和海盜送回來,宗義智一聽立馬招辦然後歡歡喜喜地回國複命了,可是回國後的宗義智左等右等就是等不來北韓的使節,為什麼?因為這年北韓東西兩黨黨争到了高潮,抓地抓殺的殺把日本這檔子事給忘了。
又過了半年宣祖二十三年(1590年)三月,北韓的使團終于抵達日本還帶了回禮比如人參之類的,但這次換日本不待見了,豐臣秀吉當時正好去打北條家了,于是景轍玄蘇就使團安排在大阪住下,一晃又過了四五個月豐臣秀吉可算是回來了。秀吉一聽北韓使節來了還很高興,然而朝日兩國對此次回訪的認識是不同的,在北韓眼中隻是一次普通的出訪雙方地位是對等的,在豐臣秀吉眼中這是北韓懾于大和民族的威名前來服軟進貢的,自然不比禮遇甚至在接見使團的大堂之上給自己小兒子換起了尿布。
北韓人立刻炸毛了:我“小中華”何時受過此等侮辱,哪怕是天朝上國的大明對我也是以禮相待,這個臉長得像猴子(豐臣秀吉臉長得像猴子是中日朝的共識)的猥瑣男竟然如此羞辱北韓,随即表示要回國。雖說自知失态但使團的流程還是要走的,景轍玄蘇還是趕在北韓人回國前把國書交給了使團,但這國書内容又把北韓使團氣得半死。
首先豐臣秀吉的國書以“閣下”開頭,表示豐臣秀吉與北韓國王是平起平坐的,但是按照當年的藩屬體制,一般的屬國國王接受大明冊封屬于郡王級别,北韓屬于特殊優待國王時親王級别,屬于一國之下萬國之上,其他國王都應稱呼北韓國王為“殿下”,這個日本相當不識擡舉。但這不是最主要的,國書中還有“貴國先驅入朝”一句,這是要北韓作為日本的先驅進攻大明?北韓使團肯定是萬死不敢把這種國書帶回去的。最後國書經過朝日協商修改後才被帶回,但景轍玄蘇還是口頭警告了使團如果北韓不聽話那就隻能開戰了。
北韓使團帶着日本要進攻大明情報回國後黨争停下了,大家開始認真讨論要不要向大明彙報,如果彙報那麼朝日私下互通使節的事就會被大明知道,私通外藩可能會被大明皇帝怪罪,不彙報吧萬一日本真打過來北韓就是隐瞞不報,欺瞞上國。最後各派一緻同意直接上報,如果明朝問起來就說是聽海上漁民說的,千萬不能提出訪的事。事情解決了標明出訪大明的人選後,各黨又繼續接着鬥,當然日本威脅的進攻北韓自然又被他們忘記了。但也不能怪他們不備戰,畢竟北韓國号稱精兵二十萬結果被豐臣秀吉20天打下了首都漢城,備不備戰無所謂反正最後都要靠明軍反攻,還是黨争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