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作者:小娛樂精神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今天的微信有些特别。2006年的今天,在經曆了兩年多的病痛之後,一個16歲的少年,完成了他短暫而“波瀾壯闊”的人生。在生前,母親和他是一對“活在彼此生命裡的母子”,他們互為家長、師友;是親密的朋友、夥伴,一起建設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病中生活。少年走後第三天,母親和朋友們用鮮花、詩歌和燭光為他送行。

母親叫柳紅,獨立學者, 自由撰稿人,出版有《八〇年代:中國經濟學人的光榮與夢想》。十年來,她直面傷痛,遵從愛子遺願,用切實的行動開啟新的生活。每逢忌日,她都會用文字向愛子彙報這一年來的變化。

少年叫子尤,曾被譽為“天才少年”、“青春狂人”,轟動一時,出版有作品《誰的青春有我狂》《畫天》《英芝芬芳華蓉》,是理想國年齡最小的作者。首頁君比他大一歲,這些天回看他的作品和視訊,順手抄了些筆記,感慨他的睿智和達觀:

“上帝準備今年送一個金燦燦的惡性良性腫瘤給一個人,送給誰呢?他怕膽小的人支援不住,是以接受這個惡性良性腫瘤的人需要堅強。然而,堅強挺下來的人,留下來的隻有平淡的忍受,是以要送給一個樂觀的人,而樂觀挺下來的人,光笑沒有回味,他就準備送給我,我是超越一切的!我把這叫享受。”(2004年6月29日,術後第四天,子尤對媽媽說。)

“回首征程,發現一路,我不是愁眉苦臉走過的,不是唉聲歎氣走過的,不是遮遮掩掩小心翼翼走過的,而是一路有言笑,橫刀向天笑,仰天長笑,淚中帶笑走過的。”(子尤生前為《英芝芬芳華蓉》所作前言)

“我暢快一十四載,交得真心朋友,陶醉于夫妻與被愛,心如一片月,有希望,有寄托。寫作算是遮蔽心靈的擋風盾牌。如今一病,更見到生的渴望,死的輕易,人的無力。一切本來清晰分明,但有了種不服輸的、夾雜着愛的精神力量在裡面,感覺就複雜多了。就因為這一個個美好的人,我才熱愛生活。”(選自《英芝芬芳華蓉》)

“一次手術,兩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療,五次轉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個月頭頂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子尤病中瑣記)

……

今日微信,我們征得授權(微信公号“曆史之棱鏡”,id:prism_of_history),轉來柳紅的這篇十周年紀念文章,和各位分享。既是緬懷一個”天才少年”的不幸早逝,更重要的在于他和母親的故事對于我們的獨特價值。首頁君沒辦法比朱嘉明先生的一段話說得更好了,再做一回文抄公,結束今天冗長的編者按:

“子尤現象似乎不具有典型意義,但是卻有長遠的思考價值:無論一個社會的教育制度怎樣,還是會有像子尤這樣的孩子可以持有近乎完美的人性、炙熱的愛心和不被侵蝕的純真,以及超越年齡的智慧。十年來,柳紅作為母親,孜孜以求地認識和思考自己的兒子,并以此賦予自己人生新的意義,其實是不多見的。”

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談子尤精神世界的四個元素

文 | 柳紅

子尤離去整整十年。十年,3600多天,世界和中國變化很大,我也脫胎換骨,而不變的隻有子尤。對我來說,子尤已化作星空中的永恒,凝結為我生命中的座标。我期待每年的十月,一次又一次仰望星空,尋找子尤的蹤迹;而10月22日,就是我與凝結成座标的子尤零距離的時刻。這個過程,是渴望和傷悲交織的過程,是感情和靈魂碰撞的過程,絕非“母子情深”這樣的形容可以表達。

為了今年的10月22日,我一直在準備,準備告訴子尤,十年之後的媽媽是怎樣了解他的。為此,我就要面對子尤的文字。子尤留下大量文字,包括詩歌,小說,散文,随筆,劇本,電影故事,日記,筆記等等,無論什麼形式,都顯現清晰的邏輯、明确的價值、濃郁的趣味,還有歲月無法掩埋的青春的生命力。

此前,我曾兩次整理子尤遺作。一次是趕在他去世百日出版詩集《畫天》;一次是五年後為了出版《英芝芬芳華蓉》。子尤的文字世界,如同他的思想花園,或者精神城堡。那裡視野遼闊、郁郁蔥蔥、屋宇錯落。我走進去,打開一扇扇門,穿過一間間屋,拾起散落的手稿,每一頁,每一行,都令我贊歎和感慨,每一次進入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收獲;與此同時,我們朝夕相處的歲月也會像潮水一般迎面湧來,令我窒息、情不自禁。這樣的經曆,既有形而上的神聖和莊嚴,也有對心靈創傷的觸摸和直面。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子尤出版作品:《畫天:子尤的世界》(左),《英芝芬芳華蓉》(右)

在談子尤的精神世界之前,我先呈上他在2004年2月4日寫的一篇随筆,題目是《選擇什麼電影看》。子尤出生于1990年4月10日,寫這篇文字時不足14歲,讀國中二年級。就是在那個2月,有一天,我們倆走過鐵獅子墳過街天橋,他忽然說:“媽媽,我想有一個傳奇的人生”。不曾想,一個月後,2004年3月24日,他就住進了醫院,從此再也沒有離開病床,總共兩年七個月的時間。如他所說:“我那蒼天之下,天橋之上的話就應驗了”。子尤的這篇文字寫在“生病之前”,可以看作是他短暫人生的分界線,将要開始“傳奇人生”時刻的一個心思記錄。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右:2004年3月下旬,子尤發病入院,躺在大病房加床上,遞一個耳機給我與他一同聽相聲;左:2006年10月22日夜,寫祭文:“子尤自由,自由子尤”

選擇什麼電影看

子尤 2004-2-4

我的題目寫得不準确,确切地說,應該是随着你電影知識的增長和本身對電影的興趣,你應該選擇什麼樣的電影看。

我覺得我看電影的路程雖然是自己摸索出來的,但很準确,是以在這裡寫出來,供大家參考。(我面向的觀衆是那種隻當電影是消遣、沒仔細鑽研過電影的普通觀衆)

第一層(娛樂欣賞)

一開始看電影,應該看卓别林的電影。這是必須的,他的電影有趣,又通俗易懂,會讓人對電影産生好的印象。

推薦電影:《摩登時代》《大獨裁者》《城市之光》《淘金記》《大馬戲團》《小孩》。反正他二十世紀20、30年代的電影都該看。

看完卓别林的電影,你就該看奧斯卡的電影,就是那些奧斯卡30-50年代的獲獎影片。這些影片在大一些的音像超市裡會有賣的,它們屬于那種很呆闆的電影,沒有光彩,可是畢竟有名氣,看了也好。真正好的電影是不會獲得最佳影片獎的,比如《公民凱恩》,要獲得此獎,非得把鋒利的光彩磨圓滑了才行。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第二層(商業與溫情)

斯皮爾伯格的電影很值得看,他的電影很真誠。或許他成不了偉大的思想者或藝術家,但他是永遠被我們懷念的播種童心的精靈。

推薦電影《印地安納瓊斯系列》《外星人》(一定要看)《侏羅紀公園》《人工智能》《拯救大兵瑞恩》(這部電影很有意義,我因它而開始了寫作之路)《辛德勒的名單》(它太神聖了,可以最後再看)。另外,《星球大戰系列》看了也會不錯。

第三層(玩耍電影)

這一層與第二層弄錯了不可以,這一層的電影實驗性很強,它的動感會讓人輕浮,不想再去探尋沉靜的藝術。但我所推薦的所有電影絕對都是不可多得的經典。讓你知道電影能耍到什麼程度。

推薦電影:《搏擊俱樂部》《落水狗》《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羅拉快跑》《兩杆大煙槍》等等。

第四層:(早期的經典探索電影)

這些黑白片都非常棒,隻要一說片名,那絕對如雷貫耳!

美國:《公民凱恩》《一個國家的誕生》《黨同伐異》

歐洲:《一條叫安達魯的狗》《卡裡佳裡博士的小屋》

這些電影要是拼命找,還是能買到的。它們對鏡頭的探索,讓人震撼!

第五層:(對頂層電影的摸索)

法國新浪潮電影應該用耳朵欣賞,日本黑澤明的電影要跪下欣賞,美國庫布裡克的電影要躺下欣賞。

《廣島之戀》《筋疲力盡》《四百擊》,這三部新浪潮開山電影一定要好好看。《2001漫遊太空》算是電影版本的聖經了。

第六層:(真正的大師電影)

總算到了大師電影,來,看看。

伯格曼的電影,隻能用神聖形容。

費裡尼的電影,用迷離來形容。

塔科夫斯基的電影,沒法形容。

《第七封印》《野草莓》,看了這些的電影,我感到自己在和上帝接觸。《甜蜜的生活》《鄉愁》《犧牲》我看不懂,但是我在用心和導演交流。最美的電影是真誠的。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第七層:(巅峰電影)

你不要以為看到第六層就心滿意足了,第七層才是最高峰。看誰的電影呢?看卓别林的電影。聽到此話的人可能會摔着。但真的,我看電影從來都是用虔誠的态度看。我有自己的藝術世界,不允許自稱藝術的肮髒東西進入。有一個意大利導演叫帕索裡尼,他拍的電影多有色情或不堪入目的場面,甚至在他的最後一部影片,有大家一起吃屎的場面,還有用紀錄片的手法拍攝男女被折磨至死的鏡頭。我曾買過他的兩部電影,買了之後馬上就到大街上将碟掰碎扔進垃圾筒。

他的電影被很多人稱贊,并被冠以“保羅”作為他的姓氏,那可是神聖的姓氏。或許他的電影有思想,或許我剛才說的鏡頭隻是他的思想傳達方式,但我不接受。我對藝術的定義是:藝術是真善美的。這個人真惡心。

我們不是為了看電影多而看電影。我剛才列了那麼多名單,隻是因為我相信那些電影是好的,是能讓人接受的。我們要欣賞的是美好的藝術,而不是具有功利色彩的什麼東西。

卓别林的電影多麼美好!他或許會被人輕視,可真正愛他的人會看他的電影看得很深。他闡述了電影最根本的價值。有很多電影值得一遍遍看,每次看都有新的體會,不受我分的級别的影響,卓别林的電影就是這樣。關于卓别林,似乎是我永遠說不完的一個話題,因為他是我崇拜的對象,是我的最愛。在這篇文章中,我希望能将我對卓别林的思想吐幹淨。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人們對于他們所熟知的人會缺少敬畏感,這确實是一大悲哀,卓别林就是太被人所熟悉,于是也很少有人像我這樣仔細研究他的電影思想。在繁華的音響超市裡的電影,年代最早的,應該就算卓别林的電影,好象整個無聲時代,全是卓别林一人挑大梁。

普通人的電影知識很淺薄,一般隻是去圖個樂,無形中也對他們所看到的電影有了個分級,很直白的是普通電影,看不懂的是深刻電影。普通電影升不了大雅之堂,卓别林電影自然也就是這一行列的。

要看電影,必須先從卓别林的電影看起,而當你想知道電影的思想真谛時,别忘記了卓别林的電影,最真正的電影還是屬于他的。

電影始于卓别林,止于卓别林。

哎!卓别林!哭也為你,夢也為你呀!

推薦電影:卓别林《大獨裁者》以後的電影,我之前推薦過的電影該再看。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攝于2004年3月14日。十天之後,子尤發病入院。寫下面這篇文字時,他就是這個樣子。

從這篇即興之作,我窺見到子尤精神世界中的四個元素。

第一個元素:善良和博愛

我相信,人來到世界的時候是善良的,關鍵是這個善良能否得到呵護、尊重和發育,逐漸地寬闊和厚實起來,成為一種博愛。子尤的生命很短,他與生俱來的善良心性格外突出,凡事為别人着想,為父母、為親人、為朋友,不怕和不在意“吃虧”。對此,每一位認識他的人都有深刻印象。而因為子尤自己是這樣,是以,他也将人是否善良、是否對别人懷有善意和同情之心作為衡量他人,包括電影、藝術家的一個标準。

子尤為什麼那麼推崇卓别林?就是因為卓别林的電影和藝術成就基于深沉的人道主義關懷,他帶給觀衆短暫的歡笑背後,是讓人長時間地心酸和思考。不論卓别林電影中的,還是其他作品中的小人物,在他們生活和勞作的表象背後,在生命深處都充滿了太多的痛苦、悲哀和無奈,隻是卓别林更多地讓悲劇“喜劇化”,将悲劇的本質揭示得極其深刻。子尤把很多歡笑和眼淚,還有文字和感情都奉獻給了卓别林和他的電影。他永遠有與人分享卓别林的熱情,不斷在家裡給人放映。子尤的理想之一是做電影導演,他無數次說過要在自己影片的片首寫上“獻給偉大的藝術家卓别林”。

子尤的内心和文字,洋溢着對人的愛,對美好的贊美,以及如影相随地對世間苦難和人生悲哀的同情心和正義感,還有不時冒出來的義憤填膺。一個沒有同情心的人當然就不可能是善良的,即使他以愛的名義行事,也一定虛僞和蒼白,經不起歲月的考驗。

第二個元素:求知和博學

子尤從小就有不可思議地強烈求知和自己來創作的沖動,這幾乎是他生命中最強勁的動力。外婆外公至今常回憶子尤周末回到外婆家,天剛亮,就坐到窗台上,借着晨曦的光讀書。早年,北大西門外有一個叫作“鎮宇“的影碟店,是發燒友級别的。光顧該店的多有北大和遠近一些有識之人。子尤這位少年常客之在行,令店老闆贊賞。

子尤在寫罷《選擇什麼樣的電影看》之後的兩年八個月生命裡,他的電影知識和思想程度又有了相當高的提升。曾經有一位美國伯克利的電影人來病房跟他談電影,對方不大會中文,子尤不會英文,但是,他們居然能聊得通,且樂不可支。

子尤對世間萬物之熱愛,愛得饞人又纏人。他的好奇、興趣和鑽研不光在電影領域,他對文學、戲劇、相聲,現實和曆史,中國和外國的人、事、物,多有涉獵,每有涉獵必有見解,妙語連珠。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求知欲望,也有不同側面的求知沖動,問題是如何讓這種求知欲望和興趣沖動得以充分的發育和滿足,而不是被壓抑下去。子尤的生命不僅是以求知欲作為動力的,而且,這種求知欲還展現為對知識的“跑馬占地”式地狂奔,加上與生俱來地在自己喜歡的方面博聞強記的本事,什麼到他的腦子裡都“燴于一爐”,創造出一套思想來,并具有記錄思想和表達思想的能力。在子尤身旁的人,都眼見着他從自我發現、探究,走向“博學”的跳躍,如同完成從戲水遊泳到揚帆遠行的水手的轉變。看看子尤對電影的分類和解讀,不同凡響。如果沒有廣博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是怎麼可能的呢?

第三個元素:對美的追求和崇尚

子尤的知識和思想很大部分是在自學中完成的,這個過程也是美育的過程,是他的價值觀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因其善和真,而有是非;因其“博學”而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他的價值觀并沒有停留在觀念上,而是展現在對藝術的熱愛、向往和追求上。你看,他的要求多麼苛刻,把美看得多麼莊重。

前段時間,我的先生朱嘉明和他的老朋友江小迪一再讨論“美”的問題,他們不是學院派式地讨論所謂“美學”,而是将“美”作為人類社會一種最根本的尺度:對人而言,追求美的和向往美的,都會是好人;對社會來說,也是如此。仇恨美的,破壞美的,一定不是好人和好社會。誰能說破壞自然和生态環境的人和社會是好的?

教育,說一千道一萬,就是“美育”,自然之美、身體之美、思想之美、科學之美、藝術之美、真善之美。子尤曾說“我是翩翩美少年”。他之“美少年”,絕不僅容顔外貌,而是有精神内含。子尤明白:這個世界的價值和美的價值是相同的,而藝術的真谛就是美,藝術是美的表現形态。是以,子尤崇拜藝術。藝術就是子尤的“宗教”,不容任何亵渎和侵犯!

子尤甚至将對美的認知和體驗推到極緻,在某種死亡與某些特定人物和情境之間建立起審美聯系。他認為,清華大學登山隊隊員死在高山之巅,是生命的一種理想歸宿;他認為《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中崔雅(Treya Killam Wilber)死得漂亮,“在疾病中升華,活明白了,圓滿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也就是提前完成任務。風雨大作,天地為她送行!這樣的死,有什麼不好?她創造了真正的奇迹!她真正超越了生死的狹隘界限! ”(引自子尤《生亦漂亮、死亦漂亮》(2006))

第四個元素:自由和獨立

子尤的名字取自由的諧音。他無疑是幸運的,如同這名字,很大程度地生活在了一個自由成長的環境,這一點,從他的博覽群書,深入電影世界,觀看和表演話劇,從未間斷地與相聲喜劇同樂,寫數十萬字甚至更多的故事和詩文,可以證明。在這個過程中,子尤形成了獨立的人格。這個人格,包含着自尊,自愛,包含着是非感,正義觀。

這不僅表現在他對電影的評論上,還有他對似是而非的“專家”的不屑,對教育體制戕害孩童的痛恨,對大人世界自以為是的偏見,對一個個逝去生命的呐喊;他論人論事既有熱情洋溢地贊美,也有鞭辟入裡地批評,态度鮮明,絕不含糊。

子尤極幽默,是個笑話愛好者,有随時随地記笑話,說笑話,寫笑話的習慣。幽默是一種智慧,也是自由和獨立感的一個标志。子尤一直處于思想、文字、行為三個方面的自由。所謂思想自由,是因為他基本沒有受過禁锢,被“洗腦”一說在他這兒不成立;他沒有框框,頭腦開放,“營養”豐富,思無禁區;所謂文字自由,是他自由書寫,能把規定的四篇假期作文,用一篇寫女生的萬字長文替代,堂而皇之交給老師,還要附上:“一篇頂四篇”。

從他口吐詩句、編故事、講故事,由家人記錄,到自己動筆;從學寫凡爾納,改編莎士比亞,模仿金庸武俠,到創作詩歌、散文、小說、劇本;所謂行為自由,愛學什麼,愛讀什麼,愛看什麼,愛寫什麼,能夠自己做主。豈止如此,他還畫着達利(Salvador Dali,1904-1989,生于西班牙,畫家)的胡子上學去。此等在不自由地行怪異之舉也是子尤自由的象征。

自由,對于天生向往自由、需要自由的孩子太重要了!如果子尤沒有上面這三種自由的話,他就不能活成這個樣子。因為沒有充分的自由,就不可能成就獨立的人格;而沒有獨立人格就不會有尊嚴,肯定是無趣的人。對這樣的人子尤從來不喜歡。

如果将以上分析,形象地表現,用不同顔色的彩筆畫出博愛、求知、藝術和自由在内的四個圈來,這四個圈的重疊之處就是子尤的多彩顔色。寫到這兒,腦中飛來他說自己“多姿多彩”,是“萬花筒”,還有“别人讓天空主宰自己的顔色/我用自己的顔色畫天”的句子。 多少人終其一生也實作不了有四個圈和四個圈的重合。說到底,人的終極價值,隻能從形而上的方向去解釋。這樣想,子尤給我的是驕傲和寬慰。

确實,子尤走得很遠,我一直想追上他,卻越落越遠。他的腦子裡到底裝了多少東西?他的思想何以像水一樣流淌,他又怎麼能信手拈來妙筆生花?特别是他最後時刻都想了些什麼?這些問題萦繞着我,揮之不去。是以,我把了解子尤當作一個功課和一份責任。在十年前的此時此刻,我曾經對他許諾:“我要将你散落一地的珍珠一顆一粒地拾起”。十年來,我一直做着點點滴滴的準備。在友人的幫助下,今天,我們将子尤電腦裡儲存的生病以後的文字印出來,不是出版,是自家印出來。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子尤外婆題寫封面

有些遺憾是永遠不能彌補的。例如,子尤在最後階段還希望我給他找人,來聽他用十個美國導演講美國電影史。我沒有給他找到聽講的人,或是沒有認真落實他的這個想法,緻使這樣的串講,一次也沒有實作,沒有滿足他的心願,更永失他寶貴的思想。前段時間,我曾着迷于量子糾緾,其中一個原因是以為量子可以同時在不同的空間位置存在,靈魂很可能是量子的一種存在狀态。量子是物質,物質不滅,靈魂永恒。親人之間一定存在着精神和靈魂的依存關系。

最後想說:過去十年,我得到了很多朋友的關懷和幫助,衷心感謝。還有我的家人,父母姐妹,他們與我一同承受失去親愛的子尤這一家庭“災難”,沒有給我增添一絲一毫的精神負擔,隻有幫助。而最為幸運和值得感謝的是在子尤走後,朱嘉明進入我的生活。我們風雨同舟。是他,給了我精神上的支撐和引領,幫助我走出很大程度上僅僅是“子尤媽媽”這一角色的人生缺撼,活出自己。這,也一定是子尤的心願。

柳紅寫于維也納

修訂于2016年10月22日淩晨

柳紅|十年之後,面對子尤

2016年9月13日于北京昌平南口鳳凰山陵園

商業合作或投稿

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轉載:聯系背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