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
在清代的初期,有四位著名的畫家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和王翚,他們中以王時敏為首,藝術表現上以仿古為共同的手法。最為難得的是,恰恰是這種的表現手法受到了皇帝的認可和提倡,作為宮廷的畫家,“四王”的畫風被尊為“正宗”,影響畫壇長達三百年之久。
華嵒國畫作品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清代的中期就大不一樣了,由于以“四王”為代表的畫家主要是為宮廷服務,完全是以帝王的喜好為宗旨,加上“四王”多以山水為表現手法,題材單一,越來越不能滿足新興的民族資本主義等社會需要。
随着經濟的發展,民間的資本也越來越多,許多家庭對于書畫的需求越來越多,這也産生了許多以賣畫為生的藝術家,其中最為具有代表性的當屬“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主要活躍于康熙、雍正、乾隆時期,但是對于“揚州八怪”究竟都是誰的說法不一,但無論怎麼說,都逃不過這幾個人,他們是: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又名鄭闆橋)、高翔和汪士慎、高鳳翰、華嵒、闵貞、邊壽民等。
其實對“于揚州八怪”隻是一個群體的稱謂,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現象,對于這個稱謂并不是一種十分沒的贊譽,有時候更多的是一種貶義。
“揚州八怪”這個群體最偉大之處就是在于對花鳥畫的發展,“四王”一脈的山水畫如果說是代表帝王的喜好,那麼“揚州八怪”一脈的花鳥畫就可以說是民間的代表,這也是曆史上肯定“揚州八怪”地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華嵒像
在這“揚州八怪”群體類的畫家之中,有一位在繪畫技巧上的全能選手,這就是我們本期要介紹的主角——華嵒。
華喦是清代著名畫家,也是“揚州八怪”之一。他在文人畫和畫師畫的結合方面有開創之功,并在山水畫、花鳥畫和人物畫等方面頗有造詣,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華喦在注重繪畫技能的同時,始終堅持加強自身學識修養,其繪畫充滿生氣和趣味,風格俊秀、飄逸而疏朗,極富表現力。同時,其新穎的藝術形式和意趣也開辟了一條雅俗共賞的藝術道路,對清後期繪畫的發展造成了深遠影響。
華嵒是一位才能廣博的畫家,花鳥、人物、山水兼擅,并都能突破陳習,具有自己的風格體貌,這在清代畫家中并不多見。華嵒用筆銳中有鈍、巧中有拙、曲中有直、斷中有連,其行筆特點是多順拖、少逆托,多裹筆、少鋪毫,惜墨如金、幹濕結合,五色中求統一,惜墨勝于潑墨。其畫設色妍雅而鮮麗,布局工穩,多空白,虛中求實,表現出獨特的意趣和風格。
與一般民間畫者和職業畫師相比,華嵒的繪畫脫離了“匠氣”,藝術風格更加精煉,也更富有表現力;而相較于某些文人畫家來說,華嵒的繪畫藝術則更加平易、更貼近普通生活,更接“地氣”,也更富有藝術技能和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