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新傳03:不再糾結,奉旨辦團練

曾國藩很糾結,糾結得腦仁都在疼。

按理來說他并沒有什麼好糾結的。

他要做的就是要在母親墳旁搭建一個草棚,開始守孝生活,三年内不得進行任何娛樂活動,也不能和妻子同房,更不能外出做官做事,所能做的就是吃在草棚、睡在草棚,當然也可以讀書寫字和思考了。

這就是所謂的“丁憂”,丁是遭受,憂就是憂愁,父母去世,就是遭受到了憂愁,好好為死去的父母守孝。這種丁憂是兩千來儒家讀書人都逃不過的事情,漢代就開始了,無論在哪裡當官,隻要聽說父母尊親去世了,就應該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辭官回籍守孝,守滿三年,才能重新做官。

其實這守孝三年并不是完整的三年,不是 36 個月,不是 1095 天,而隻有 27 個月。就像我們中國人的虛歲一樣,到了第三年就已經算是三年了。可見古人還是很虛僞。盡管守孝變成了兩年零三個月,還是有人會擔心影響到仕途升遷,就隐瞞不報,可一旦被發現,立即就會其他讀書人的吐沫淹死,以後的仕途也不用再想了。所謂“大節一虧,終身不得為完人矣。”(曾國藩給江忠源的信)

丁憂,是當時清朝的制度,更是儒家思想的要求。

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例外,丁憂亦然。它的例外就是奪情。

所謂的奪情,就是當國家發生重大事情,急需用人時,皇帝可以破例不讓死去父母的人回鄉守孝,繼續擔任官職或者帶兵打仗。

此時清朝風雨飄搖,急需用人。去年,也就是道光三十年和鹹豐元年之交(1851 年),洪秀全、楊秀清這些拜上帝教徒在廣西金田起義,公然反清,建立太平天國。他們中間居然不少軍事天才,打起仗來秒殺官軍。第二年,他們一路北上,從廣西進湖南,克道州、下郴州,攻長沙。這時,曾國藩正好從江西趕着回家奔喪。

從江西到湖南,一路上他聽到不少前線戰事,看到了天下因戰争而亂,百姓流離,看到太平軍對他終身追求和捍衛的儒教理學的破壞。一到湖南更是不堪,省城長沙被攻打甚急,由于承平日久,軍隊毫無戰鬥力,太平軍還沒有打,城内城外的官員百姓已經慌亂不堪。所幸,曾國藩的家鄉地處偏遠,戰亂還沒有波及到。其實他可以偏安一隅,躲在家鄉守孝。

就在他守孝的這幾個月,太平軍也已經繞過長沙,攻下嶽州,出洞庭湖,沿江東下,三下五除二就拿下了武昌。全國震動,武昌是華中重鎮,九省通衢,居然輕而易舉就被攻克,接下來太平軍該到哪裡去撺掇,朝廷上下一時不知所措。

為了解決官軍兵力不足的問題,鹹豐皇帝想充分發動團練,降下谕旨:

“我聽說前任侍郎曾國藩是湘鄉人,正在家裡丁憂守孝。他肯定對湖南地方人情非常熟悉,命他幫同湖南巡撫辦理團練鄉民、搜查土匪等事務。曾國藩肯定會盡力所做,不負委任。”(“前任丁憂侍郎曾國藩,籍隸湘鄉,聞其在籍,其于湖南地方人情自必熟悉,着該撫傳旨,令其幫同辦理本省團練鄉民、搜查土匪諸事務。伊必盡力,不負委任。”)

鹹豐皇帝這是要奪情了。

曾國藩糾結了,一方是丁憂守孝的君子大節,另一方是皇帝的指令,為國建功立業。何去何從呢?

按制,曾國藩應該在家丁憂。

為母守孝,丁憂終制,是大節,他想起曾經給朋友說得那句話“大節一虧,終身不為完人矣”。我曾國藩是要做完人的啊,還是在家裡守孝吧。

于是,他鋪紙研磨,要給皇帝寫一封奏折——《懇請在家終制折》,草稿寫完,總覺得詞不達意,本想決心在家裡守完三年的孝,可是字裡行間中又充滿了對國家局勢的擔心,對皇帝的擔心。有這種擔心顧慮,皇帝恐怕不會準許。塗塗改改,終于寫好,密封後準備發給湖南巡撫張亮基代奏。結果,奏折還沒有發出去,卻突然收到了張亮基的來信,信上說“武漢失守,人心惶恐,懇公一出”。

曾國藩心中又一驚,武漢又失守了,兩湖危機,國家危難之時,自己豈能安心守孝呢?因小孝而耽誤大孝嗎?心中又猶豫了起來,該如何是好呢?

正巧,晚上好友郭嵩焘來訪。曾國藩一把拉住他的手,就往書房拖,給他看自己的折子,想讓他再潤色一下。郭嵩焘看完以後,笑了笑,兩個人促膝長談了起來。到底聊了什麼?史籍沒有太多的記載,不過他們肯定聊了很久,聊了很多,應該是聊天下時局,聊各自的抱負,聊對方的心境,最後郭嵩焘千言萬語彙成了一句話,說:“公素具澄清之抱,今不乘時自效,如君父何?且墨垤從戎,古制也。”

這就這麼一句話,像一個癢癢撓,正好撓在曾國藩的心癢之處,像一支箭,正中曾國藩的小心思。“素有澄清之抱”是在提醒曾國藩“别忘了,改變天下、治理天下一直都是你的抱負”;“乘時自效”是告訴他現在正是個機會,不可錯失;“如君父何”在驚醒他,這是對皇帝、對國家的責任;“墨絰從戎,古制也”這是在打消他的顧慮,自古以來都有穿着黑色孝服從軍的案例。

郭嵩焘正是說出了曾國藩想說而不敢說,想說而不好意思說的話。句句都在理,到國家如此混亂,自己怎麼能過坐得住呢?戰亂之時,正是自己大展抱負之刻啊。儒家教導的治國之術、平天下之法,此時不用更待何時呢?

于是曾國藩用力撕掉了那個懇請終制折,又重新研墨提筆,寫下了《敬陳團練查匪大概規模折》,決定墨絰從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