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細讀可能是鬼村找替身的故事,因為開篇說: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但是在古代手藝是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作為從小捕魚并以捕魚為業的魚夫,對附近的水域肯定是相當熟悉,絕對不可能會迷路,但是魚夫迷路了,這說明一個問題,桃花源必須迷路才能進入,正常情況是不可能找得到的,在中國民間有一種鬼打牆的說法,那怕在熟悉的路,一旦出現鬼打的現象,那麼就必然會陷入迷失當中,是以從魚夫的表現來看,像不像這種情況?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草,芳草鮮美,落英缤紛,衆所周知,陶淵明喜菊,為何描述的是一片桃林?而兩晉時期社會不穩,百姓缺衣少食,是典型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時代,然而魚夫生活的村落,不到半日路程的地方,竟然存在着這麼一大片桃林并提供桃子,完全可以供給一個村莊,吃上很久的時間,但是魚夫及村民竟然都沒有發現,完全無法解釋,同時桃花一般在4月初飄落,剛好是中國的清明節,自古有辟邪一說,此時世間陰氣最重,人們會祭祀祖先,而鬼靈也會在此時出沒,百鬼夜行之時,紛飛的紙錢和漂落的桃花,是不是格外相似?又或者是不是桃花林當做陰陽相隔的屏障?
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魏晉時期墓地防止盜賊,大多是前窄後寬,而古人為了吉利,不會把村舍修成這樣,那魚夫進入的會不會是一個極大的墓家?
再說格局,阡陌交通,村裡縱橫的小道連接配接着每家戶,阡這個字,在古代還經常用來表示墓的意思,如社甫的故武衛将軍挽詞之三中所作哀挽青門去,新阡绛水遙,而阡陌既然是通往墳墓的意思,是不是意味着給每家上供?
屋舍俨然指的是房屋整齊,難道不像統一整齊的墓堆嗎?
全文最難解釋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的人明确說過,不知有漢,既然時隔這麼久,且從未外出,而晉秦兩朝服裝差異非常大,那他們穿着為什麼與外界完全一樣?答案隻有一個,他們的衣服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外面的人燒給他們的祭品。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放着桃花源這麼美好的世界不呆,反而執意要離開,去外面苦不堪言世界,有兩種解釋,一是魚夫外面有自己的親人,二是魚夫在桃花源生活多日,已經發現桃花源的秘密,是以不敢呆下去,如果是前者就情有可原,這麼好的一個地方魚夫肯定希望把自己的親人帶過來,可惜他外出之後,并不是回家,而是直奔太守府地,是以直接排除了這種可能,如果是後者,那麼就容易了解了,報告太守其實是因為他已經懷疑這是一個死人村,最後奇怪的是南陽的劉子骥,去找桃花源,他不僅沒有找到,而且還在回來不久後,就大病而亡,他發現了什麼?他為什麼突然生病?如上所說,魚夫應該進入了一個死人國,在死後已經忘記了自己的生平。
而全文最恐怖的,文中所述,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既然把老婆孩子都帶進來了,外面怎麼還會有子孫後代?給他們燒祭品,是以他們的衣着要麼是會随着外人的進入而發生變化,要麼就隐藏着一個極為可怕的真相,那就是魚夫隻是誘餌,他們每隔一定時期,都要吸引外人前來,而這些人死亡之後,他們便得以脫離這種遊魂野的狀态,去轉世投胎,而留下的那一批魂靈繼承了他們的故事,等待下一批人的到來,是以他們給魚夫隻講述了一個最初的故事而已,另外五百年的時間裡,他們沒有出桃花源,如果他們真的是人,就不可避免的要進行繁衍,但區區數百人的族群,原本就可能是一個大家族,即使不是一個大家族,經曆了數百年的通婚生育,那麼不可避免也要近親結婚,近親結婚的後果我們都知道,但是他們并沒有出現任何異常的表現,這說明他們根本不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