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李大钊的孫子,官至副省級,卻隻騎自行車上班,54歲才換電車

許多名人的後代總會被人認為是含着金湯匙出生,生來不凡,于是享受着優越的生活,與普通人不同。可一個人的成就雖然會溯源到他的出身,卻更多地取決于自己本身的努力。越是獲得贊揚的人越是認真質樸,他們反而越是融入“普通人”之中,因為做着有益于每一個普通人的事。

他是李大钊的孫子,官至副省級,卻隻騎自行車上班,54歲才換電車

我們今天來認識一下——李宏塔,光說名字可能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他,但說到他祖父輩便知道了。革命先輩和烈士李大钊是李宏塔的祖父,李大钊一生都保持着節儉又清貧的生活,把生命都奉獻給了革命事業,而平時也不忘幫助他人。李宏塔的父親李葆華也不是普通人,李葆華也曾經身任高官。光看表面,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是非常優越的。但身份上的不普通卻不能影響生活和心性。

李宏塔一生都堅持踐行着他自己認可的為官之道,他認為一是要幹事,二是要幹淨。他這樣想的,也是切實地這樣做的。李宏塔始終堅持着樸素的生活,守着祖父和父親傳承下來的家風。“守常”這兩個字是李大钊的字,而對于李宏塔來說也是他一輩子視為信念的追求。

他是李大钊的孫子,官至副省級,卻隻騎自行車上班,54歲才換電車

2005年時,李宏塔被舉報利用自己職權,且倚仗着祖父是革命烈士李大钊及也深居高官的父親李葆華的背景出身,A錢受賄,還有不明的巨額财産。可是中紀委的高度重視下,秘密細緻調查了才發現,李宏塔擔任着安徽省民政廳卻每天騎着自行車上下班。後來因為他年齡逐漸大了,才在2003年将他的幾十年不變的自行車換成了電動車。

這隻是李宏塔日常簡樸節儉的一部分,也許有人認為他是為了博名聲,除了出行,其實他對吃穿住都不講究。他們一家隻住在60平左右的房子裡,房子沒有裝修,家裡的家具都是簡單利用的。李宏塔曾經負責了四次分房工作,他的條件是完全可以分到一套房的,但他始終都選擇劃掉了自己的名字,他覺得比他需要分房的人更多。于是一家人在這屋子住了16年。後來是機關按照規定直接補了一個小套間給他家,他的兒子才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

他是李大钊的孫子,官至副省級,卻隻騎自行車上班,54歲才換電車

李宏塔對自己,不管是生活的哪方面都一切從簡,但對待人民的事卻極其認真。2003年7月23日時在淮河、滁河的流域發生水災,李宏塔自己親自在災區奔走了20多天,為了了解和解決受災群眾的困難。他自己親身去看去體驗災民的實際生活,發現了災民居住環境酷熱無比,是以他提議當地黨政機關能帶頭騰出辦公場所,是以又安置了在帳篷裡艱難居住的3萬多名受災群衆。

李宏塔擔曾經還負責過機關扶貧的工作内容,他每次帶人進行考察時,不僅是衆所周知地把行程安排得極滿而且絕不浪費一點時間,他還會特意去找醜處短處,條件越差的地方他越是會去。後來李宏塔在中華慈善總會還擔任了副會長,他也在慈善事業發揮着自己的能力,貢獻出自己的心意,每次遇到群衆有什麼生活或其他方面的困難他也總是自己掏腰包幫忙。

他是李大钊的孫子,官至副省級,卻隻騎自行車上班,54歲才換電車

李宏塔收到禮物反而會回贈價值更高的回禮;李宏塔的兒子結婚時,參加婚禮的人給了紅包,李宏塔當面時為了不破壞氣氛便收了,結果第二天他就全部退了回去。還有類似的種種的行為,這都顯得非常不近人情,其實這能追溯到他父親的言傳身教。李葆華曾經隻是收到幾包葡萄幹也向送來的人退回,年紀還小的李宏塔不小心吃掉一包也同樣退款回去。有父親在各方面的點滴的教誨和以身作則,李宏塔面對人民群衆才有最充滿了“人情”味的一面,每當看到人民群衆有任何生活問題都着急為他們解決和提供幫助。

他是李大钊的孫子,官至副省級,卻隻騎自行車上班,54歲才換電車

随着一生清貧為黨奉獻的先烈李大钊傳承下來的不止是李家節儉樸素的家風,還有一心為人民工作作風,從李葆華再一點點言傳身教給了李宏塔。6月29日,李宏塔獲得了“七一勳章”,并在之後将這個榮譽捐獻給了李大钊紀念館。而李宏塔本人的事迹和信念就像他自己寫的那副對聯一樣:“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他不僅用它自勉着,也教育他的子女如此,他希望把李大钊帶來的良好家風不斷傳承下去。的确,優秀的家風是先輩給子孫後代真正的财富。人的一生都是一段一直向前的旅程,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隻有維持着好的作風,才能得到人們真正的尊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