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劉永才時,感覺他和一位鄰家老者沒什麼兩樣——頭發花白,面容清瘦,說起話來柔聲和氣;他的穿着也格外樸素,一件普通的夾克,他能洗了又洗穿上好多年。實際上眼前這位看起來斯斯文文的老人,正是我國著名飛彈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陸基巡航飛彈總設計師。
20多年間,劉永才和他的團隊卧薪嘗膽,研發出中國的陸基巡航飛彈,使之成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大國利器”之一,也使我國飛航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的水準。劉永才也是以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他用自己的一腔熱血,兌現着自己對祖國無聲的誓言。近日,劉永才接受了本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暢談他的科研人生。

劉永才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圖/來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劉永才出生在吉林長春,6歲時不幸失去了父親,全家隻能靠母親在工廠做工或在街頭擺攤維持生計。“我小時候最怕老師催着交學費,後來學校看我家實在太窮,就免除了我的學費。”劉永才說,他唯有刻苦讀書才對得起國家的關懷。後來因為成績優異,他被保送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如果沒有國家的資助,我連書都念不完,是以現在能有機會為國家做些事情,我覺得很自豪。”
<h1>從零開始啃“硬骨頭”</h1>
中國航天科工三院是我國飛彈研發的主要基地之一。20多年前,劉永才被任命為中國陸基巡航飛彈的總設計師,中國研發巡航飛彈的重擔落在了他的肩上。
劉永才回憶說,當時,盡管參加過多種型号飛彈的研制,但對于巡航飛彈他還是頭一回接觸。“飛航飛彈以前射程最多上百公裡,而巡航飛彈則是上千公裡以上。這對技術提升完全是另外一個量級的。”劉永才表示,相比彈道飛彈,巡航飛彈有獨特的優勢——體積更小、重量更輕,可以超低空飛行,因為它沒有固定彈道,很難被發現和攔截;同時巡航飛彈也适用于多種發射平台,地面、水上、空中、水下都能發射。
任務艱巨,但作為飛彈專家的劉永才深知研發巡航飛彈的重要性。一開始訂的任務目标是要在四五年内研制出來,而美國當年研發第一型巡航飛彈就花了12年。劉永才坦言,能否研制成功,其實心裡沒底,但他沒有退路。
搞飛彈研制,每一項技術攻關都是啃“硬骨頭”,因為沒有前人研制的樣本可供參考,也沒有學術資料可供鑽研。那段時間,劉永才白天和團隊的年輕人一起開會,讨論方案,晚上看材料看到深夜,如果遇到一個問題需要到實驗室驗證參數,他會立馬披上衣服,連夜趕回實驗室驗證自己的想法。到後來,劉永才嫌從住處趕到實驗室麻煩,他幹脆以實驗室為家。
在他的工作機關,常年放着一張隻有50厘米寬的折疊床,上面架着兩床被子。每次工作到淩晨兩三點鐘,劉永才的眼睛實在困得睜不開,就躺在折疊床上眯一會兒,醒來後繼續看材料。往往同僚們第二天回來上班時,都能看到他的辦公桌上堆着厚厚一摞寫得密密麻麻的草圖。
“巡航飛彈研制初期最大的兩座大山,一個是發動機,另一個是制導技術,這些關鍵技術你指望從外國引進是不可能的,隻能讓靠自己。”動力系統是劉永才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當時,團隊中很多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為此,當時專門成立了該型發動機總體研究室。當時能找到的隻有一兩本外國的參考資料,劉永才隻好和團隊裡的年輕人一起捧着字典,從語言開始學起,随後再将其翻譯成中文。
随後,劉永才又帶領團隊攻克了制導等十多項技術名額難題,然而,在航天型号研制中有一個規律,新技術研制一般不超過30%,否則研制風險會大幅增加。但在巡航飛彈研制中,劉永才卻打破了這個規律。這個型号定型以後,其中有70%都是新技術。
劉永才院士
<h1>他比小夥子還拼命</h1>
多年來,劉永才養成了随身攜帶一個小本子的習慣,一旦腦子裡閃過什麼好的想法和點子,他會随時紀錄下來。即便是睡到深夜,他也會因為腦海裡的靈光一閃而條件反射地跳下床,拿筆記錄下來,時不時還自言自語幾句。“我這個人閑不住,即便身體上閑下來了,腦瓜也閑不下來,總想着趁現在大腦思維還比較靈敏,多思考一些問題。”平均算下來,他每天總的睡眠時間不過四五個小時。
劉永才是全國勞動模範,而他的表現也的确配得上這個稱号。在工作中,他是永不服輸的“拼命三郎”,就像一台高速運轉的機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雖然他今年已經77歲高齡,但工作起來,他卻比年輕小夥子還拼命,幾天幾夜不眠不休對他來說都是家常便飯。
很多他的同僚不知道,常年奮戰在一線的這位總師,因為飲食不規律,不能按時吃飯,加上積勞成疾,早在30多年前便已進行過胃部切除手術。1981年7月3日,劉永才上消化道出血導緻失血性休克,經過剖腹探查,他最終切除了2/3的胃,直到現在,劉永才的胃還經常隐隐作疼。
常年超負荷工作給劉永才的身體造成了極大的傷害。有一回現場排故時,他胃病複發造成大出血,生命垂危。當他被緊急送回北京的手術室時,血壓已經降到了零。
無數次挑燈夜戰,數不清的“5加2”“白加黑”,劉永才總是一笑而過。“我早就習慣了這種工作節奏,可能上了歲數睡得少吧。”劉永才幽默地說。而團隊裡的年輕人卻看在眼裡:20年間,劉永才本是烏黑的頭發白了一半。
劉永才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熱愛祖國,奮發圖強,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像錢學森這樣的“兩彈一星”元勳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士氣,成為科學家裡的楷模。從那時起他就下定決心,要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報效祖國。
<h1>卧薪嘗膽終如願</h1>
2001年1月13日,是一個讓劉永才難忘的日子。為了那次靶場試驗,劉永才準備了整整十年。但讓他難過的是,氣動力試驗彈發射出去不久就墜毀爆炸了。“遠處突然發出雷鳴般的一聲巨響,空中升起了黑色的煙雲。我們都知道,發射失敗了。”當時已經60歲、作為巡航飛彈電氣系統主任設計師的許國興抱着飛彈殘骸泣不成聲。至今,他仍對當時的一幕記憶猶新。而作為型号總師的劉永才更是面臨着常人無法想象的壓力。“有人甚至說要把我革職。真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我連續好幾天都沒有合眼,飛彈落下去的那一瞬間反複在我眼前出現。”
劉永才告訴記者:“當時風言風語很多。我們低着頭,彎着腰,夾着尾巴做人,誰也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因為這是國家的事情。” 發射失敗後的兩年内,劉永才一直在尋找發射失敗的原因。
“有時幾個月,半年才回一次家,家裡全靠老伴撐着,她太不容易了。我個人對家裡,對孩子,真的是虧欠很多。”劉永才說,妻子對于自己的工作非常了解,從來不多問,但他卻從心底感到陪家人的時間實在太少了。
經過兩年的調試,劉永才找到了試飛失敗的原因。2003年春天,“非典”來襲,但飛彈研發的步伐卻沒有停下來。“當時做戶外試驗時大家都戴着口罩,沒有一個人害怕危險,本想把這事往後推一推,反而很多人主動請纓前來,這讓我很感動。”
2003年,靶場試驗再次進行。8時準時發射,飛彈拖着一股桔紅色的火焰,呼嘯着飛入雲霄。劉永才回憶說,當時他一直待在指揮大廳裡監控着飛行資料,連上廁所都不願意去。随着遙測跟蹤資料正常,巡航飛彈飛行一切正常,兩個小時後,指揮大廳裡傳來了激動的聲音“發射成功!”
2003年,劉永才(右一穿迷彩服者)在指揮大廳觀看飛彈發射。
傳回駐地,大家放起了煙花慶祝。盡管劉永才很多年前就已經因為胃部被切除了2/3而滴酒不沾,但那天的慶功宴上,他還是舉起了酒杯。“這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是我們團隊奮鬥了整整十年的結果。”望着多年來與自己一起埋頭苦幹的戰友,他的嘴唇顫抖,激動的淚水在厚厚的鏡片後面打轉。“咱們這幾年的辛苦沒有白費!”
“那一刻,我想起了很多很多。”往事像放映機一樣開始在他眼前浮現。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為了驗證飛彈在低溫狀态下的性能,自己帶着團隊專門“找罪受”,在北方某城市冬季氣溫最低的時候進行試驗。當時晚上最低氣溫達到了零下40度,白天氣溫也有零下30度。為防止飛機部件被凍壞,到了晚上試驗結束後,在沒有飛機牽引車的情況下,重達十餘噸的試驗飛機靠着他們30多人徒手推進機庫。那時隊伍中,不論年輕還是年老,包括60歲的總師都一起上陣,喊着号子,喘着粗氣,幾個小時下來,他們的棉衣都濕透了,渾身像被水洗了一樣。
2003年這次發射成功,開創了中國飛彈武器發展史上的多個裡程碑,标志着中國巡航飛彈的研制取得了重大突破。試射成功後的兩年時間裡,劉永才又帶領團隊相繼完成了巡航飛彈的定型以及裝備,使我國一舉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後能夠自主研制、生産和裝備巡航飛彈的國家。2008年,陸基巡航飛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但劉永才一再向記者強調,榮譽不是屬于他個人的,因為飛航飛彈的研發是“萬人一杆槍”的事業,每個環節上的科研人員都肩負着自己的責任,每一個型号研制成功背後有一批“無名英雄”,幹驚天動地的事,做隐姓埋名的人。
“隻要國家需要,我們拼了命也要幹,吃點苦算什麼?”劉永才說。
劉永才在試驗彈發射成功後載譽歸來。
<h1>77歲的“老頑童”</h1>
2009年10月1日,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閱兵式上,身披迷彩衣的中國第一代陸基巡航飛彈第一次亮相,威武雄壯地駛過天安門廣場。2013年1月18日,巡航飛彈突防技術團隊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首批創新團隊獎。
陸基巡航飛彈的研發也帶動了三院技術和管理水準的全面提高。在成功研制出陸基巡航飛彈之後,三院經曆了一次“鳳凰涅槃”:在技術創新、管理提升和整體建設上實作了大幅跨越式發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國家大型号研制模式,成為孕育中國巡航飛彈的搖籃。
雖然劉永才已經77歲了,但對于新生事物,他卻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熱情。隻要是年輕人喜歡的東西,他都會加入進來,看看有什麼新鮮之處。他會用智能手機的軟體制作課件,每次給學生上課或者到外地做彙報、演講的PPT課件,都是他自己制作的,還插入了很多生動活潑的視訊素材,每次都大受歡迎。
而無論到哪兒出差,劉永才最愛逛的就是電子市場。同僚們開玩笑說他的心理年齡隻有20多歲。年輕時,劉永才還曾是一位運動健将,乒乓球、遊泳、滑冰、足球、排球,他樣樣涉獵;成家後,家裡的家用電器都是他自己動手修理。
劉永才還是個攝影發燒友,他使用過的相機已從膠片機、卡片機更新到單反相機,一有功夫就會給家人拍照片。老伴在使用手機時有什麼問題,第一時間也都是問他。他還把家裡的電視改成了可以聯網播放高清大片的“家庭影院”,老伴對他的這門“手藝”贊不絕口。
“雖然我今年70多歲了,但我覺得自己還很年輕,覺得自己身上還有很多能量沒有發揮出來,并沒有說已經動不了或者思維緩慢了,因為我每天都在思考,讓自己跟得上這個時代。”
對于年輕人,劉永才總是格外大度。他把自己潛心鑽研了幾十年的工作成果都拿出來供他們研究。如今,劉永才已培養出近20名博士、碩士生。當年他身邊那些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已經都已獨當一面,成為各個型号的總師,副總師,成為我國飛航領域的中堅力量。“我還沒到休息的時候,我還能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劉永才語調堅定地說。
人物簡介:
劉永才,飛航飛彈武器系統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從事多個飛航飛彈武器型号總體設計、研制和技術管理等工作,主持國家某重點武器型号研制生産技術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一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航天部部級一等獎一項。1991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7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00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2003年獲國防科工委武器裝備型号研制個人一等功和中國航天基金獎,2006年獲中國航天事業50年傑出貢獻獎、中國航天基金獎特别貢獻獎,2007年獲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頒發的“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建設工程重大貢獻獎”和金質獎章,2009年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劉永才同志為我國飛航飛彈事業及航天事業的發展、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廣州日報機動記者部出品
報料、投稿、轉載、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