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4月,電影界裡程碑式的雜志——《電影手冊》(《Cahiers du Cinéma》)誕生了,這本雜志直接推動了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不僅催生了一批優秀導演,同時也成為電影界含金量最高的雜志之一。

我們今天要說的“壞小子”,不僅是《電影手冊》創刊後的王牌撰稿人,同時也被譽為新浪潮雙雄之一(另一位是戈達爾),他就是弗朗索瓦·特呂弗(François Truffaut)。
特呂弗在27歲時拍出了《四百擊》(《 Les quatre cents coups》),赢得戛納電影節大獎。相信敢說自己是電影發燒友的朋友,不可能漏看了這部經典之作,它算是法國新浪潮的旗幟。
特呂弗随後又拍出《殺死鋼琴師》《祖與占》《野孩子》等多部佳作,他的作品擁有法國電影的諸多特色:都市性和機智感,溫暖的人文主義立場,迷人的感染力以及極緻的浪漫主義色彩,每個角色都熠熠生輝。
工作中的特呂弗,腳邊還有一隻小貓貓
這樣一個充滿溫和随性情緒的導演,其實在生命的最初階段,算是個無藥可救的“bad seed”,是連家人都想送他去管教所的那種小孩。
1、給他自由
特呂弗從小就是個街頭頑童,不知生父是誰,8歲前寄養在外婆家,後來被母親和繼父徹底放養,16歲時,他悄悄潛入繼父辦公室,把列印機偷出來變賣成錢,用這筆錢創辦了一個叫做“電影狂”的俱樂部,每周和好朋友一起看盜版電影,靠着各種野路子,從十多歲到二十多歲,看片超過3000部,甚至能背誦下某些電影的全部台詞。
7歲的特呂弗,當時還在外婆家生活,8歲外婆去世,逐漸走向頑劣
可惜的是,影癡特呂弗的這份熱愛無人支援,還因為看盜版電影拖欠太多預付場地費用,被抓到警局,最終被送到青輔育院。
把他從管教所裡救出來的,不是父母,而是對特呂弗今後的人生有着極大影響的安德烈·巴贊。
鏟屎官安德烈·巴贊
巴贊出身中産階級家庭,天生聰慧,15歲就高中畢業,因為年齡太小被大學拒收,後來20歲時以全國第7的成績進入凡爾賽的聖克魯高師,開啟大學時代。因為熱愛電影,是以瘋狂為電影雜志供稿,也喜歡與各種熱愛電影的人交流。機緣巧合下,在特呂弗被關進管教所之前幾個月,30歲的巴贊認識了16歲的特呂弗。
前排為特呂弗,後排為巴贊和妻子
特呂弗進入管教所後,巴贊第一次伸出援手。然而,不安分的特呂弗并未從此走上正軌,他又因為失戀賭氣從軍,在軍隊即将抵達法屬殖民地前夕做了逃兵,在軍中監獄裡蹲了6個月,這次又多虧巴贊再次伸出援手,才讓他重獲自由。
2、給他舞台
重獲自由的特呂弗住進巴贊的家裡,酷愛電影的兩人,開始每天進行着無休無止地關于電影的談話,這些談話顯然幫助特呂弗梳理了對電影的系統認知。接着,巴贊邀請特呂弗為自己創辦的雜志《電影手冊》寫影評。
《電影手冊》的第一期封面是《日落大道》的女演員Gloria Swanson
自學成才的特呂弗戰鬥力彪悍,像一頭憤怒的牛犢,5年間先後發表了528篇文章,22歲的特呂弗寫下《論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時,說到:“法國電影已死,電影導演作為電影的作者,不應受制于電影企業……應當抛開昂貴的攝影棚,到街頭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攝。”除去此言,為法國電影憂心忡忡,怼天怼地的特呂弗還寫出許多驚世駭俗之語,得罪了不少法國電影圈的導演,但是巴贊沒有指責他,而是由他自行思考發揮。
這份默默的支援,徹底激發了特呂弗對于電影的深入探索,迅速成為那個時代影評界的扛旗人物。特别是在1954年,特呂佛提出了“作者政策”(la politique des auteurs)一詞,成為大部分“手冊派”影評人的普遍意識形态,即強調導演個性為電影評價之标準,尤其評價類型片時。而這種意識也促使影評人們嘗試着用短片或者電影踐行他們的理念,50年代末期,迎來了新浪潮電影的全盛時代。
3、給他翅膀
在巴贊的努力下,《電影手冊》如日中天,編輯部裡群英荟萃,不僅有特呂弗還有戈達爾、克勞德·夏布洛爾、埃裡克、侯麥和雅克·裡維特等,這一批青年人思維火花的碰撞,讓棄兒特呂弗找到了精神的歸宿。
當年《電影手冊》的編輯部,可以說是群星閃耀如星空,你認出幾個電影大佬?
不過他怼天怼地的論調,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最直接的沖擊就來自特呂弗未來的嶽父,他的準嶽父,當時也是法國電影圈的導演,他問特呂弗:“你這麼能發表意見,什麼時候自己拍個電影試試?”這确實讓特呂弗躍躍欲試。
此時,特呂弗已經拍攝過一些小短片了,比如《安托萬逃跑》,以此為藍本,特呂弗創作了《四百擊》,向他的嶽父證明:我不僅能噴,自己拍也是沒問題的。 在《四百擊》緊張的籌備并開拍的第一天,噩耗傳來——年僅40歲的巴贊因白血病去世。帶着對精神導師的無限懷念,特呂弗一鼓作氣,此時的他已經插上翅膀,而新浪潮運動已經蓄勢待發了。
1959年,《四百擊》上映,特呂弗在世界影壇一炮而紅。随後,他犀利的态度和頑童的脾性再一次被電影治愈,他,變得溫和了。
《四百擊》劇照
1969年,在巴贊去世的11年後,特呂弗拍攝了《野孩子》。
《野孩子》表面上看是關于從小脫離人類社會的野蠻的生物人,是否還能通過教育成為文明的社會人的故事。但影片真正的動人之處卻是特呂弗扮演的伊塔德博士和野孩子維克多之間詩意而動人的關系。
這部電影展現了巴贊對特呂弗的影響,伊塔德既是父親也是老師,但不同于很多利用權威發号施令的“大人”,伊塔德是如此貼近維克多的需求,幾乎以無限的耐心,不斷創造和改進方法來抵達維克多的内心。
《野孩子》海報
可以說,正是巴贊給予特呂弗的尊重與自由,讓一個險些誤入歧途的愛看電影的少年,終于走上了正軌,開啟了人生嶄新的篇章,甚至影響了一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