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1951年4月,电影界里程碑式的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诞生了,这本杂志直接推动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不仅催生了一批优秀导演,同时也成为电影界含金量最高的杂志之一。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我们今天要说的“坏小子”,不仅是《电影手册》创刊后的王牌撰稿人,同时也被誉为新浪潮双雄之一(另一位是戈达尔),他就是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

特吕弗在27岁时拍出了《四百击》(《 Les quatre cents coups》),赢得戛纳电影节大奖。相信敢说自己是电影发烧友的朋友,不可能漏看了这部经典之作,它算是法国新浪潮的旗帜。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特吕弗随后又拍出《杀死钢琴师》《祖与占》《野孩子》等多部佳作,他的作品拥有法国电影的诸多特色:都市性和机智感,温暖的人文主义立场,迷人的感染力以及极致的浪漫主义色彩,每个角色都熠熠生辉。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工作中的特吕弗,脚边还有一只小猫猫

这样一个充满温和随性情绪的导演,其实在生命的最初阶段,算是个无药可救的“bad seed”,是连家人都想送他去管教所的那种小孩。

1、给他自由

特吕弗从小就是个街头顽童,不知生父是谁,8岁前寄养在外婆家,后来被母亲和继父彻底放养,16岁时,他悄悄潜入继父办公室,把打印机偷出来变卖成钱,用这笔钱创办了一个叫做“电影狂”的俱乐部,每周和好朋友一起看盗版电影,靠着各种野路子,从十多岁到二十多岁,看片超过3000部,甚至能背诵下某些电影的全部台词。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7岁的特吕弗,当时还在外婆家生活,8岁外婆去世,逐渐走向顽劣

可惜的是,影痴特吕弗的这份热爱无人支持,还因为看盗版电影拖欠太多预付场地费用,被抓到警局,最终被送到青少年管教所。

把他从管教所里救出来的,不是父母,而是对特吕弗今后的人生有着极大影响的安德烈·巴赞。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铲屎官安德烈·巴赞

巴赞出身中产阶级家庭,天生聪慧,15岁就高中毕业,因为年龄太小被大学拒收,后来20岁时以全国第7的成绩进入凡尔赛的圣克鲁高师,开启大学时代。因为热爱电影,所以疯狂为电影杂志供稿,也喜欢与各种热爱电影的人交流。机缘巧合下,在特吕弗被关进管教所之前几个月,30岁的巴赞认识了16岁的特吕弗。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前排为特吕弗,后排为巴赞和妻子

特吕弗进入管教所后,巴赞第一次伸出援手。然而,不安分的特吕弗并未从此走上正轨,他又因为失恋赌气从军,在军队即将抵达法属殖民地前夕做了逃兵,在军中监狱里蹲了6个月,这次又多亏巴赞再次伸出援手,才让他重获自由。

2、给他舞台

重获自由的特吕弗住进巴赞的家里,酷爱电影的两人,开始每天进行着无休无止地关于电影的谈话,这些谈话显然帮助特吕弗梳理了对电影的系统认知。接着,巴赞邀请特吕弗为自己创办的杂志《电影手册》写影评。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电影手册》的第一期封面是《日落大道》的女演员Gloria Swanson

自学成才的特吕弗战斗力彪悍,像一头愤怒的牛犊,5年间先后发表了528篇文章,22岁的特吕弗写下《论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时,说到:“法国电影已死,电影导演作为电影的作者,不应受制于电影企业……应当抛开昂贵的摄影棚,到街头甚至真正的住宅中去拍摄。”除去此言,为法国电影忧心忡忡,怼天怼地的特吕弗还写出许多惊世骇俗之语,得罪了不少法国电影圈的导演,但是巴赞没有指责他,而是由他自行思考发挥。

这份默默的支持,彻底激发了特吕弗对于电影的深入探索,迅速成为那个时代影评界的扛旗人物。特别是在1954年,特吕佛提出了“作者策略”(la politique des auteurs)一词,成为大部分“手册派”影评人的普遍意识形态,即强调导演个性为电影评价之标准,尤其评价类型片时。而这种意识也促使影评人们尝试着用短片或者电影践行他们的理念,50年代末期,迎来了新浪潮电影的全盛时代。

3、给他翅膀

在巴赞的努力下,《电影手册》如日中天,编辑部里群英荟萃,不仅有特吕弗还有戈达尔、克劳德·夏布洛尔、埃里克、侯麦和雅克·里维特等,这一批青年人思维火花的碰撞,让弃儿特吕弗找到了精神的归宿。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当年《电影手册》的编辑部,可以说是群星闪耀如星空,你认出几个电影大佬?

不过他怼天怼地的论调,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容忍,最直接的冲击就来自特吕弗未来的岳父,他的准岳父,当时也是法国电影圈的导演,他问特吕弗:“你这么能发表意见,什么时候自己拍个电影试试?”这确实让特吕弗跃跃欲试。

此时,特吕弗已经拍摄过一些小短片了,比如《安托万逃跑》,以此为蓝本,特吕弗创作了《四百击》,向他的岳父证明:我不仅能喷,自己拍也是没问题的。 在《四百击》紧张的筹备并开拍的第一天,噩耗传来——年仅40岁的巴赞因白血病去世。带着对精神导师的无限怀念,特吕弗一鼓作气,此时的他已经插上翅膀,而新浪潮运动已经蓄势待发了。

1959年,《四百击》上映,特吕弗在世界影坛一炮而红。随后,他犀利的态度和顽童的脾性再一次被电影治愈,他,变得温和了。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四百击》剧照

1969年,在巴赞去世的11年后,特吕弗拍摄了《野孩子》。

《野孩子》表面上看是关于从小脱离人类社会的野蛮的生物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成为文明的社会人的故事。但影片真正的动人之处却是特吕弗扮演的伊塔德博士和野孩子维克多之间诗意而动人的关系。

这部电影展现了巴赞对特吕弗的影响,伊塔德既是父亲也是老师,但不同于很多利用权威发号施令的“大人”,伊塔德是如此贴近维克多的需求,几乎以无限的耐心,不断创造和改进方法来抵达维克多的内心。

教师节特辑|当顽童特吕弗遇到人生导师巴赞……

《野孩子》海报

可以说,正是巴赞给予特吕弗的尊重与自由,让一个险些误入歧途的爱看电影的少年,终于走上了正轨,开启了人生崭新的篇章,甚至影响了一个时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