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禮縣的39歲農村國小教師鄭桂珍由于輸卵管堵塞,結婚20年一直沒能懷孕。鄭桂珍家三代單傳,已年過九旬的老祖父常常念叨:“桂珍要是生不出娃娃,我就合不上眼”這使得鄭桂珍傷心至極。事也湊巧,不久後,她從中央電視台“九州方圓”節目中,聽到了“不孕症的福音——試管嬰兒”的報道。當晚,鄭桂珍和丈夫流着淚,給節目主持人趙忠祥寫了信。

網絡配圖
很快,鄭桂珍收到了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回信,立即趕到了北京。6月20日鄭桂珍正式住進醫院,經診斷她雙側輸卵管堵塞,還患有結核性盆腔炎。24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張麗珠教授為她手術取出4個成熟的卵子,加入培養液後,放進培養箱内進行培養。幾個小時後,将鄭桂珍丈夫的精液做了處理,與卵子一起放入培養箱中結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體外受精。
體外受精成功後,張麗珠又把受精後的卵子放進特制的試管中發育,發育中的卵子逐漸分裂成至3至5個細胞的胚胎(這就是“試管嬰兒”名稱的來源)。兩天後,張麗珠将胚胎移入了鄭桂珍的子宮。
10天後,鄭桂珍感到惡心,想吐,她高興地對張麗珠喊着:“我懷孕了!”經驗豐富的張麗珠雖然一眼就看出來了,可還是為鄭桂珍做了尿妊娠反應試驗,證明懷孕後,她才高興地笑了。
經過十月懷胎,一個嬰兒呱呱墜地。這是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的誕生。嬰兒取名鄭萌珠,體重7斤8兩,身長52厘米。那一刻,作為小生命的締造者,張麗珠教授的激動心情不亞于嬰兒的母親。
幾年後,鄭桂珍接受采訪時說,萌珠出生後,身體一直很好,長這麼大隻發過一次燒,5歲就上了學,是鎮子裡上學最早的,學習成績也不錯,在鎮子裡還是個“孩子頭兒”。萌珠的父親接過話茬說:“萌珠可結實啦,現在體重40公斤,身高1.5米,快趕上她媽媽了。”
此後,張麗珠和她帶領的課題組試管嬰兒研究技術和繁育水準日漸成熟,并不斷向新的高度攀登。1995年2月6日,張麗珠教授成功地“締造”了我國第一例凍融胚胎試管嬰兒,使我國試管嬰兒技術取得新的突破。
張麗珠教授
張麗珠,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的醫學家、婦産科專家,是現代生殖醫學的開拓者和創始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婦産科創始人,也是中國大陸首例試管嬰兒培育者,她被譽為“送子觀音”“試管嬰兒之母”。
■文/改編自《為國鑄輝煌》(王相坤 編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編輯/王潇
■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