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薪火相傳:中國青年和馬克思主義的“百年之緣”

薪火相傳:中國青年和馬克思主義的“百年之緣”

2019年7月7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學生赴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開展社會實踐,深入扶貧一線調研。(圖左一為于進洋)(受訪者提供)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題:薪火相傳:中國青年和馬克思主義的“百年之緣”

新華社記者

每每回想起支教的經曆,于進洋總忍不住鼻頭一酸。他說:“從此以後,我的理想就是不管在哪裡,都要緻力于讓所有人都過上好日子。”

21歲的于進洋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18級大學生。在他看來,“偉大的事業需要一代代青年來接續完成”。

2019年7月,于進洋參加學校組織的思政實踐活動,前往四川甘孜州的色達。

地屬民族地區,條件艱苦,但許多居民習慣了住在地勢險峻的高山上,黨員幹部每天堅持步行去對接這些農戶,就是為了幫助他們如期脫貧。

“他們的一言一行,讓我深刻體會到基層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于進洋在當地參加黨員幹部座談會時,毫不猶豫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産黨就把馬克思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百年接續奮鬥,馬克思主義薪火相傳,而青年學子始終是其傳播和發展的重要力量。

上周末,百餘名北京大學學生為第三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提供志願服務。在兩天的會議期間,近300位中外馬克思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馬克思主義與現代化”進行交流和分享。

薪火相傳:中國青年和馬克思主義的“百年之緣”

2021年6月22日,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學生姜如雪正在圖書館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受訪者提供)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邱水準表示,一百多年前,以李大钊、陳獨秀、毛澤東、鄧中夏等為代表的北大新青年感悟到馬克思主義的力量,在北大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推動馬克思主義與勞工運動緊密結合,為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曆史貢獻。

21歲的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姜如雪是此次大會的志願者之一。

“馬克思主義蘊含着很多人道主義層面的關懷,它教會我如何去做更深入的思考,也讓我學會更多地體諒别人。”姜如雪說,“馬克思主義不僅展現在思政課上,它對其他人文社科、甚至是自然科學的教育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在過去的兩年裡,姜如雪曾多次赴北京、廣東等地教授國小生中國傳統文化課程,并在其中采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加以分析,引導學生辯證地思考問題,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她說,未來希望成為一名思政課教師,努力讓馬克思主義影響更多的人。

在于進洋看來,理論學習必須聯系實際問題,要深入社會一線近距離觀察人民的生活狀态,親自去感受才能真正地了解情況、學懂理論。

據了解,今年北大的選調生數量已經突破800人,這些剛畢業的青年人将奔赴至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在基層揮灑青春。

薪火相傳:中國青年和馬克思主義的“百年之緣”

2021年7月1日,杜欣澤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座談會上作為“七一”慶祝活動參演人員代表分享感受。(受訪者提供)

中國人民大學财政金融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杜欣澤也認為,馬克思主義可以較好地指導實踐,“它鞭策我不斷思考,也讓我從人民立場來考慮問題。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對我未來人生的發展是很好的精神洗禮”。

作為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中國人民大學獻詞團隊的訓練負責人,杜欣澤從今年3月起便投身活動排練。100天、200小時、45次訓練……在安排好自身學業和生活的同時,他和同行的102名師生一起披星戴月參與排練。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黨和國家的重大慶典活動,作為預備黨員、參加此次活動的人大一員以及獻詞隊伍的訓練負責人,我感到無比自豪。”杜欣澤說。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陶文昭說,青年教育一方面要注重理論宣傳,使其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以馬克思主義為基本立場和基本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更要廣泛借助社會、廣泛參與實踐,讓青年人從現實中認識、了解馬克思主義。

“當代青年人生最好的30年跟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正好重合。個人是平台上的個人,這30年個人的成長和國家的成長無法分開。現代化的征程不僅是國家的機遇,也是個人成長非常好的機遇。”陶文昭說。(參與采寫:王美祺、魏夢佳、李春宇、方安然、曹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