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萬
象
新世紀以來關于藏地題材的電影與電視劇頗受好評,無論是2003年改編自阿來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塵埃落定》、2004年陸川基于真實故事改編的《可可西裡》,還是近年來張楊的《岡仁波齊》與《皮繩上的魂》,萬瑪才旦的《塔洛》,松太加的《阿拉姜色》等電影,都在電影市場取得了不錯的評價與相應的票房。這種題材的電影如此受市場與觀衆的青睐,不僅在于中國電影市場的逐漸成熟與完善,也是新一代的電影觀衆對更多元、更豐富文化的需求。最近,由王家衛監制,萬瑪才旦執導的電影《撞死了一隻羊》改編自次仁羅布短篇小說《殺手》和萬瑪才旦短篇小說《撞死了一隻羊》,影片上映不久即引起了多方的關注與讨論。
原文 :《關懷與救贖:藏地題材電影的當下啟示》
作者 | 西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碩士 謝騰飛
圖檔 |網絡
思考與喚醒生态關懷意識
電影《撞死了一隻羊》裡有一段故事情節是司機金巴在撞死了一隻羊之後沒有選擇将它丢棄或者賣掉,而是将其帶到寺院請活佛超度并且為羊舉行天葬的儀式,這種以對待人的方式來對待一隻羊或許讓大部分觀影者不能了解,但萬瑪才旦這樣的處理顯然是具有一種生靈平等的關懷意識,這種關懷意識是藏地佛教文化塑造而成的精神追求與文化行為規範,也在影響着生活于藏區的普通人們。
在藏地電影中,這種生态關懷意識很具代表性。最為顯著的是陸川導演的電影《可可西裡》,《可可西裡》中随着消費市場對藏羚羊絨的大量需求而導緻了大量盜獵行為的出現,當地的巡山隊員為了保護藏羚羊而與盜獵分子展開了殊死搏鬥,整個巡山隊的成員大多數在與犯罪分子的殊死搏鬥中獻出了生命。陸川的這部電影曾被批評為迎合中産階級的審美趣味,但這種批評的漏洞在于誤解了電影本身所傳達出來的生态關懷意識,而這種關懷意識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過程中逐漸确立起來的必不可少的生存态度與人類共識。盡管電影《可可西裡》中的藏羚羊是國家級保護動物,而《撞死了一隻羊》中隻是普通的羊,但兩部電影的精神指向是一緻的,即生靈平等的生态關懷意識。《撞死了一隻羊》中,金巴在撞死羊後的行為動作随着鏡頭的不斷推移,将他的沖突與掙紮以及悲憫的心态呈現了出來,直到他将羊天葬了之後才算是完成了自我的救贖,但這種因自己的失誤而将羊撞死的行為卻會成為他永久的心理創傷。電影中司機金巴所展現出來的對羊的悲憫态度也間接影響了他走上尋找複仇者的路,此時的人與羊是平等的,如果沒有這種生靈平等的态度,司機金巴也不會在電影中完成對複仇者金巴的救贖。
在當下的電影市場中,像《撞死了一隻羊》這樣具有生态關懷意識的并不多,但在今天中國的文明程序中,無疑是需要這種意識的,電影本身所帶給電影觀衆的思考與喚醒,也對日常生活中人們的行為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
人性救贖意識
好的電影應該具有影響人、啟發人,塑造人的功能與作用,近年來的藏地題材電影則在人性救贖的層面上做出了很好的嘗試,關于信仰的追問意識與人性的救贖意識建構出了當下人們日常社會生活中欠缺的文化精神的依托,也為人們在現實的負累中找尋心靈的依托提供了一份關懷。電影《撞死了一隻羊》中的主人公“金巴”分别有兩次救贖,第一次是司機金巴在撞死了一隻羊後選擇去請活佛給羊超度,并且為羊舉行了天葬儀式。第二次是複仇者金巴在找到殺父仇人後選擇原諒并且離開,而司機金巴卻在夢境中幫助複仇者金巴完成了複仇,在夢醒後離去。電影借用現實空間與夢境空間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叙事,也完成了“金巴”的救贖。
電影開頭時有一句話:“康巴藏人有個傳統,就是有仇必報;若有仇不報,就是一種恥辱。”這句話确認了電影中複仇者金巴複仇的必然性,那就是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傳統塑造下的原始行為方式。而在電影結束時作者又用另一句話“如果我告訴你我的夢,你會遺忘掉;如果我讓你進入我的夢,那也會成為你的夢”,将電影後半段所采用的救贖方式揭示了出來,即以夢境的方式。在現實與夢境中,“金巴”完成了雙重救贖。電影本身所傳達出來的和解态度以及對人性最純粹的精神性的救贖也随着片尾曲《轉經道上的屠夫》音樂的響起而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藏地題材電影的當下啟示
面對當下整體性精神信仰出現危機的現狀,《撞死了一隻羊》以充滿生态與人性關懷意識的态度為當下提供了一份啟示,電影中的主人公金巴完成了自己的救贖,電影本身也完成了對主人公信仰的建構,完成了對生态的關懷。電影本身并無激烈的沖突與正常式的戲劇套路,而是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出發,利用人物的獨特氣質,藏地風光的景象呈現,音樂的使用,鏡頭與色彩的巧妙運用等手段,不僅很好地還原了原著的精神指向,也将導演本人對生态、人性、救贖的創作态度展現了出來。在當下的電影創作中,缺少對現實生活中“人”的關照與了解,以及對藝術品所承載的德育與美育功能的漠視,這種趨勢的演變也造成了電影的危機,萬瑪才旦的創作是對這種危機最好的回應。
面對今天國内電影市場如火如荼、精品不多的現狀,尤其需要電影工作者們重尋九十年代電影對文學有效改編的傳統,使電影的創作與生産多一點文學性,進而進一步提升電影的藝術性。同時,觀衆對藏地題材電影的關注也反映了當下日常生活中藝術作品對個體生命信仰關注的缺失,這種缺失也造成了國産電影普遍口碑下沉的危機,而面對這種危機,就需要電影創作者們在保持商業效果的同時,也更應該從文學中以及傳統文化中找尋人文關懷。
文章原載于社會科學報第1657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内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文章
《命運的捉弄》:一部電影,更是一個時代! | 社會科學報
跨越三十年:中國主旋律電影有了蛻變!| 社會科學報
觀點 | 張慧瑜:“商業主旋律”電影才是當下的文化表征!
社會科學報
做優質的思想産品
官網
http://www.shekebao.com.cn/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