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新世纪以来关于藏地题材的电影与电视剧颇受好评,无论是2003年改编自阿来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尘埃落定》、2004年陆川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可可西里》,还是近年来张杨的《冈仁波齐》与《皮绳上的魂》,万玛才旦的《塔洛》,松太加的《阿拉姜色》等电影,都在电影市场取得了不错的评价与相应的票房。这种题材的电影如此受市场与观众的青睐,不仅在于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成熟与完善,也是新一代的电影观众对更多元、更丰富文化的需求。最近,由王家卫监制,万玛才旦执导的电影《撞死了一只羊》改编自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杀手》和万玛才旦短篇小说《撞死了一只羊》,影片上映不久即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与讨论。

原文 :《关怀与救赎:藏地题材电影的当下启示》

作者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 谢腾飞

图片 |网络

思考与唤醒生态关怀意识

电影《撞死了一只羊》里有一段故事情节是司机金巴在撞死了一只羊之后没有选择将它丢弃或者卖掉,而是将其带到寺院请活佛超度并且为羊举行天葬的仪式,这种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一只羊或许让大部分观影者不能理解,但万玛才旦这样的处理显然是具有一种生灵平等的关怀意识,这种关怀意识是藏地佛教文化塑造而成的精神追求与文化行为规范,也在影响着生活于藏区的普通人们。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在藏地电影中,这种生态关怀意识很具代表性。最为显著的是陆川导演的电影《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中随着消费市场对藏羚羊绒的大量需求而导致了大量盗猎行为的出现,当地的巡山队员为了保护藏羚羊而与盗猎分子展开了殊死搏斗,整个巡山队的成员大多数在与犯罪分子的殊死搏斗中献出了生命。陆川的这部电影曾被批评为迎合中产阶级的审美趣味,但这种批评的漏洞在于误解了电影本身所传达出来的生态关怀意识,而这种关怀意识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必不可少的生存态度与人类共识。尽管电影《可可西里》中的藏羚羊是国家级保护动物,而《撞死了一只羊》中只是普通的羊,但两部电影的精神指向是一致的,即生灵平等的生态关怀意识。《撞死了一只羊》中,金巴在撞死羊后的行为动作随着镜头的不断推移,将他的矛盾与挣扎以及悲悯的心态呈现了出来,直到他将羊天葬了之后才算是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但这种因自己的失误而将羊撞死的行为却会成为他永久的心理创伤。电影中司机金巴所体现出来的对羊的悲悯态度也间接影响了他走上寻找复仇者的路,此时的人与羊是平等的,如果没有这种生灵平等的态度,司机金巴也不会在电影中完成对复仇者金巴的救赎。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像《撞死了一只羊》这样具有生态关怀意识的并不多,但在今天中国的文明进程中,无疑是需要这种意识的,电影本身所带给电影观众的思考与唤醒,也对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

人性救赎意识

好的电影应该具有影响人、启发人,塑造人的功能与作用,近年来的藏地题材电影则在人性救赎的层面上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关于信仰的追问意识与人性的救赎意识建构出了当下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欠缺的文化精神的依托,也为人们在现实的负累中找寻心灵的依托提供了一份关怀。电影《撞死了一只羊》中的主人公“金巴”分别有两次救赎,第一次是司机金巴在撞死了一只羊后选择去请活佛给羊超度,并且为羊举行了天葬仪式。第二次是复仇者金巴在找到杀父仇人后选择原谅并且离开,而司机金巴却在梦境中帮助复仇者金巴完成了复仇,在梦醒后离去。电影借用现实空间与梦境空间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叙事,也完成了“金巴”的救赎。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电影开头时有一句话:“康巴藏人有个传统,就是有仇必报;若有仇不报,就是一种耻辱。”这句话确认了电影中复仇者金巴复仇的必然性,那就是这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塑造下的原始行为方式。而在电影结束时作者又用另一句话“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会遗忘掉;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将电影后半段所采用的救赎方式揭示了出来,即以梦境的方式。在现实与梦境中,“金巴”完成了双重救赎。电影本身所传达出来的和解态度以及对人性最纯粹的精神性的救赎也随着片尾曲《转经道上的屠夫》音乐的响起而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藏地题材电影的当下启示

面对当下整体性精神信仰出现危机的现状,《撞死了一只羊》以充满生态与人性关怀意识的态度为当下提供了一份启示,电影中的主人公金巴完成了自己的救赎,电影本身也完成了对主人公信仰的建构,完成了对生态的关怀。电影本身并无激烈的冲突与常规式的戏剧套路,而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出发,利用人物的独特气质,藏地风光的景象呈现,音乐的使用,镜头与色彩的巧妙运用等手段,不仅很好地还原了原著的精神指向,也将导演本人对生态、人性、救赎的创作态度展现了出来。在当下的电影创作中,缺少对现实生活中“人”的关照与理解,以及对艺术品所承载的德育与美育功能的漠视,这种趋势的演变也造成了电影的危机,万玛才旦的创作是对这种危机最好的回应。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面对今天国内电影市场如火如荼、精品不多的现状,尤其需要电影工作者们重寻九十年代电影对文学有效改编的传统,使电影的创作与生产多一点文学性,从而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艺术性。同时,观众对藏地题材电影的关注也反映了当下日常生活中艺术作品对个体生命信仰关注的缺失,这种缺失也造成了国产电影普遍口碑下沉的危机,而面对这种危机,就需要电影创作者们在保持商业效果的同时,也更应该从文学中以及传统文化中找寻人文关怀。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5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命运的捉弄》:一部电影,更是一个时代! | 社会科学报

跨越三十年:中国主旋律电影有了蜕变!|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张慧瑜:“商业主旋律”电影才是当下的文化表征!

万象 | 他撞死了一只羊,踏上了一条自我救赎的路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