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星期五言:灰姑娘與王子、水手與公主的故事套路在西方已經被用爛了,即便是看過感動的掉淚的人都知道,那是假的!那麼,現實中的水手與公主相遇會怎樣呢?我想大家都深喑這樣一個道理:門當戶對。沒錯,兩個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交圈子不同的人怎麼會走到一起,即便走到了一起,結局也往往以失敗和悲劇收場。
以上是本人看電影《馬丁·伊登》的第一感觸。當然還有其二,它讓我想起了2017年家中自缢身亡的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甯。兩人在很多地方有其相似之處:首先兩人都出身平民;其次兩人的成就都沒有給自己帶來快樂;再次,他們的結局都是悲劇。
帶着以上兩大感觸,我們來聊聊這部2019年出品,在威尼斯電影節上大受好評的意大利電影吧。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h1>
電影中的主人公馬丁·伊登是個水手,可想而知他那一身髒兮兮的水手服,加上一身的煤油味了……如果非得從這種人身上找到什麼優點,那就是他身體壯,力氣大了。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這種體格如果加上馬丁·伊登善良、好打不平的為人,好運便找上門來了——他在一次偶然中幫助一位被别人欺負的富家小子解了圍。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就這樣,他人生第一次看到了上流社會的“美”,這個美,本人認為,包括那一家人彬彬有禮的素養,包括那富有文化、文學、文藝氣質的大房子,當然,也包括那個讓她一見鐘情的富家女孩兒!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于是,馬丁·伊登決定盡一切努力去學習,以便有朝一日能像這些有素養的人一樣思考。他要達到這一目标的唯一途徑,便是掌握知識。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h1>
之後的事你我都能想到:這位寄宿在自己姐姐、姐夫家的窮小子需要克服很多困難,包括湊錢買書,包括面對身邊人的嘲笑,包括承受被學校拒絕等等。然而,即便如此,卻沒有一個人能阻擋的了這個對知識如饑似渴的青年的步伐!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事情講到這,似乎我們從此片裡看到了一切商業勵志片該走的套路,我們的主人公也似乎在一步步向自己的目标邁進着,一切都那麼的積極樂觀,充滿希望。然而,電影裡的一些細節卻在提醒着我們另一些事情——馬丁·伊登在逐漸接近那個上流社會群體之時,也在遠離自己身邊這個底層群體。這裡的遠離包含兩個層面:
首先是他由于“不務正業”沒有收入而跟姐姐、姐夫産生的家庭沖突。(注意,電影并沒有把姐姐、姐夫演成不通人情的勢利眼,相反,他們若真讓馬丁·伊登白吃白喝,那倒違反常理了!)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其次是他在有了些許知識後,放開發現了多少上流社會的美不說,他倒是先覺察到了一絲沒文化沒知識的人的醜了,看看他對自己前女友的眼神便知!(我認為導演在很多地方的戲份設定都在暗示這一概念,包括他後來對上流社會的鄙視也是随着他知識和思想的增長演變而産生)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好在馬丁·伊登還有一腔對生活的熱情,好在他那積極進取的心讓他能抵擋住一切負面情緒,讓他還是個精神肉體都很健康的青年。
當然,這一切積極的東西也要歸功于“愛情”,歸功于那個馬丁·伊登心裡惦記着的女孩兒。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h1>
要知道,對于一個長年漂流在外,靠體力幹活的單身漢來說,家裡有一個自己惦記的人跟沒有自己惦記的人對其造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看看馬丁·伊登跟他那船員夥伴的狀态就知——
當後者對生活沒了寄托,他的思想也就被生活掏空了,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賺錢、花錢、打發時間;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而馬丁·伊登非但在不停地學習,還在不停地思考、規劃自己,他甚至萌生了當一名作家、用文字來記錄自己生活的想法。
自此,馬丁·伊登的目标由開始的“像上流人一樣的思考”變成了“為自己的生活而創作”。或者說,他從發掘知識、上流社會美的過程中,繼而發現了生活的美,以至于他想要成為一名作家,把它們記錄下來。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當然,這時的情人也好,愛情也罷,對馬丁·伊登都是一種信仰,或者再說直白一點就是距離産生美。那麼,當馬丁·伊登回到現實中,愛情會如願以償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h1>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個有了一點知識便發現那些文盲粗俗醜陋的馬丁·伊登一樣,上流社會的人同樣在馬丁·伊登身上也發現了粗俗醜陋。隻不過那些所謂的紳士風度、涵養掩蓋了這類人的鄙視之情罷了。當然這是有底線的,對于一個貴族家庭,若自己的女兒真愛上了一個髒兮兮的水手,那就不成體統了!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當馬丁·伊登再次回到家鄉那不勒斯跟自己女友走得越發之近時,後者的父母自然成了兩人的絆腳石。注意,也正是這一檔口,那個後來成為馬丁·伊登摯友加導師的布雷斯頓出現了。随之馬丁伊登開始有了階級意識和意識形态導向——他開始把自己所處的階層與那些上流階層劃分開來,開始在乎别人對自己的侮辱與歧視了。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自此,純真的愛情開始走向終點,知識也在馬丁·伊登身上産生出了毒性!而這種毒性真正凸顯出來的時候,便是馬丁·伊登投到出版社的稿子被接受,并得到報酬之時。
剛巧,這時,那位跟馬丁·伊登近乎分手了的富家女友又出現了。這看似愛情的重合,然而,味道卻變了!至少在電影劇情設定角度來看,像是這場愛情重合是建立在某種物質的底線之上,是馬丁·伊登作家的身份得到了公認與回報後,使得愛情峰回路轉。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h1>
那位詩人布雷斯頓的出現幾乎颠覆了馬丁·伊登的價值觀,我們與其說他是馬丁伊登的摯友、導師,倒不如說他是一面能照出馬丁·伊登最終結局的鏡子。他激進、玩世不恭、叛逆、才思奔湧,卻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終于,布雷斯頓最終走向了自殺的悲劇。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詩人死前的一場戲很有意思——馬丁·伊登坐在病卧在床的布雷斯頓身旁,看到桌子上的一本《聖經》,他伸手試圖翻閱那本書,布雷斯頓一把擋住了他。随後,我們知道,布雷斯頓用那書裡藏着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如果說這本聖經之書象征着知識與信仰的話,那麼無疑導演在提醒我們:知識與信仰對某些人是非常危險的,它們是穿腸毒藥,是釀成悲劇的導火索。
回到電影中來——布雷斯頓死後,電影的整個色調、情調、基調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轉彎,那個昔日熱情、憂郁、多愁善感、有血有肉的水手馬丁已經徹底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功成名就、滿臉蒼白、嬉皮邋遢甚至讓人作嘔的大作家馬丁。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它如同一具喪屍,最終走向毀滅。而那些曾經愛過他的人,不管是富家女孩兒,還是大字不識幾個的貧民女孩兒,再或是他的好友、經紀人、出版商,都無法扭轉那個已經注定的悲劇。
<h1 class="pgc-h-arrow-right">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h1>
《馬丁·伊登》全片從頭到尾有節奏地貫穿了一些類似于老照片、僞紀錄片式的影像,這些影像與故事主線所形成的空間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反差,它們跟主線故事沒有太直接的聯系,如果說另一個主空間是現實發生的事,那這個空間便代表了馬丁·伊登的内心世界。這個世界包含了回憶、純真、快樂、貧窮等等,而這些情緒進而跟意大利的曆史捆綁到了一起。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自然,馬丁·伊登是這部電影的主角,但他同時也是帶觀衆入戲的主觀視角。是以,我在看這部電影時,是故事聆聽與情緒感受并進的,這有賴于電影兩個空間的存在。而那些老影像伴随着那些意大利老流行歌曲,更讓這部電影萌生了一種懷舊與傷感。
在電影中段,馬丁·伊登喜獲稿酬後,布雷斯頓曾勸他回歸自己的水手生涯……臨了,他面朝着大海,猶豫許久,終于,朝着太陽的方向,遊向了大海的深處。電影結束。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談《馬丁·伊登》:知識對某些人像裝飾,對另一些人卻像毒藥一、上層的“美”讓他對知識如饑似渴二、知識讓他接近一個群體時,也遠離了另一個群體三、愛情是他創作信念的催化劑四、當創作成就不了愛情之時,知識在他身上顯露出了毒性五、當知識和藝術成就名利之時,悲劇便注定六、電影的兩個空間以及結局馬丁到底遊向了哪裡? 這些片段讓我聯想到了《海上鋼琴師》中那個一生沒下到陸地,最終與船共存亡的“1900”。沒錯,馬丁·伊登在陸地上經曆的悲劇不就是海上鋼琴師在船上沒有經曆的嗎,馬丁·伊登遊向的不正是鋼琴師不願離開的地方嗎!如果說那輪太陽就是那艘船,那麼,等待他的即可能是天堂,又可能是墳墓。
而載着他向前行駛的大海,即可能是知識,又可能是穿腸毒藥!
文:星期五
編輯:Mr.Friday
圖檔:網絡\視訊截圖
關注【星期五文藝】,解讀經典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