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前段時間,一直在外工作的老友回來了,約我小聚,幾杯酒下肚,話匣子便打開了。老友告訴我,這次回來,自己開了個小公司,但實在苦于招攬不到人才。

細問其原因,才知道他瑣瑣碎碎羅列了一堆條件,還非說什麼這是“硬性名額”,達不到肯定沒什麼潛力,公司不能要。

我拍拍他肩膀,告訴他:“缺乏人才不是限制公司發展的原因,這些條條框框才是。”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看着老友一臉愁容,我進一步解釋道:“現在很多人選擇一樣東西時,特别在意它自身的‘标簽’,如好工作,好學校,好員工……

這其實就是過分執着外在形名的表現,可哪有什麼天生就是好的,又怎麼保證永遠都是讓人滿意的?”

是以,早在春秋時期,老子的《道德經》就提出來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說得出的世間大道,并非永恒的道;可以說得出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

事物一直都是在變化的,我們得用一個發展的眼光去看。若是太過執着于外在的形名,反而會将自己困于其中,麻煩不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h1>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老子解釋得很清楚,不能執着于形名,因為“名可名,非常名”。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一件事,我們給了它特定的稱謂,但這個稱謂隻代表當時的認知,或許與現在無關,與未來更無關。

聽過一則有趣的故事:

月亮要媽媽給自己做一身鬥篷。

媽媽說:“我怎麼能給你做一件合身的鬥篷呢?你現在是新月,然後又變成弦月;再接着既不是新月,又不是弦月,而變成滿月了。”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萬物是變化的,我們可以根據它的外觀條件,暫時為萬物命名。但這種命名無法永遠囊括它的全部性質。

是以,太過執着形名,反而容易忽略事物的本質和多面性。就如美與醜,善與惡,它們都是相對而生,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事物的本質可能完全不同。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就像一顆種子,在它開花以前叫種子,開花後叫鮮花,凋落後就成了下一次花期的肥料。同一樣事物,在不同的階段就有不同的名稱,因為它們在不斷成長發展。

是以,形名隻是一時的,不能用以前的結論來給現在的事物下定義,事物在不斷變化,我們也要不斷地用新的眼光去衡量。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1">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h1>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老子一向提倡“道”,“道”就是萬物生存發展的規律,如果在領悟“道”的基礎上去遵照執行,那麼人生就更容易成功。但同時,老子也告誡悟道之人,遵循道法但不能執迷道法,因為誰能保證自己了解的“道”就能适用萬物?盲目遵循,不異于按圖索骥,如此這般,“盡信書還不如無書。”

老子在《道德經》中一直強調一個觀點:“道為實道,名是虛名。”如果連“道”都需要變通,那就更别說是外在的形名了。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外在的形名就像一個個标簽,如我老友那般,隻依照标簽作為選擇标準,那就隻能看到表面,而不能窺見實質了。

對此,《道德經》中有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随。”

這段話說的是,大家都知道美之是以為美,是因為有醜作對照。都知道善之是以為善,是因為有惡的存在。

是以有和無是相對相生的,難和易是相對形成的,長和短是互相比較的,高和低是互相充實的,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後相接,一切都是共同存在,共通有無的。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這也就說明,萬事萬物的特性都是在互相對比中存在,而又在不斷變化中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态。如果一味固執地看重外在形名,反而是作繭自縛,看不到事物本身發展的狀态。

是以,形名不是衡量優秀的唯一标準,時間、地點、環境一變,标準也就得跟着改變,切不可執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03無“名”并非無“實”</h1>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既然“名可名”,說的也是“虛名”,那“無名”,是不是就代表一無所有呢?當然不是。

老子在《道德經》第一章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無”其實說的就是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就成了宇宙萬物産生本源的形名。

老子認為,在最初的時候,這個世界一片混沌,萬事萬物都沒有形名,但是它有萬事萬物的所有資訊,那個時候也就是萬物開始的時候,是以它“無名”但卻“有實”。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就像老子提出的“道”,萬物的規律看不見摸不着,卻實實在在的存在。“名”與“實”也是一樣,它們并非互相依賴而存在,這是現象與本質的問題。

有名無實與有實無名的情況在我們的生活中并不少見,是以老子告訴我們,世人應重其“實”,不可過于追求形名,就如這個寓言故事: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獅子抓住了一隻老鼠,準備吃掉。老鼠拼命求饒,并保證一定報恩。

獅子心中不屑:“這樣小的一隻老鼠,它能幫我做什麼?”但看在老鼠苦苦哀求自己的份上,它最終還是将老鼠放走了。

幾天後,獅子落入獵人的陷阱,被獵人捉住捆在樹上。老鼠聽到了獅子的哀嚎,溜過去咬斷繩索,放走了獅子。

獅子不由感歎道:“當時我輕視于你,沒想到,最後還是你救了我的命。”

獅子隻看到了老鼠身形小,力量弱的外在特點,卻沒看到它靈活靈活的内在實質,這就是“無名”并非“無實”。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就像出去吃飯,一家餐館,可能店面不大,但味道非常好;公司招聘,一個人可能學曆不高,但他工作能力強;選擇伴侶,你的另一半可能寡言少語,但他溫柔體貼……

我們可以從兩種完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件事物,這兩種角度能夠接觸到事物的不同層面。也隻有如此,才能更準确地洞悉事物的本質,思考才能更全面。

外在的形名隻是一時的,它不能永久定義某樣東西,若是過分執着,就是将自己的思維限制在狹小的圈子裡,無異于畫地為牢。

老子:若是執着于外在的形名,人生往往會麻煩不斷01名非恒定,不可囊括萬物‍02執着形名,便困于其中03無“名”并非無“實”

外界一直在進步發展,如果自己一直停滞不前,終會與外界脫軌,到那時自己困于其中,便會覺得事事不順,麻煩不斷。

是以,無論是面對自己,還是面對他人,都不要太過注重這些虛名,探求事物的本質,才能謀求長遠的發展。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國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煩心憂心玻璃心,開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萬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湧動的真實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帶你一起識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圖檔均來自網絡,隻是臨時作為文字輔助作用,絕對不會用于商業用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