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苦教育是人生的寶貴财富,别讓孩子在該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
作者 | 安歌
家有男孩,望子成龍是父母們共同的期盼。
我們都希望他能夠堅強獨立,勤奮上進,未來成為一個有出息的男子漢。
那麼,什麼才是對男孩最好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演講中強調:“家裡有兒子的一定要苦着養,千萬不要照顧太周到。”
對于男孩來說,吃苦是一種很重要的品質。
小時候生活的越容易,被呵護得越周到,長大後就容易在風雨面前退縮,擔不起事。
父母真正愛孩子,一定要舍得讓他吃這四種苦。
吃學習的苦,才能成才
前段時間,有個男孩火了。
視訊裡,他滿身泥沙,不斷喘着粗氣,癱坐在地上感歎說:“還是讀書好。”
原來,八個月前,男孩對父親說真的很讨厭讀書,再也不想上學了。
父親無奈之下,就把他帶去了工地搬磚。
男孩在工地幹了幾天活之後,就再也吃不消了。
父親說:你不讀書,以後很可能一輩子都幹這種活,如果你讀書,你才有選擇工作的權利。
男孩體格纖瘦,滿臉疲憊,看着确實讓人心疼。
然而,父親的話卻更一針見血。
現在的孩子,大多生活在蜜罐裡,似乎一切都唾手可得。他們很難明白,幸福是需要努力,更需要資本的。
學習可能不是成才唯一的路,但卻是那條最近的路。
想起中科院那篇火爆全網的博士論文《緻謝》。
讀書,這件許多孩子眼裡的“苦差事”,卻是作者黃國平拼盡一切才能謀來的幸福。
黃國平的母親自幼離家,父親也常年奔波在外。
家徒四壁,無人照拂,他隻能靠夜晚抓黃鳝,周末去釣魚,喂養豬崽水牛維持生存。
被狗和蛇追趕,半夜落水,摸黑回家...貧窮和落魄組成了他生命前20年的底色。
在無數想要放棄的時刻,是讀書支撐着他,給予他安慰和扛下去的希望。
如今,黃國平在騰訊人工智能實驗室任進階研究員。
在讀書的指引下,他走出了貧瘠,褪去了自卑,把生活給予他的最壞籌碼,生生打出了最好的姿态。
每個男孩心裡都藏着某種抱負,都有着想要實作的許多可能。
讀書就是那條看似辛苦,卻能夠幫助他突破平凡最容易的路。
在能夠安穩學習的年紀,讓孩子學會忍耐讀書的苦,他才不會在将來因錯失機會,而遭受無端的挫折。
吃生活的苦,才會更獨立
《少年說》中,有個女孩吐槽父母:
“為什麼每次你們做家務時總叫我,卻從來不叫弟弟?”
女孩說:“你們說弟弟比我小,我要讓着他。可他十二歲了,長得比我還高,你們為什麼還不叫他?”
女孩說完,又對弟弟喊話,問他能否有點擔當,以後承包家裡的家務。
沒想到,台下的弟弟一口回絕:“不好!”
姐姐無奈詢問理由,弟弟卻直白表示:“我覺得應該你來做!”
女孩不甘心,又繼續追問:“你是個男孩,你以後要結婚的,難道以後你都要讓老婆來做嗎?”
弟弟理所當然地回道:“對呀!”
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都認為男孩不拘小節,家裡的大小事可以不必動手。
于是,男孩順理成章地被呵護,安于被照顧,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便捷。
可是,總有一天他會長大,會有自己的家庭,需要承擔家裡的責任。從未獨立過的他,又該拿什麼來擔當呢?
去年,河南10歲“硬核”男孩曲恩澤憑借強大的獨立性登上熱搜。
疫情發生後,爸爸是警察,媽媽是護士,父母都要奮戰在一線,男孩隻能自己留在家裡生活。
但是,他卻把自己照顧的很好。
一個人買菜,做飯,打掃衛生;不用人監督,自覺上網課,寫作業。
媽媽說,剛開始也不放心,但是觀察了兩天,男孩把自己照顧的相當不錯。
男孩小小年紀就能展現這麼強的獨立性,一定離不開父母平時有意的引導和訓練。
隻有平時舍得用孩子,多教給他生活的技能,他才能夠在父母不在時,遊刃有餘地照顧好自己。
蒙台梭利說過:
“父母想讓孩子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必須先讓孩子在生理上獨立起來,之後才能走向心理獨立。”
孩子早晚有天要離開我們身邊,獨自迎接生活的考驗。
父母學會放開雙手,狠心培養孩子獨立生存的能力,他才能夠擁有應對生活和未來的底氣。
因為,一個能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才會有能力管好自己的人生。
吃挫折的苦,才會更堅強
“當你們看到這些字時,我已經跳樓了,我真的撐不下去了”
江西新餘,一名11歲男孩在墜樓前留下的遺書中這樣寫道。
而導緻男孩走上絕路的,竟是沒能完成寒假作業。
據男孩父親說,假期開始前,老師督促大家完成作業,并表示沒有完成的同學開學不能報名。
之前,男孩也出現過寫不完作業的情況,經常邊寫邊哭。
事發時,男孩的寒假作業還有一半以上沒有做完。
寫不完作業,還被老師屢次提醒,确實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壓力。
可是,這種決絕的選擇方式,也令人心痛不已。
研究表明,男孩受到激素影響,行為更容易沖動,在激動的時候,情緒管理能力更容易欠缺。
是以,男孩更需要體驗挫折,因為隻有吃過挫折的苦,并且有能力恢複,才不會遇到打擊時崩潰而不知所措。
電影《靈魂歌王》中,小男孩查爾斯因青光眼雙目失明。
電影中有這樣一幕:查爾斯被椅子絆倒在地,恐懼包圍着他,他下意識地開始哭喊:
“媽媽,幫我,我需要你!”
媽媽遲疑片刻,卻選擇留在了原地。
她看着查爾斯從哭泣,到慢慢站起來擦幹眼淚。甚至,當查爾斯用手伸向炭火時,她為了能讓他感受到燙的觸感,也沒有出聲制止...
在母親的狠心中,查爾斯終于學會了用耳朵來感覺這個世界。
他學會用盲文“閱讀”樂譜,他熟練掌握多種樂器的彈奏,他憑借頑強的信念,開始迸發音樂上的天分。
他就是美國靈魂音樂家雷·查爾斯,曾被譽為全世界的“100個最偉大的藝人”之一。
作為父母,沒有誰能眼睜睜看着孩子受傷,或者吃盡苦頭,而無動于衷。
可是,不斷經曆挫折和失敗,才是生命的常态。孩子隻有不斷跌倒,又不斷爬起,才能錘煉出一顆堅強的靈魂。
正如查爾斯母親所說:你一定要靠自己的雙腳站起來。
因為,能夠依靠自己站起來的孩子,才永遠不會被困境所擊倒。
吃自律的苦,才能更優秀
自律的孩子能有多厲害?
最近,8歲男孩迪迪令許多網友驚呼了不起。
二年級的他,每天六點半起床,洗漱後便開始大聲朗讀,讀完後才開始吃早飯。
目前,男孩的晨讀已經堅持了長達400餘天!
迪迪媽媽說,孩子剛開始也堅持不下來,她就每天監督,跟着孩子一起讀。
時間長了,習慣成自然,孩子越喊越有勁兒,越讀越想讀。
村上春樹說過:“當自律變成一種本能的習慣,你就會享受到它的快樂。”
當孩子有了自律,他就有了内在的驅動力,這股勁會帶着他對抗誘惑,享受堅持帶來的成就與快樂。
去年,華為公布“天才少年”名單,剛出校門的左鵬飛拿到了最高檔,年薪201萬元,全球僅有4人獲得。
被問起天才的感受,左鵬飛卻說:“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别人打遊戲的時間都用在實驗室裡了。”
簡單一句話,道出了“天才”背後的秘密,那就是充分的自律。
翻看他的日常表,似乎單調到令人乏味。
早上8點起床,半小時内進入實驗室,除了午飯時間,全天都泡在實驗上。5年幾乎天天如此。
他對時間管理異常嚴格,每件事都確定按時完成,絕不拖延。
就是這份頂級的自律,讓他一步一個腳印,到達了自己都未曾預見的高度。
性别教育專家邁克爾·古裡安博士曾指出:男孩受到血液中多巴胺的影響,學習上更容易感到無聊。
也就是說,男孩可能更容易三分鐘熱度和坐不住。
是以,在他們自控力不足時,更需要父母狠下心,及時觀察,撫慰情緒,并且加以引導和限制。
隻有讓孩子吃過自律的苦,告訴他學會堅持下去,孩子才能夠往下紮根,變得越來越優秀。
南懷瑾老師說過:“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依靠自己的禀賦站起來。”
男孩尤其需要如此。
養育男孩,就要他體驗生命中的苦。
在學習的苦中,他會洞見更寬廣的世界;
在生活的苦中,他會學會獨立和擔當;
在失敗和堅持的苦中,他會學會自律和堅強。
如此,男孩才能站起來,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在不遠的将來,他有能力讓家庭和所愛的人幸福。
在未來社會,他可以做出屬于自己的一份貢獻。
這是每一個家有男孩的父母,應該有的期盼。
點個贊吧,希望我們的男孩未來都能成長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