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為了運送物資和軍隊,日本人通過海運經過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和安達曼海到達緬甸。但是這條路線經常遭受盟軍潛艇的攻擊,中途島海戰後為了避免海運遭遇的巨大威脅,1943年日軍修建了一條長415公裡的泰國至緬甸鐵路。“泰緬鐵路”起自泰國北碧府,終到緬甸丹彪紮亞,沿途多是荒無人煙的懸崖峭壁,激流險灘,茂密雨林。

泰緬鐵路博物館中展示的曆史照片(翻拍:張普超)
修築在懸崖邊的鐵路異常艱險(翻拍:張普超)
修築這條鐵路時條件非常極端,日軍脅迫了近25萬東南亞民工以及大約6萬盟軍戰俘,施工期間強迫勞動、飽受虐待,在炎熱潮濕的雨林中施工者除了鐵鍬和錘子外沒有其他工具,沒有藥物,食物也非常緊缺,約9萬民工和12000多名盟軍囚犯是以死亡,而這條鐵路也被後人稱為“死亡鐵路”。有趣的是修築這條鐵路的大部分建築材料、鐵軌以及枕木多是拆除自馬來西亞以及東印度群島上的各處鐵路。這與日軍侵略中國時修築鐵路拆東牆補西牆的做法有着幾分相似。日本投降後英軍拆除了泰緬邊境上約3.9公裡的鐵軌。由于線路結構無法支援商業運輸,1947年全線關閉,10年後農普拉至南托段重新開放,并且開行從曼谷到南托克的旅客列車,而南托克至緬甸Moulmein的線路則被廢棄。
如今,想乘火車體驗這段鐵路,可以從曼谷的吞武裡(Thonburi)火車站乘坐前往北碧府南托克(Nam Tok)的列車,列車一路上會經過“桂河大橋”、“懸崖鐵路”等景點,使用的是泰國最古老的車廂,能夠融入泰國人中感受最純真的泰國人文。打開車窗,聽着叮叮當當車輪與軌道的撞擊聲,涼風迎面吹來,看着車外一閃而過的景色,很是惬意。
位于曼谷市西南角湄南河畔的吞武裡火車站(拍攝:楊誠)
清晨的吞武裡站很是繁忙,一些西部南部開來的短途慢車停靠在吞武裡站(拍攝:楊誠)
去“死亡鐵路”的列車實行雙重票價,外購人購票無論坐幾站統統100泰铢一張車票(拍攝:楊誠)
如果不注意根本想不到這是一座客運繁忙的車站(拍攝:楊誠)
列車使用的是泰國最古老的車廂,内飾采用木質材料,因為沒有空調車窗全部打開,開起來很帶感(拍攝:楊誠)
泰國許多列車運作時車門不關閉,也沒人管理,可以随意上下車甚至扒車。不過這樣 也造成了很多安全隐患,在筆者從“死亡鐵路”回曼谷時,就遇到了一起對面列車上一名旅客因為站在車門口沒站穩而被甩出列車身亡的事故。
車門大開的列車(拍攝:楊誠)
列車的連接配接處風擋也是破敗不堪(拍攝:楊誠)
一些小販自帶冰塊,冰鎮冷飲在車上售賣,冰塊也可以送給旅客玩耍降溫(拍攝:楊誠)
在炎炎夏日烘烤的悶熱車廂裡能夠喝上一口冰鎮飲料無非是最爽(拍攝:楊誠)
吞武裡站是曼谷周邊的一條支線上,線路在Taling Chan Junction站彙入通往泰國合艾的南部幹線(拍攝:楊誠)
泰國列車上的乘務員會待旅客上下完成後會在列尾搖旗示意司機發車(拍攝:楊誠)
前往“死亡鐵路”的遊客不僅外國人多,車廂裡一群朱拉隆功大學漢語系的學生也組團前去遊玩(拍攝:楊誠)
Beifern學的中文,她說她來過上海旅遊,明年将前往杭州繼續學習(拍攝:楊誠)
車廂裡,許多當地人乘坐列車前往早市,在泰國,這樣的慢車往往兼具着通勤列車的功能(拍攝:楊誠)
邊凳車廂裡,一個兒童在四處玩耍,奶奶在一旁凝視着(拍攝:楊誠)
在坎坎布裡站,列車又加挂上了幾節車廂,向桂河大橋駛去(拍攝:楊誠)
桂河大橋前面的“橋頭”車站,車站兩側支滿了售賣紀念品的小攤(拍攝:楊誠)
“桂河大橋”原為泰緬鐵路277号橋。看過著名的二戰電影《桂河大橋》的人想必都很熟悉,位于泰國坎坎納布裡省的這座大橋橫跨了Khwae Yai河,是當時泰緬鐵路的重要節點。然而電影中描述的鐵路橋實際上并沒有橫渡當時的桂河,電影中的“桂河大橋”實際位于斯裡蘭卡的基圖格拉,并且是為電影專門制作的拍攝場景,片中的情節等也皆為虛構。現實中的“桂河大橋”是1943年6月由盟軍戰俘修建的一座鋼筋混凝土橋,大橋是日本建築商從荷屬印度群島Pulau Jawa引進,由十一個彎桁架橋組成。鋼橋修築期間在上遊約100米處修建了一座木制便橋,以友善主橋的施工。兩座橋梁于1945年2月13日被皇家空軍轟炸機炸毀,經修複後4月3日空襲再次損壞木橋。6月24日的空襲最終摧毀了鐵路橋,使整條鐵路線停運。如今這座鋼橋早已修好并沿用至今,木橋的殘餘物則不複存在。原先的大橋并沒有名字,得益于20世紀60年的電影《桂河大橋》,進而改名為此。
每天通過大橋的列車不多,想要在橋上拍到火車駛過需要提前咨詢好時間(拍攝:楊誠)
列車在“橋頭站”停車後筆者立刻飛奔至橋上,列車也會等車上下來的旅客全部到達位置後開車(拍攝:楊誠)
大橋很窄,斜梁距離車體僅有半米寬,即使是站在橋外的會車護欄上列車仿佛也從面前駛過(拍攝:楊誠)
由于年代久遠,列車通過大橋時速度很慢,車輪與鋼軌的震動與撞擊聲被鐵橋放大,很是震撼(拍攝:楊誠)
彎桁架上銘刻着大橋的身份(拍攝:楊誠)
如今的桂河大橋已成為一座著名的景點,每天迎接着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拍攝:楊誠)
熱帶的午後非常炎熱,驕陽炙烤下的鐵橋走在上面可以感受到散發出的熱量(拍攝:楊誠)
大橋的引橋更為簡陋,甚至連兩側的護欄都沒有,如果坐在列車上,仿佛是在空中飛行(拍攝:楊誠)
橋頭豎立着美軍投下未爆炸的航空炸彈向衆人述說着當年那場慘烈的戰争(拍攝:楊誠)
大橋屹立在靜靜流淌桂河之上,耳邊回蕩起“波基上校進行曲”,很難想象這裡發生多少悲慘故事(拍攝:楊誠)
終于等到你“亞洲東方快車”
此次旅程,筆者在出發前查詢到著名的“亞洲東方快車”将會開行,并且計劃好行程時間,将在“桂河大橋”與“東方列車”相會。提起“東方快車”,許多人首先想到著名的《東方快車謀殺案》。人們羨慕着昔日這列運作在歐洲的豪華列車上貴族的奢華旅行方式。而在東南亞,也有一列往返于“新馬泰”之間的豪華列車,被譽為“亞洲東方快車”。
到達桂河大橋沒多久,“亞洲東方快車”便如期而至(拍攝:楊誠)
列車開上橋後便停車了,由于車體與橋梁寬度很小,隻能貓着身子從列車下部走下大橋(拍攝:楊誠)
作為東南亞最豪華的列車,每年開行的日期屈指可數,桂河大橋也是這趟列車旅途中最重要的景點(拍攝:楊誠)
著名的桂河大橋與奢華的“亞洲東方快車”融為一體,這樣的場景實在難得(拍攝:楊誠)
列車在大橋停留約20分鐘後便會傳回坎坎布裡車站,為了友善列車的折返,采用前後推挽方式運作(拍攝:楊誠)
在坎坎布裡車站,車上的旅客會下車繼續參觀大橋(拍攝:楊誠)
筆者趕到車站後列車上的從業人員正在休息,筆者向他們介紹了自己的愛好,希望可以上車參觀,列車的管家及Belmond公司的BOOS表示非常歡迎,可惜正準備上車時旅客們提前回來了,筆者被婉拒,不過列車從業人員說列車會在曼谷華南蓬站停靠很久,可以去曼谷參觀。
正在迎賓的列車管家(拍攝:楊誠)
不多時,列車便緩緩離開車站,而筆者也将乘坐後續的列車傳回曼谷繼續參觀“亞洲東方列車”(拍攝:楊誠)
傳回曼谷的是早晨過來的列車,坎坎布裡車站會在開車前半小時售票,票價依舊是100泰铢一人(拍攝:楊誠)
返程列車在坎坎布裡站需要甩下幾節車廂,列車到站後從業人員松開車鈎,随後列車便離開(拍攝:楊誠)
返程的列車可以前往列尾,敞開的車尾在炎炎夏日裡非常涼爽(拍攝:楊誠)
不過敞開式的車廂也導緻灰塵很大,從業人員還時不時地掃地,弄得車廂裡塵土飛揚(拍攝:楊誠)
泰國鐵路很多車站仍在使用鉸鍊式道岔,但是線路品質相比其他國家以好很多(拍攝:楊誠)
“亞洲東方快車”1972年在日本生産,随後72至79年間運作于紐西蘭奧克蘭到惠靈頓的“銀星卧鋪”服務。1992年,一家豪華五星級酒店建立了亞洲東方快車公司,并買下列車。所有車廂由Orient Express Hotels營運,2014年更名為Belmond公司。為了适應東南亞的鐵路,全列車廂由紐西蘭1067mm軌距改為1000mm軌距,并由Gérard Gallet進行全新設計,在吉隆坡進行了徹底翻新,改造了車内的裝飾以及全新的塗裝及标牌,以滿足奢華的要求。
“亞洲東方快車”設有Pullman sleeping car、State sleeping car、Presidential sleeping car三種等級車廂,全列多大三節餐車及尾部酒吧觀景車,以滿足遊客的各種需求。當然,這樣一列豪華的旅遊列車從新加坡運作至泰國曼谷需要三天時間,最低級的Pullman車廂價格就高達3100美元,而Stateroom車廂以及總統套房更是高達4400美元和7250美元,令人咂舌。
“亞洲東方快車”車廂類型(拍攝、制圖:楊誠)
停靠在曼谷華南蓬車站裡的“亞洲東方快車”(拍攝:楊誠)
全列最有特點的莫屬列尾的半敞開式觀景車廂,内飾大量使用進階優質木材,配色以酒紅色系為主(拍攝:楊誠)
列車塗裝采用墨綠與乳黃色相結合,大氣又不失沉穩(拍攝:楊誠)
車廂内的設計風格融合了西方與東南亞文化精髓,裝飾了凝聚着東南亞傳統手工藝人技藝的紡織品(拍攝:楊誠)
乘火車去廊曼機場
去過曼谷的人相比都了解曼谷的交通狀況有多糟糕,作為全球最“堵”的城市,如遇到了高峰乘坐汽車幾乎是寸步難行,從曼谷市區到廊曼機場,往往需要花費數小時才能到達。然而,有一條“隐藏式”的交通方式可以很便捷地從曼谷市中心到達機場,并且價格十分低廉,那就是搭乘火車去機場。
曼谷華南蓬站不僅承擔着全國各地而來的長途列車,也運作着曼谷市周開行的短途市郊列車(拍攝:楊誠)
從華南蓬站到廊曼站,筆者乘坐的是154次列車,兩站間需要運作40分鐘,隻需20泰铢(拍攝:楊誠)
華南蓬站的機務段,裡面的柴聯車編組成一大列等待檢修(拍攝:楊誠)
列車上的乘客不多,晃晃悠悠地在一堆列車中駛出華南蓬車站(拍攝:楊誠)
華南蓬站距離廊曼站并不是很遠,不過由于曼谷糟糕的交通,列車的行駛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因為市區内的鐵路與公路都是平交,是以出現許多道口,每當汽車在鐵路道口堵塞,列車就必須停車,等汽車全部離開後再運作,這樣的走走停停也是導緻列車進出曼谷站晚點的重要原因。
列車在市區裡慢慢晃悠(拍攝:楊誠)
車廂内設有從業人員與僧人專區,普通人不可以在這區域落座(拍攝:楊誠)
曼谷市外正在新修建的邦蘇站,未來這将是曼谷乃至東南亞最大的火車站(拍攝:楊誠)
難得一見的貨運列車(拍攝:楊誠)
曼谷鐵路機務段,段外展示着老舊的内燃機車(拍攝:楊誠)
一旁的車庫裡儲存着許多報廢的機車(拍攝:楊誠)
晚點約10分鐘,列車到達了廊曼車站,待列車離開,便可穿過鐵路上到天橋中直達值機櫃台(拍攝:楊誠)
未來随着曼谷列車格局的重新規劃,廊曼站前途未蔔(拍攝:楊誠)
相比東南亞其他國家的鐵路,泰國鐵路可謂是最發達的,未來泰國也将與中國鐵路連接配接,坐火車去泰國将不再是夢。當然,如今的泰國鐵路在保證出行便捷的同時仍大量保留了許多人文環境,很像中國千禧年初時的鐵路,但随着泰鐵的發展與革新,未來管理相比會原來越嚴格,屆時許多如今能夠體驗到的經曆将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