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被稱為電影史上的黃金年代。
比如《肖申克的救贖》上映于94年,除了這一部,同年還上映了數十部電影:

不得不說,1994年真的是一個神奇的年份。
海内外電影人紛紛卯足了勁,才思泉湧,獻上了代表個人最高水準的影視作品。
在這麼多經典影片中,有一部驚悚懸疑電影可能沒有那麼出彩,但它也是在1994年上映,目前豆瓣評分8.0,好于91%的驚悚片,好于87%的懸疑片。
<h1 class="pgc-h-arrow-right">《無聲言證》差別于其他驚悚電影</h1>
驚悚片其實要比恐怖片難拍,因為它沒有妖魔鬼怪的輔助,也不能有血肉模糊的膚淺,想要真正的吓觀衆一跳,不費一點心思是不行的。正巧94年,電影特效還沒像現在這樣大行其道,導演們更側重講故事的手藝。
優秀的恐怖電影往往會對觀衆在觀影時的心态、表情以及後續的評價語言等有較為精準的預測,進而能編織扣人心弦的叙事,并在畫面中制造能催生觀衆各種情緒的視聽效果。
安東尼·威勒是影片的導演,電影由他自導自演拍攝完成,被稱為俄羅斯驚悚電影中的上乘佳作,影片中的設定是一個美國劇組在俄羅斯拍攝小成本驚悚片,女主人公比莉便是這個劇組的道具師,而她天生無法說話,由于無意中将東西遺忘在片場,在回去取的時候,被鎖在了片場。
在那裡,比莉撞見了一個色情恐怖片的拍攝現場,也看到了驚悚的一幕。
一位女演員被假戲真做的殺害了,一切都被攝影機拍攝了下來,目睹了這一切的比莉也被故意拍攝的攝影師看見,于是開始對不能說話的比莉展開追殺。
電影的懸念點是“兇手是誰?”
而且觀衆是站在比莉的視角,借着比莉的眼睛經曆一些事情,她人生地不熟,既要躲避對方變态殺手的追殺,還要在自己是唯一目擊者,且不能說話的情況下去說服執法者,揭穿兇手的謊言,可以說電影的情節很緊湊,在短短90分鐘内,每一分每一秒都讓人緊張無比。
“無聲言證”裡的無聲包含了三層意思:
一是女主不能說話;
二是異國他鄉語言不通;
三則需要觀衆的深入思考才能夠了解,這便是人在面對看似與己無關的犯罪時的冷漠之心。
在正常情況下,當謀殺案件發生時,部分人即便是目睹或者耳聞了犯罪事實,也往往會出于自保之心而選擇沉默,這種緘口不言實際上也是對犯罪的一種變相鼓勵。
在電影中,面對罪犯無法說話的比莉卻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發聲,最終獲得勝利。
與其他影片中的無腦女主相比,比莉算是聰明的了,很久都沒有見過這麼聰明不是隻會尖叫的女主了,尤其電影女主跟兇手的追逐戲,鏡頭跟配樂相結合,緊張感撲面而來,沒有尖叫,但是依然讓看電影的人感受到驚悚跟緊張。
<h1 class="pgc-h-arrow-right">《無聲言證》與希區柯克</h1>
沒有想到一個不能說話的女孩子能夠從如此複雜的兇殺案中死裡逃生,而且女主的行為大部分都是可以借鑒的,這部電影還是很有實際意義的。而且看這樣的電影能讓你找回看黑白無聲片的感覺,很多精彩的橋段更是像極了希區柯克和布萊恩德帕爾瑪的風格。
說到希區柯克,他可是懸疑片大神,希區柯克一生執導了五十多部影片,多以懸疑、驚悚著稱,在電影史上極具影響力,影片所呈現出的懸念、驚悚是通過希區柯克獨具匠心的藝術表現手法所營造,《無聲言證》就是很典型的希區柯克風格。
懸疑是希區柯克電影的重要标志之一,他在設計懸疑與正常的設計思維不同,在他影片裡吓人的事情并非一定要隐藏在陰暗的角落裡,可能就放在明面上。《無聲言證》就把犯罪事件明晃晃的擺在了觀衆面前,是以電影的懸念主要在于比莉是否會被兇手殺害。
女演員的被害是先聲奪人的,随後兇手和比莉都因為大門被鎖困在倉庫,比莉的處境極為不妙,倉庫内的各個房間、道具,甚至是垃圾通道、電梯都是比莉的求生工具,比莉在其中也展現了異于常人的冷靜和智慧,而在她重要離開倉庫回家之後,觀衆依然可以看到危險在向她靠近。
她能夠周旋的空間變得更小,但是比莉還是在想盡一切辦法來解困,很多以弱勝強的橋段都給予了觀衆極大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有些甚至很搞笑,要是不說這是一部驚悚恐怖片,都想把它定位成——成年人版《小鬼當家》了。
自希區柯克之後,很多電影都以他的風格為标準,他的名字不僅僅是一個名字,更成了懸疑。驚悚類型片的代名詞,更是代表了一套成熟高超的電影藝術表現手法,這種手法到現在也不會過時,還一直被模仿。“隻有通過不斷的制造懸念,電影才能不斷地牽制着觀衆的内心。”
可以說,《無聲言證》凝聚着主創在恐怖感營造上的深入探索和較為成熟的藝術理念。作為一個90年代的犯罪題材的現在看來也是不錯的。雖然有些制作略顯粗糙,總體來說不錯。除了驚悚恐怖的定位,覺得還可以給它定位——驚悚喜劇。
文原創,圖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