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畫展上,遊客誇贊瑪麗特父親的畫曼妙而奇特,“謝謝,那是我的作品,我以父親的名義發表。”在瑪格麗的遭遇百年後,伍爾夫在《一個人的房間》中以女性的社會弱勢為着眼點,講述一個女性要成為一個作家,她需要兩個物質條件:“一個可以上鎖的房間,每年500英鎊的收入。”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束腰、裹胸、大裙擺,約翰伯格于《觀看之道》中寫到“女性自身的觀察對象是男性,而被觀察者是女性,是以,她把自己當做對象,而且是一個極為特殊的視覺形象——景觀。”畫家所處的時代一方面是女性在審視他人,另一方面男性的視角内化為女性的視角,即必須按男性審美打扮自己。《燃女》中的女性無一不身着緊緻的服飾,肉眼下的抹胸,是男性赤裸裸的情欲的觀照對象。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不過我們注意到女仆懷孕,卻隻字不提留下那枚精子的男性,電影盡量不言的男性始終是隐形的。但女仆蘇菲,她喝堕胎草藥、快跑、喝酒、吊胎、最後隻好在女主人離開後,請鄉下婆婆幫忙流産——用鉗子夾碎子宮内的胎兒,使之化作血水死去。女仆承擔生育的後果,竭力扼殺未婚先孕的流言于搖籃中。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在婚戀上,女性承受了更多苦難,從存在主義角度出發,人類之是以比别的物種進階,在于人類追求的不止是物種的延續,不是重複,而是超越。在他們看來,女主内,主“繁殖”,這意味着重複,男主外,實作超越。本就暗設了社會的種種框格,似乎不同性别的生活應該有不同的生活設定,這是父權社會對性别身份的“馴化”。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當我們看着愛洛斯抽煙,我作為男性會覺得訝異。即使以現代社會眼光來看,女性抽煙很正常,但是為什麼潛意識會有“女性不該抽煙”的抵觸,應當是集體潛意識“馴化”了我的意識,以至于我本人的心理訝異反應突出。同時我注意瑪麗安多數時間雙手插兜,裙内的暗袋替她藏匿了許多空間,這份對本該是男性動作的下意識反應,仿佛“很多女性天生就應該雙手交叉置于腹前”,正是我們在父權社會集體潛意識“馴化”下來的幽暗心理。

女性主義視野評論《燃燒女子的肖像》

新生兒的身體雖是新生,意識卻因襲了祖先的各種潛意識,如何突破父權的陰影,走向“性别平等”,如何阻止“厭男厭女的性别戰争”和“隻談利益不談責任的權利争奪”的雙頭怪胎競相瘋長,任重而道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