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稱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作為一個宅宅加吃貨
重陽節的種種習俗到小編這裡
也就隻能看到吃重陽糕了
更何況,老祖宗都說了
“民以食為天”
吃,乃天下第一要事!
重陽糕,由登高引申而來。重陽登高,傳說可避禍祈福。而條件限制無法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民間俗信,“糕”與“高”諧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說,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意為步步高升。
山西過重陽在飲食上很有特色,
這天要吃水餃、莜面蒸餃和重陽糕。
這裡重點說重陽糕,
山西人稱之為“花糕”“發糕”“菊糕”,
吃重陽糕的風俗在宋代已經十分普遍,明清沿襲。
山西是面食之鄉,
重陽糕是山西面食糕點傳統品種之一,
用棗泥、銀杏、松子、杏等為餡,
每鋪一層面夾層餡,共九層,
象征“九重天”;
也有的在糕點上做兩隻小羊,
寓意“重陽”。
至今山西仍然重視“糕”的諧音,
每逢重陽,各家各戶都會吃糕,
孩子們放學或下班回來,
媽媽都會端上來一盤糕,
喊你吃糕喽。
如果顧不上吃,她們就會很不高興,
非得逼你吃,哪怕是一口。
<h1 class="pgc-h-arrow-right">山西花糕</h1>
在面食之鄉的山西,
糕的吃法也是花樣繁多。
因制作方法不同,
有素糕、油糕之分;
因所用原料不同,
又有糯米糕,黍米糕、白面糕之稱;
因餡料不同,
又有菜糕、豆沙糕、棗泥糕之别。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同素糕及油炸糕</h1>
糕主要由黃米面做成,
具有"黃、軟、筋、香"四大特點,
吃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做素糕時,需将黃米淘幹淨,磨成黃米面,放在盆裡用水拌成圪垯狀,在籠屜上一層一層的蒸,圪垯狀的黃米面在蒸汽中漸漸呵成,這時黃糕已經香味四溢。
将熱氣騰騰呵成一大塊的糕餅倒進瓷盆,雙手蘸一點涼水,在這塊未成型而又燙手的黃糕上使勁搗,搗好了就是素糕。這時動作一定要快,雖說燙手,但不能懈怠,一定要盡量保持它的溫度,等它涼了就發僵了,吃素糕、包炸糕就不好了。
搗好黃糕後,再趁熱抹上一層胡麻油,以防黏盆和外表幹裂。這時大功告成,成了真正的黃糕,油光光、金燦燦、香噴噴,直令人饞涎欲滴。
油炸糕則比較講究,油炸糕必須具備個兒小、皮兒薄、花樣多的特點,其花樣品種分豆餡、糖餡、菜餡三種。
豆餡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種;糖餡有紅糖、白糖兩種,另外各加青紅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餡有綠豆芽、山藥、胡蘿。
<h1 class="pgc-h-arrow-right">晉中黍子糕</h1>
黍,這種最古老的食物,
也在山西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種生根發芽收獲,
并不斷演繹成這最美的舌尖味道!
糕餅胚是用黍子磨成面,稱為糕面,加入少量水拌和一下,放入蒸鍋蒸半小時,蒸好後加入适量植物油和水,揉成面團。擀成半厘米厚的面片,鋪一層去核棗泥卷成的。
由于這道甜點現炸現吃才好吃,是以一般人家裡總是提前做好放到冰箱裡,随吃随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陽泉棗介糕</h1>
棗介糕,
對于山西陽泉來說是家喻戶曉的美食。
以其美味和特色,
營養已成為陽泉美食的代表之一,
是外地人到必須品嘗的陽泉道地美食。
棗介糕是用黃米面和棗做的, 過程簡單卻難以拿捏,是以說想要做好棗介糕是一門很深的技術。一般的老師傅經過幾十載的摸索,才能掌握火候,拿捏好和面的“度”。
<h1 class="pgc-h-arrow-right">臨汾糯米糕</h1>
糯米糕,
是以糯米和幹果混合而成的傳統類糕點。
糯米糕還特别好吃,
很多老人和小孩都特别喜歡吃這一道糕點,
把糯米蒸熟,放在陰涼處晾幹,邊晾邊揉搓,使顆粒散開存放,用時将米粒油炸。
把白糖與糖稀按比例搭配,熬成糖漿,把油炸糯米花粘連在一起,壓平,上面鋪一層熟面,與白糖按比例配制的白霜,待冷卻後切成長方形塊即可食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鄉甯白面油糕</h1>
山西晉北、晉中地區氣候寒冷,
作物主要以各種粗雜糧為主,
是以這裡的油炸糕一般用黃米面制作;
晉南地區盛産小麥,
油炸糕一般以白面制作,
尤以鄉甯白面油糕最為著名。
鄉甯油糕用白面經過開水燙,包入餡料制作而成,以“皮脆肉軟,味道甜美”而享有盛名。
圓如餅,形似鼓,色如銅,香味撲鼻。
糕不僅在重陽,
在任何喜慶宴席上都有它的身影,
常常可以聽到人們念叨着要吃,
哪怕是傳統的黃米面油糕,
也會脫口而出“步步高升”或“步步登高”,
說明重陽糕的文化寓意早已融入山西人的信仰風俗之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