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作为一个宅宅加吃货
重阳节的种种习俗到小编这里
也就只能看到吃重阳糕了
更何况,老祖宗都说了
“民以食为天”
吃,乃天下第一要事!
重阳糕,由登高引申而来。重阳登高,传说可避祸祈福。而条件限制无法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糕。
民间俗信,“糕”与“高”谐音,古人有百事皆高之说,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意为步步高升。
山西过重阳在饮食上很有特色,
这天要吃水饺、莜面蒸饺和重阳糕。
这里重点说重阳糕,
山西人称之为“花糕”“发糕”“菊糕”,
吃重阳糕的风俗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明清沿袭。
山西是面食之乡,
重阳糕是山西面食糕点传统品种之一,
用枣泥、银杏、松子、杏等为馅,
每铺一层面夹层馅,共九层,
象征“九重天”;
也有的在糕点上做两只小羊,
寓意“重阳”。
至今山西仍然重视“糕”的谐音,
每逢重阳,各家各户都会吃糕,
孩子们放学或下班回来,
妈妈都会端上来一盘糕,
喊你吃糕喽。
如果顾不上吃,她们就会很不高兴,
非得逼你吃,哪怕是一口。
<h1 class="pgc-h-arrow-right">山西花糕</h1>
在面食之乡的山西,
糕的吃法也是花样繁多。
因制作方法不同,
有素糕、油糕之分;
因所用原料不同,
又有糯米糕,黍米糕、白面糕之称;
因馅料不同,
又有菜糕、豆沙糕、枣泥糕之别。
<h1 class="pgc-h-arrow-right">大同素糕及油炸糕</h1>
糕主要由黄米面做成,
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吃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做素糕时,需将黄米淘干净,磨成黄米面,放在盆里用水拌成圪垯状,在笼屉上一层一层的蒸,圪垯状的黄米面在蒸汽中渐渐呵成,这时黄糕已经香味四溢。
将热气腾腾呵成一大块的糕饼倒进瓷盆,双手蘸一点凉水,在这块未成型而又烫手的黄糕上使劲捣,捣好了就是素糕。这时动作一定要快,虽说烫手,但不能懈怠,一定要尽量保持它的温度,等它凉了就发僵了,吃素糕、包炸糕就不好了。
捣好黄糕后,再趁热抹上一层胡麻油,以防黏盆和外表干裂。这时大功告成,成了真正的黄糕,油光光、金灿灿、香喷喷,直令人馋涎欲滴。
油炸糕则比较讲究,油炸糕必须具备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的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菜馅三种。
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
<h1 class="pgc-h-arrow-right">晋中黍子糕</h1>
黍,这种最古老的食物,
也在山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播种生根发芽收获,
并不断演绎成这最美的舌尖味道!
糕饼胚是用黍子磨成面,称为糕面,加入少量水拌和一下,放入蒸锅蒸半小时,蒸好后加入适量植物油和水,揉成面团。擀成半厘米厚的面片,铺一层去核枣泥卷成的。
由于这道甜点现炸现吃才好吃,因此一般人家里总是提前做好放到冰箱里,随吃随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阳泉枣介糕</h1>
枣介糕,
对于山西阳泉来说是家喻户晓的美食。
以其美味和特色,
营养已成为阳泉美食的代表之一,
是外地人到必须品尝的阳泉地道美食。
枣介糕是用黄米面和枣做的, 过程简单却难以拿捏,所以说想要做好枣介糕是一门很深的技术。一般的老师傅经过几十载的摸索,才能掌握火候,拿捏好和面的“度”。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临汾糯米糕</h1>
糯米糕,
是以糯米和干果混合而成的传统类糕点。
糯米糕还特别好吃,
很多老人和小孩都特别喜欢吃这一道糕点,
把糯米蒸熟,放在阴凉处晾干,边晾边揉搓,使颗粒散开存放,用时将米粒油炸。
把白糖与糖稀按比例搭配,熬成糖浆,把油炸糯米花粘连在一起,压平,上面铺一层熟面,与白糖按比例配制的白霜,待冷却后切成长方形块即可食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乡宁白面油糕</h1>
山西晋北、晋中地区气候寒冷,
作物主要以各种粗杂粮为主,
因此这里的油炸糕一般用黄米面制作;
晋南地区盛产小麦,
油炸糕一般以白面制作,
尤以乡宁白面油糕最为著名。
乡宁油糕用白面经过开水烫,包入馅料制作而成,以“皮脆肉软,味道甜美”而享有盛名。
圆如饼,形似鼓,色如铜,香味扑鼻。
糕不仅在重阳,
在任何喜庆宴席上都有它的身影,
常常可以听到人们念叨着要吃,
哪怕是传统的黄米面油糕,
也会脱口而出“步步高升”或“步步登高”,
说明重阳糕的文化寓意早已融入山西人的信仰风俗之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