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藕絲糖是金溪縣傳統特産之一。金溪藕絲糖外似一團潔白細嫩的藕絲,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稱。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金溪藕絲糖的由來無正史可考,傳說紛纭。

據傳金溪還未建縣時,在五代南唐時期,現在的金溪琅琚鎮禮義門村,有一位姓唐的把總,他生性善良、為人厚道,且是一位大孝子,把老母親照顧的無微不至,這一傳說感動了神仙鐵拐李。一天鐵拐李便化裝成一位乞丐來到他家以探虛實,而唐把總不僅沒有嫌棄他又髒又臭,反而天天好吃好住的款待他。

不久,恰逢唐把總老母80大“壽”,其母親想吃糖,可老母親早就沒牙,怎麼吃得了糖?這可難壞了唐把總,正當唐把總一籌莫展時,“乞丐”告訴他,你就請糖師傅做吧,隻要我能吃,保準你老母親也能吃……于是唐把總将信将疑并請來糖師傅開始做糖了,稀糖取鍋時,“乞丐”便要吃,做糖師傅舀了一勺稀糖用碗盛給他,他不接,卻伸手去抓滾燙的稀糖,像織女穿梭似的不停地雙手換着抓,抓着抓着竟拉出了又白又細的糖絲!立馬把糖絲向師傅們一抛,霎時人便不見了。做糖師傅把糖絲往口中一放,落口便消,人們一下子醒悟過來了,原來是神仙鐵拐李下凡來指點他們!于是他們按大仙的指點,把饴糖抓拉成細絲,又包上豆粉、芝麻、桂花、桔餅末等配餡,逐漸發展制成今天的“藕絲糖”。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它的外形好似一團潔白無瑕的藕絲,素以甜、脆、香酥而著稱。但甜而不膩,脆而不碎,外形美觀、落口消融。民間流傳着一首歌謠說:"浒灣油面進汴梁,方河米粉去湖廣,黃通冬筍滿省跑,四海聞名藕絲糖。“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制作程序

傳統的金溪藕絲糖采取金谷岩的金包銀糯米和翠雲寺馬尾泉的泉水來制造,聽說如此便味道更佳。制作藕絲糖需精選原料,精工制作。每一年入冬以後(11月到次年3月),精選本地生産的優良糯米、麥芽,經浸泡、蒸、發酵、濾漿,熬制成饴糖,采取祖傳手工藝與熟黃豆粉、花生粉扒絲而成細絲(形為藕絲),再1團團包以芝麻、桂花、香油、白糖、桔餅成形,然後包裝而成。制作程序中,對調料、入窖、發酵溫度、熬糖時間、火候、氣候等都要掌握得很準,否則糖化不好,影響品味和拉絲細度。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藕絲糖生産曆史悠久,《金溪縣志》記載,最早産于明萬曆年間(1573-1620),已有400多年曆史。它是在品種繁多的糖餅、子糖、空心糖、灌雪糖等的基礎上漸漸發展構成,是1種以糯米熬制、拉成的棉糖,據名老中醫說,藕絲糖以饴糖為主要成份,具有古方“大小建中湯” 補中益氣之功效。相傳在明萬曆年間,就有小販挑着糖擔走鄉串村叫賣,每逢迎神賽會及春節前後更盛。舊時秀谷、珊城、浒灣、琅琚等地是藕絲糖的主産地。因該産品因隻适合在攝氏15度以下儲存,制約了其産量和銷量。

金溪傳統特産藕絲糖,相傳為鐵拐李所創,今仍在金溪集市廣受歡迎

繼續閱讀